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

處置了宋齊丘之後,楊渥又想起汪臺符來。

此人的能力也算一等一的,而且爲人比較正派,不拉幫結夥,反而一心爲民衆考慮。

按理說這樣的人應該是非常適合當做宰相來培養的,可惜此人性格太急躁了。

像宋齊丘當初在楊渥的警告之下,原本都準備和汪臺符偃旗息鼓了,但汪臺符卻是根本不管不顧。

尤其是用“聞足下齊聖人以爲名,超亞聖以稱字”這句話來罵宋齊丘,這簡直是在將其往死裡得罪。

在這之後兩人的關係就徹底勢同水火,無法彌補了。

對宋齊丘如此,汪臺符對其他同僚的態度同樣不好,只要有一點讓他感到不滿意的事情,他就會站出來大肆指責,絲毫不給人留情面。

這樣一個人,若是做了宰相的話,只怕朝堂上的矛盾會急劇增加,這顯然不符合楊渥的心意。

在楊渥看來,朝堂之上應該能有不同意見存在,而且各種派系的人也可以相互爭吵,這些都沒問題。

但這種爭吵必須有一個限度,不能陷入意氣之爭,衆臣之間的矛盾也不能徹底激化,必須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

比如之前的高勖,還有如今的陳彥謙,他們都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使得整個朝堂內部相對平穩團結,各大臣既相互爭論,同時又相互保持精誠團結,這是吳國國勢日益增強的一個重要保障。

有的名臣宰相,他們在位期間不一定有什麼突出的政績,但國家卻能在他們的治理之下日漸繁榮,這就像兵家所說的“善戰者無赫赫之功”一般。

當然,如今吳國能夠日漸繁榮,肯定也不是僅僅高勖、陳彥謙兩個人的功勞,其他人也是出了大力氣的。

宋齊丘若是不能改變他的性格缺陷,他是永遠難以有什麼大成就;同樣的道理,汪臺符若是不能改變他那急躁脾氣,楊渥也永遠不會讓他成爲吳國的宰相。

當然,如今看來要指望汪臺符自行改掉自身急躁性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楊渥沉吟片刻後,回到自己座位上,提筆在一張紙上寫下“戒驕戒躁”四個大字,並且蓋上了自己的私人印章。

“程勳,你立即去傳孤的詔令,將宋齊丘的職位褫奪了,然後將這幅字賜予汪臺符,讓他好自爲之!”

“是,臣這就去辦。”程勳連忙答道,等知制誥按照楊渥剛纔的意思寫好了詔令之後,便將詔令帶上,匆匆傳令而去。

金陵府衙門內,宋齊丘雖然極力想要保持鎮定,但他臉色中的不自然依舊錶明瞭他內心的惶恐不安。

這一次的事情,一開始他的確沒有別的想法,僅僅是手下差役無意中抓住了幾個樑國的細作。

他向內閣提議清理一下那些北方人,以免其中還隱藏更多的細作,這原本也只是順帶提起的,想要得個功勞而已。

不過之後內閣真的開始清理細作之後,他卻是動了心思。

尤其那時候馮道主動來求見,希望得到他的引薦。

一番交談之後,宋齊丘立即發現眼前這個從燕國千里迢迢南下的北方人,的確有着傑出的才能,即便是他也心生佩服。

不過除了佩服以外,宋齊丘心中更多的卻是嫉妒,因爲馮道的年紀同樣不大,若是成功入仕吳國的話,將來只怕有很大可能入主中樞。

他的心性本來就獨,喜歡排斥異己,再加上楊渥又離開了金陵出征在外,朝中由年幼的太子和同樣年輕的海陵王執掌。

沒有楊渥的震懾,宋齊丘的膽子頓時就大了不少。

所以他一咬牙便在清理細作的過程中將馮道也牽扯進去了。

後來見果然沒有被發覺,宋齊丘的膽子也就越來越大,又將當初被他記恨上的常夢錫、張延翰二人也牽扯進去。

這樣一來,只要坐實了馮道等幾人的細作身份,那麼他就能達到消除幾個未來政敵的目的。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首先在周隱那一關就出了問題。

周隱這人行事向來公正嚴明,極爲注重證據,對於那些無法證實身份的人絕不會採取屈打成招的手段。

這樣一來,將馮道、張延翰等人徹底打爲細作的企圖就徹底落空了。

不過這個時候宋齊丘也不感到擔心,因爲雖然沒有證據證明這些人是細作,但也沒有證據能證明這些人就不是細作。

即便這幾人最後因爲證據不足而被釋放,只怕將來的前途也會受到影響:畢竟沒有誰會去重用一個身份難明之人。

這樣一來,他也算間接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這次清理細作他藉機發揮除掉了自己未來的對手,同時又不需要擔心自己的仕途受到影響。

因爲楊渥領兵出征在外,等他回來必定是幾個月之後的事情,那時候細作案已經大局已定,剩下來的事情是難以驚動楊渥的。

畢竟楊渥何等身份,他要關注的乃是真正的軍國大事,而不是清理細作這樣的小事。

只要不驚動楊渥,那麼此事就不會有什麼後果,他的謀算就不會受到反噬。

可惜他再一次的失算了。

首先是他的老對頭汪臺符居然上書說,馮道、常夢錫、張延翰等人之所以被牽扯進細作案,完全就是宋齊丘在幕後故意誣陷的結果。

雖然汪臺符的上書並沒有提到什麼證據,僅僅是提出來馮道等人與宋齊丘之間的恩怨,但那些朝中重臣們哪一個不是人精?看到汪臺符的上書後,再聯想起清理細作期間宋齊丘發揮的作用,立即心中就有了想法。

所以在後期,有那些朝中重臣出手,宋齊丘已經完全無法插手此案。

好在他之前雖然在幕後做了些事情,但這些事情畢竟沒有留下證據,所以他倒也不擔心。

然而就在這時候,楊渥返回金陵,而馮道又恰好出人意料的來了一次攔駕之舉,這下宋齊丘才感到大事不妙起來。

既然馮道都主動攔駕了,那麼這一次的細作案就必然會引起楊渥的親自過問;而一旦楊渥親自過問了,以他的智謀,再加上其他重臣的提醒,會看不出這其中的貓膩嗎?

宋齊丘心中惴惴,只能暗自祈禱着不要出事。

然而怕什麼就來什麼,正當他坐在桌案前拿着一張文書裝模作樣的看着時,外面程勳在侍衛們護衛下到來。

“大王領旨,金陵府尹宋齊丘出來接旨。”

宋齊丘心中咯噔一聲,暗叫一聲“不妙”,心中更加不安。

不過此時程勳都已經到了,他也只能硬着頭皮上前聽旨。

“……金陵府尹宋齊丘,雖有小功,然行事恣意,多有不法之舉,着令立即革除一切職位,回家修身養性,十年之內不得出仕爲官。”程勳看了一眼宋齊丘,眼神中帶着一絲感慨。

眼前之人今年還不到二十五歲,就已經做到了金陵府尹的位置,再加上楊渥對其極爲看重,特許他參加內閣的議事,這其中的意味朝中上下誰不清楚。

可以說此人在朝中前程遠大,只要他自己不作死,將來入主中樞都不是什麼難事。

可惜這一次他卻妄自誣陷他人,雖然沒有留下證據,然而楊渥既然已經認定了,那麼是不是有實際證據就沒有那麼重要。

失去了楊渥的眷顧之後,即便他再有能力,又有什麼用?

而且這一次被楊渥下令要在家中“修身養性”十年時間,十年內都不得出仕;十年之後更是誰也不清楚是什麼情況。

或許那時候已經有了新的傑出之人佔據朝堂,此人想要出頭,只怕更加艱難。

“安分守己,方能得到重用;恣意妄爲,即便你機關算盡也是枉然!”程勳心中想着。

在他的對面,恭敬聽着令旨的宋齊丘卻是面色慘白,汗如雨下。

“果然啊,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爲,妄念不可動啊!”

好在,楊渥畢竟還是沒有下狠手,僅僅讓他在家讀書十年;十年後的他也不過三十五歲,若是能改掉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將來他的前途依舊不可限量;但若是不能改掉,那麼他這一輩子也就毀掉了。

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
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六十九章 攻與守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五百五十八章威權與仁德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六百五十九章屯田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九章 夜談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零五章 嘉興之戰(八)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