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

北方局勢的變化如今尚未傳到南方來,朱溫之死更是被嚴格保密,連樑國內部知道的都不多,楊渥更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收到。

從襄州撤軍以後,楊渥並沒有直接返回金陵,而是暫時停在了江陵城中,因爲蜀主王建派來的使者張格到了。

張格乃是當初的江淮宣諭使李儼的兄長,前唐朝宰相張浚之子;在張浚被朱溫所殺後逃入蜀中,如今得到王建重用,官拜宰相。

這次張格前來出使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代表王建與吳國議和。

江陵一戰的結果已經讓王建意識到自己無法阻止吳國的崛起,更不可能單獨依靠蜀國的力量就將江陵奪回來。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與吳國爲敵無疑是不明智的,所以王建決定與吳國暫時罷兵停戰,改以防守爲主。

聽張格說完自己的來意後,楊渥並沒有直接答應下來,同時也沒有當場拒絕,而是將其打發下去後,召集衆將前來商議此事。

荊南節度使府中,當初高季昌用來議事的廳堂如今稍加改造後就成了臨時會場。

除了留守襄州的柴再用和重傷在身的王茂章外,其他將領基本上都到齊了。

簡單向衆將介紹情況後,楊渥問道:“諸位將軍,情況便是如此,諸位覺得孤是不是要和王建議和,還請諸位各抒己見!”

“大王,蜀國與我吳國向來相安無事,但那王建卻無故出兵江陵與我軍爲難,如今兵敗之後卻又派人來求和。天下豈有如此好事?所以末將以爲不能答應議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卻是呂師周。

楊渥點了點頭,不置可否的看向其他將領。

從本心上講,楊渥其實是打算接受議和提議的。

畢竟現在要滅掉蜀國那是不可能的。

在王建還沒死之前,蜀國的實力足以名列當世前列,連燕國和岐國都有所不如,也就是晉國、吳國和樑國這三個大國可以壓其一籌。

但要滅掉蜀國,便是吳國傾盡全力只怕都未必能行。

別看歷史上的後唐滅前蜀一戰似乎輕而易舉就取得了成功,但那是因爲前蜀後主王衍太過無能,將整個蜀國搞得一團糟;再加上蜀國那些開國老將不是老死,就是被殺,剩下的要麼在家養老,要麼和王衍不是一條心。

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後唐領兵將領郭崇韜指揮得當,這才輕易取得勝利。

若是在現在這個時候,在王建還活着的時候,想要滅掉蜀國那就困難了何止百倍?

從峽州西進蜀中的話,一路上都是崇山峻嶺,遍地都是地勢險要之處,蜀軍只要以少量精兵扼守住要道,就足以阻止吳軍入蜀。

即便吳軍能將蜀國拿下,也會元氣大傷,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反過來,若是等王建死後,讓王衍折騰幾年,等到蜀國被折騰得元氣大傷之後,再出兵伐蜀就會輕鬆得多。

楊渥的算盤打得很好,不過衆將卻不這麼看。

除了呂師周外,朱虔佑和秦裴等將領同樣主張不與蜀國議和;他們覺得蜀軍新敗,內部必定人心惶惶,吳國應該趁此機會討伐蜀國,以報蜀軍救援江陵的一箭之仇。

見衆將都反對議和,楊渥又看向朱瑾和郭崇韜二人,想知道他們是什麼意見。

朱瑾卻是在心中尋思開了。

“看大王這個神情,似乎是傾向於與蜀國議和?”

他沉吟了一會,這纔開口道:“大王,如今眼看着南方除了一個嶺南之外,其餘地區已經一統了。在消滅劉龑後,接下來到底是該休養生息等待北伐時機的到來,還是應該趁着晉樑對峙的時機將蜀國消滅,這纔是問題的關鍵。”

“如果大王打算休養生息,直接等待北伐時機的到來,那就和蜀國議和;反之,則不要議和!”

楊渥聽了頓時面露喜色,接着問道:“那麼將軍以爲孤應該休養生息等待時機,還是應該先將蜀國消滅?”

朱瑾笑道:“大王,其實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蜀國有山川之險,又兼兵多將廣,而且王建也不是什麼好惹的,所以末將以爲,暫時還不是消滅蜀國的時機,不妨等過上幾年,等王建死了之後再做打算!”

楊渥笑着點了點頭,雖然沒有直言贊同,但他的意思也很明顯了。

衆將聽了後也若有所思,反對議和的聲音也沒有之前那麼強烈了。

的確,王建的年紀比朱溫還要大上幾歲,連朱溫如今都到了病重將死的時候,王建又能活多久?

一旦王建死去,衆將雖然不知道歷史上的王衍會將前蜀弄得那般烏煙瘴氣,但他們卻能肯定蜀國的實力將比王建時代要衰落許多。

更何況,吳軍固然難以攻入蜀國,但蜀國同樣難以攻入荊襄,更難以對吳國造成什麼重大威脅。

既然如此,那吳國還不如坐等北伐時機的到來,同時也是坐等王建病死。

等到北伐成功,吳國的實力必然大漲;而那時候王建應該也死去多年,蜀國的實力必然會下降許多,那時候再伐蜀國必然容易許多。

此外,在楊渥的心中還有另一個擔憂,那就是如何保證不出現另一個孟知祥。

歷史上後唐消滅前蜀後,郭崇韜隨即就被殺,後唐以孟知祥出任新的西川節度使。

不過後唐李存勖不久之後又死於內亂,後唐雖然經過明宗李嗣源的治理,一度出現興盛,但孟知祥卻再次在蜀中割據,從而建立了後蜀。

如果吳國在北伐之前就將前蜀消滅的話,且不說如何消滅前蜀,以及消滅前蜀需要付出多大代價的問題,便是消滅了前蜀,又該如何保證蜀地不出新的亂子?

若是在蜀中駐軍過多的話,一來會牽制大量吳軍,不利於北伐;二來那麼多的吳軍駐守在蜀地,若是那些領兵將領生出異心,仗着天高皇帝遠,再次在蜀地拉起割據大旗,到時候誰能將其制服?

而若是在蜀地駐軍過少的話,蜀中當地的勢力說不定就會羣情而起,若是再出現一個強力人物出頭領導,那就是歷史上南唐消滅楚國和閩國的翻版:雖然消滅了當地政權,卻不能守住當地,最終被當地勢力趕出來。

所以不管是多駐軍還是少駐軍,都有着較大的風險。

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北伐成功之後,到時候吳國的大勢已成,有了統一天下的氣象,再發兵伐蜀的話,當地勢力就不敢輕易亂動,吳國派去的領兵將領也不敢生出異心。

否則他們就將面臨整個吳國的絕對實力的碾壓。

理清楚了這些條理後,楊渥自然更加不會選擇現在就伐蜀,在吞併嶺南之後,等待時機北伐中原這纔是吳國最好的選擇。

經過朱瑾的一番話,衆將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開始傾向於與蜀國議和。

然而就在這時候,郭崇韜站出來道:“大王,臣以爲此時不應該與蜀國議和!”

楊渥頓時楞了一下,衆將臉上同樣露出驚訝之色。

“郭參軍難道覺得孤應該在北伐之前就先消滅蜀國嗎?”楊渥有些驚訝的問道。

郭崇韜道:“並非如此,臣的主張同樣是先北伐,等北伐成功之後再尋機伐蜀,這個總體策略臣並沒有意見。不過臣以爲與蜀國議和卻是沒有必要。”

楊渥皺眉沉吟,過了片刻才問道:“郭參軍的意思是想借助蜀國的手來練兵嗎?”

除了藉助蜀軍之手來達到實戰練兵的目的,防止在等待北伐時機的那幾年裡,吳軍因爲長久沒有經過戰事考驗而腐化外,他實在是想不出還有什麼別的理由不與蜀國議和。

既然不打算現在就消滅蜀國,那麼一些小打小鬧的戰事就沒有多大的意義;而若是爲了防備蜀軍東出荊襄,或者爲將來伐蜀尋找一個合適的前進基地的話,有峽州在,基本就能達到這些目的。

在這種情況下,吳軍並沒有與蜀軍繼續交戰的理由,除非是想要藉助蜀軍之手來練兵。

但要練兵的話,也沒必要非要盯着蜀軍,其他勢力同樣可以用來練兵。

而且經過這幾年的戰爭磨鍊,當初吳國建國時,禁軍曾經一度大肆擴張,短短時間內禁軍的規模就擴大了近一倍。

如此大規模擴張帶來的結果自然就是禁軍的戰力下降,新兵過多。

所以隨後的幾年時間裡,楊渥有意識的將各軍分批送到戰場上去接受實戰的磨鍊。

經過這幾年的戰事考驗,如今那些新招募的將士基本上都上過戰場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再加上軍校之中培養的學員源源不斷的進入禁軍,在基層上吳軍的實力已經有了保障。

在這種情況下,實戰練兵的需求似乎沒有之前那麼大了。

楊渥面帶疑惑的看向郭崇韜,衆將臉上同樣面帶疑問。

郭崇韜笑道:“大王一猜就中,臣欽佩不已!”

“你到底有什麼打算,不妨詳細說說看!”楊渥接着問道。

郭崇韜神色肅然,鄭重問道:“敢問大王,若要北伐中原的話,吳軍到底需要多少兵力才行?”

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九章 夜談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
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百六十九章 擊潰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九章 夜談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