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

單獨一個晉國,或者單獨一個樑國,敬翔、李振二人都不會太過擔憂,以樑國的實力總還是能夠擋住的。

但同時與晉國和吳國兩家爲敵的話,樑國的實力顯然就不夠了。

不僅是實力上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吳國和晉國恰好處在樑國的南北兩側,這就是說,一旦兩家決定聯手的話,樑國就不得不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局勢,這可是兵家之大忌。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隻與其中一家爲敵,拉攏或者分化另外一家。

不過要想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

當年朱溫在的時候,爲了避免兩面受敵的局面,朱溫採取的策略是放任吳國對付南方的馬殷等勢力,自己先集中兵力打壓晉國。

可惜那幾年對晉國的戰事一直不順利,尤其是在高邑一戰中,樑軍更是損失慘重,就連對晉國的戰略優勢都在那一場大戰中徹底喪失了。

在這之後,晉國的軍事實力佔到上風,屢屢對樑國一方發動進攻。

反觀吳國一方,統一南方的進程卻一直順風順水,不管是王審知還是盧光稠,亦或者南方實力最強的馬殷,在吳軍的進攻下都很快敗下陣來。

尤其是原本被朱溫寄予厚望的馬殷,此人的軍隊戰力不俗,而且其麾下衆將都是征戰多年的沙場老將,統兵能力較強,再加上湖南的地利優勢,按照朱溫原本的想法,拖住吳國五六年時間都沒有問題。

然而他卻沒有想到,僅僅過了兩三年時間,馬殷就投降了吳國,將包括湖南、靜江等在內的廣大地盤全部割讓給了吳國。

這個變故當初傳到洛陽時,差點沒將朱溫氣的吐血。

北方對晉國的壓制沒有取得任何效果,反而折損了不少兵力;南方的吳國卻成功消滅了馬殷、王審知等衆多敵對勢力,這就使得朱溫原本計劃好的拉攏吳國,打壓晉國的戰略徹底失敗。

在那之後,可以說樑國已經沒有了戰略方針,完全就是在亂打一氣。

晉國要攻打燕國,樑國就出兵救援燕國;吳國要進軍荊襄,樑軍就聯合蜀軍一起,想要阻止吳軍的行動。

然而朱溫卻忘了,僅僅依靠樑國的實力,卻想要兩面用兵,這本身就有些不切實際。

最終,不管是阻止晉軍攻打燕國,還是阻止吳軍攻取荊襄,這兩個計劃全部都以失敗告終。

失敗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現在的樑國依舊沒有一個合適的戰略方針,就像李振說的那樣,蒙着眼睛亂撞,吳軍來了就抗吳,晉軍來了就抗晉。

若是繼續這樣下去,樑國遲早都要走上滅亡之路。

這也是爲什麼李振會憂心忡忡的前來向敬翔詢問對策。

兩人簡單分析了一下局勢,都感到形勢險峻,難以招架,想不出什麼合適的出路來。

過了片刻,李振開口道:“敬兄,你說我國有沒有可能和吳國再次停戰?想來吳王楊渥也不願現在就將我國消滅,免得讓晉國坐收漁利。這樣一來的話,或許咱們有機會與吳國議和?”

敬翔沉吟片刻,隨即搖頭道:“按你說的,咱們的確有可能與吳國議和,不過這樣的議和真的有用嗎?無非是將時間往後拖延幾年而已。而且也解不了現在的難題,吳王對徐州顯然是志在必得,在奪取徐州之前不可能與我軍停戰,難道你要讓陛下直接割讓徐州嗎?”

李振嘆息道:“你說的是,我險些糊塗了。”

樑國與晉國,幾乎沒有停戰的可能,一方面兩家之間的仇怨實在太大,幾十年的征戰早就使得仇怨深入兩軍每個人的心中,誰都不願與對方停戰。

另一方面,晉國即將消滅燕國,在燕國滅亡之後,整個北方就只剩下晉國及其盟友,以及樑國這兩方勢力。

晉國不可能去攻打自己的盟友,那就只有攻打樑國這個老仇家了。

而且不比吳王楊渥這個年紀雖輕,但卻“老奸巨猾”之人,李存勖的性格更加好戰,是個典型的好戰分子,他也不可能選擇與樑國停戰,來搞什麼休養生息。

與晉國難以停戰,剩下的就只能與吳國停戰。

這一點李振和敬翔二人都覺得有可能實現,因爲從楊渥的性格來看,此人很可能不會立即北伐中原,而是會坐等晉國和樑國打得兩敗俱傷之後再出兵北伐。

不過正如敬翔說的那樣,現在與吳國停戰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將來吳國還是會北伐中原;現在停戰,最多隻能延緩樑國滅亡的時間,而起不到別的作用。

思考許久,二人都沒有什麼好主意,一時間房間裡面氣氛顯得極爲惆悵,兩人相顧無言。

過了許久之後,敬翔突然開口道:“或許,咱們可以勸陛下遷都長安?”

“遷都長安?”李振有些吃驚道:“長安不是已經……”

當初朱溫攻破長安,將唐昭宗遷移到洛陽來後,爲了防止長安落入李茂貞手中,直接下令一把火就長安化爲灰燼,甚至那些廢墟都被投入了河中,順着黃河沖走。

現在若是遷都長安的話,難道遷移到廢墟上去嗎?而且李振也沒有看出來這樣做有什麼用處。

敬翔解釋道:“遷都長安,將來吳國北伐中原後,再加上晉國的兵力,咱們是難以同時擋住兩家的進攻的。所以還不如放棄中原,讓晉國和吳國直接對上。那時候……”

敬翔尚未說完,李振便眼神一亮,接口道:“那時候晉國和吳國相互牽制,咱們就能在兩家夾縫中求得生存了。”

“不錯!與其夾在中間遭受兩家的夾攻,還不如抽身開來,讓另外兩家對上,如此便能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此乃死中求活之計。”敬翔道。

李振被他的想法所鼓舞,不過隨即他又遲疑道:“只是這樣的話,咱們就要放棄中原廣闊的地域,那時候咱們的力量必然大衰啊。而且,陛下會同意嗎?岐王李茂貞那邊又怎麼應對?”

現在的關中可不是當年隋唐時期的關中。

當年隋唐時期,誰控制了關中之地,誰就有統一天下的實力;但隨着這幾百年的過度開發,現在的關中之地已經變得極爲貧瘠,再加上唐朝末年來的連連征戰,這裡人口稀少,早就不是當年的沃野千里。

樑國的真正核心還是中原地區,一旦放棄了中原的話,樑國不管是經濟基礎,還是人口數量,軍隊數量等,都會大大降低,到時候別說與吳國和晉國相抗衡,便是與岐國這樣的二流勢力相比都未必能佔到上風。

更關鍵的是,朱友貞會同意這樣的計劃嗎?放棄中原,退守關中,看上去似乎可行,但若是朱友貞不同意的話,即便再好的計劃都沒用。

想到自己和敬翔二人現在都不怎麼受重用,反而是趙巖和張漢傑二人受到朱友貞的重用,李振對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極不看好。

敬翔苦笑道:“老夫豈不知這個計劃的難度?不過再怎麼難也要試一試,否則坐困開封,遭受吳、晉兩家南北夾擊的話,我國必敗無疑。”

李振點了點頭,對敬翔的判斷顯然極爲信服。

“或許,咱們可以先設法勸服趙巖、張漢傑二人,若是他們同意了,遷都之事就有可能成功。另外,咱們其實一開始沒必要直接遷都長安,可以先勸說陛下遷都洛陽,這樣也能有轉圜的空間嘛。”這時,敬翔接着補充道。

“不錯,先遷都洛陽,到時候即便是中原腹地失陷,依託山川之利也能堅守一段時間,那時候再勸說陛下遷都關中,想必就容易許多。”李振點頭道。

“至於岐王李茂貞,此人目前一心和蜀國交戰,無心找咱們的麻煩;而且若真是到了咱們遷都長安的時候,只怕晉國和吳國的勢力必然會讓李茂貞感到恐懼。那時說不定李茂貞還會選擇與咱們聯手來對抗吳、晉兩國。”

敬翔和李振二人商議停當,當即約定一同上書請求遷都回洛陽。

同時,二人又開始設法勸說趙巖、張漢傑二人,將自己的部分計劃對二人細說,希望得到二人的支持。

當然,這個計劃也不是現在就要實現,敬翔二人也明白,現在朱友貞尚未感到絕望,他還存有僥倖心理,還指望能夠擊敗吳軍,甚至是達到南拒吳軍,北抗晉軍的目的。

在他的想法徹底失敗之前,或者說在他的幻想沒有徹底破滅之前,指望他做出遷都長安、放棄中原的決斷,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章 家宴(上)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五百章盧枇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章 家宴(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
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五章 家宴(上)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九十四章 冊封世子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零三章撤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五百章盧枇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章 家宴(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三章 招攬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一百七十一章 爆破(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零九章軍校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五章 家宴(上)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百六十八章大舉調兵第三百章 崩潰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