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

楊渥一開始的打算同樣是等待黎求發動兵變之後再出兵虔州,那樣一來,吳軍出兵就可以打着平定叛亂的名號,不必出師無名。

但那黎求也不是傻子,若是吳國不事先答應黎求的要求,允諾他兵變成功之後讓他做虔州刺史,只怕黎求也不會貿然兵變。

畢竟黎求如今再怎麼說也是虔州的牙兵指揮使,位高權重,若是安心做他的指揮使,將來至少富貴能有保證。

但若是他貿然發動兵變,卻又被吳國扣上叛亂的罪名加以討伐,那他就要被抄家滅族了。

當初出使使者虔州的使者將黎求的要求帶回金陵後,楊渥也曾打算糊弄他一下,口頭上同意其在事後擔任刺史;然而沒想到這個黎求卻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非要楊渥給他書面上的令旨才行。

楊渥身爲吳國之主,哪裡願意受黎求這麼個小小的指揮使的威脅,所以事情最後就不了了之了,如今楊渥等人也不能肯定此人是不是會發動兵變。

不過這次馬殷的納土歸降,卻是讓楊渥的氣勢更加充足起來。

當初之所以想使些手段,讓黎求對盧家人下手,然後吳軍來個漁翁得利,主要是考慮到盧光稠在虔州經營多年,深得當地民心,若是貿然發兵進攻,只怕會遇到不少困難。

若是能借用黎求的手將盧家幹掉,然後吳軍打着平亂的名義出兵,自然就能輕易獲得當地百姓的認可。

不過如今既然一舉解決了馬殷,南方剩下的勢力都不足爲道。

沒有了馬殷的牽制,區區一個虔州自然沒有被楊渥放在眼裡,所以他現在的打算就是放棄那些小手段,直接拒不承認盧延昌的繼承權,然後發兵將虔州攻佔。

至於因此損失的一點名聲,相比於奪取虔州而已,就不怎麼重要了。

嚴可求道:“大王,其實並不需要這麼麻煩,臣有一策,可以讓那黎求不得不發動兵變,以求自保。到時候大王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進攻虔州了!”

楊渥聽了頓時來了興趣:“不知嚴卿有何妙計,可以使得黎求發動兵變?”

“很簡單,盧光稠既然已經死了,大王不妨派個使者前去安撫一番,順便任命那盧延昌爲虔州指揮使。不過與此同時,大王可以暗中使點手段,挑撥他與黎求之間的關係。”

“那盧延昌本來就才能平庸,能繼承其虔州刺史的位置都是靠的他父親;而黎求卻是掌握着虔州的兵權,兩人之間必然存在不和,再加上大王的挑撥,他們不鬧翻纔怪!”嚴可求笑着解釋道。

楊渥頓時瞭然,這個暗中挑撥的計策其實並不需要有多麼的高明,因爲不管是盧延昌還是黎求,他們本來就不是什麼聰明人,二人之間本來就存在一些矛盾,之所以沒有爆發出來,無非就是擔心被吳國趁虛而入了。

但以兩人之間的脆弱聯繫,他們能夠比如坦誠協作,共同對付吳國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或者說,若是盧延昌真的有那個眼力和覺悟,那麼他就是一個合格繼承人,盧光稠當初也不至於那麼擔憂了。

“好,既然如此,那就讓盧延昌在虔州刺史的位置上坐上幾天吧,也要讓他樂呵一下不是?”楊渥最後笑着同意道。

當然,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也是因爲如今馬殷的地盤尚未完全接收,湖南的五個州以及澧州倒還好說,畢竟離得近,而且開發程度較高,接收起來問題不大。

但靜江軍的六個州卻是地方偏遠,而且當地局勢複雜,再加上當地有不少蠻夷部族居住,清理起來難度較大,一時半會也難以完成。

再加上,如今正是蜀國和岐國交戰激烈的時候,楊渥自然要趁着現在的時機迅速出兵江陵,至少也要將蜀軍東出的道路給封上,避免將來蜀軍大規模干涉。

所以要攻打虔州,吳國短時間內能動用的兵力並不多,或許到時候能出動一個軍的兵力就不錯了。

武義四年八月,當吳王楊渥開始謀劃虔州時,燕王劉守光稱帝的“大業”卻並沒有受到其他勢力的任何影響,各項準備都在按照計劃進行着。

不過,自從劉仁恭當上盧龍節度使以來,時間也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經歷了劉仁恭、劉守光兩代人後,燕國的民心還是較爲認可劉家的。

雖說劉守光的倒行逆施讓大量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都被迫逃離燕國,但剩下來的衆臣中,依舊有不少正直之人。

這些人都隱隱感覺到,此時稱帝太過心急了。

不過這些人畢竟只敢在暗中議論一下,在劉守光面前卻是不敢勸阻。

畢竟大家都知道,劉守光決定了的事情,誰敢進諫就是與他作對;而與他作對的人,往往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劉守光乃是鐵了心的要登基做皇帝,前段時間他公開在朝堂之上擺放刀斧、砧板,並且聲稱:“敢進諫者殺無赦!”

在他的威懾下,即便許多人心中反對他稱帝,但卻沒有誰敢說出來。

除了一人之外。

“大王,當初滄州被攻破之時,臣就應當身死了,是大王保全了臣的性命,這纔有了今日。臣難道就是怕死之人嗎?今日便是大王要殺了臣,臣也要直言,此時稱帝,是萬萬不可啊,大王!”

孫鶴將官帽摘下放在一旁,身子跪伏在地上,老淚縱橫的向劉守光進諫道。

“放肆!你這老匹夫屢次挑釁於朕,朕已經忍你很久了,若不是看在你還有些才能的份上,早就將你斬殺了!如今朕有言在先,你卻不顧朕的旨意執意進諫,你心裡還有半點忠義之心嗎?”劉守光大怒道。

“大王,臣勸大王不要在此時進諫,就是出於臣的一片忠心啊!”孫鶴嚎泣道。

“老匹夫找死!”

劉守光的確是忍耐已久了,以往他身旁的那些親信們勸他將孫鶴殺掉時,劉守光還算有些理智,沒有同意。

不過這一次,他卻是真的怒了。

“我燕國離了你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朕難道沒有你還當不了皇帝了不成?來人,將這個目無君上的老匹夫拉下去斬首!”劉守光大喝道。

幾個侍衛當即進來,架着孫鶴就準備將其拉出去。

“大王,你若是不聽老臣的直言,執意要登基稱帝的話,不出百日定然有大軍前來討伐!”孫鶴大聲喊道。

劉守光決心已定,連登基的典儀都準備好了,怎麼可能在這種時候停下來?

所以心中大怒的劉守光不僅沒有將放過孫鶴,反而下令讓行刑的軍士用土將孫鶴的嘴巴堵上,然後用大斧頭將其一寸寸的剁成碎片。

可憐孫鶴一心爲了自己的君王直言進諫,最後卻是落到這麼一個下場,那些心中還有是非之心的臣子們見此一個個都寒心不已。

“連孫先生都落得如此下場,我等又何必留在燕國呢?這種朝不保夕的日子不過也罷!”衆人一陣心灰意冷,許多人都起了離去之意,這其中,就包括了馮道。

對於孫鶴的死,馮道倒是沒有過多的感傷。

在他看來,孫鶴爲了向自己的君主盡忠而死,乃是求仁得仁;若是他更在意自己的性命,只怕也不會落到如今的下場。

“當初和孫先生交談時便預料到了今日,如今應驗也算正常。不過我應該現在就離開燕國南下金陵,還是應該再爲燕國盡一份力呢?”馮道在心中猶豫着。

亂世之中,保命固然重要,但盡忠也同樣重要。

若是在盡忠與保命之間做選擇的話,馮道自然是選擇保命;不過在性命受到威脅之前,他也不會輕易就背叛。

所以歷史上的馮道纔會成爲那個官場不倒翁,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卻始終能位居中樞,受到皇帝的信用。

因爲他本來就是一個極有能力,同時又極爲現實的人,不會爲一家一姓而效死力;但同時,在你山窮水盡之前,他也不會輕易背叛。

這也算如今這個武夫當道的亂世裡,大部分文士都會做出的選擇。

當然,現在的馮道還沒有淪落到後來那樣完全沒有“節操”的地步,所以在離開燕國之前,他纔會感到猶豫。

許久之後,孫鶴才下定決心,暫時留在燕國;但若是事不可爲,他也會立即離開。

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章 崩潰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
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十八章 逃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五百六十章馮道的悲劇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五百一十三章進兵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七十五章 蘇州之圍(八)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一百二十四章 安仁義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章 崩潰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