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

從三月份吳軍出兵,到五月王衍投降,整個過程僅僅只用了兩個多月時間。

這期間,蜀軍除了在三泉與吳軍有過激烈交戰外,其他時候遇到吳軍都是望風而逃或者當即投降,整個戰爭期間吳軍的損失更是極爲輕微。

甚至於,在戰前吳軍儲備的大量糧草輜重都沒有用得上,光是繳獲的敵軍輜重就足夠大軍所需。

佔領成都後,從成都府庫中繳獲的錢糧、軍械等各類物資更是讓人目瞪口呆,可以說這一次滅蜀之戰,吳軍非但沒有消耗多少錢糧,反而是大賺一筆。

這樣的結果,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或許也就楊渥在之前有過一絲預料,但他也拿不準這個時空的前蜀是不是還像原本歷史上那麼容易就被滅。

王衍投降之後,依舊在夔州抵抗吳軍的張武也很快投降,放南路吳軍進入夔州等地,而剩下來還沒有投降的各地刺史、節度使等,在得到王衍投降的消息後,也都很快投降了。

之後,楊炅、周本等人率軍進入成都,一面獎賞士卒,一面安撫人心。

首先一點當然是將王衍一族遷移到洛陽去,不管王衍有多麼的廢,但王家父子畢竟統治蜀中多年,根基深厚,將王衍一族繼續留在洛陽顯然是個不安定的因素。

除了遷移王衍一族外,還有一些較有影響力的蜀中大姓世家也將被遷移到洛陽去,以儘可能的削弱蜀中的地方勢力。

對於蜀國的那些投降官員,楊炅則選擇其中名聲、能力較好的繼續留用,至於當初王衍任命的那些阿諛奉承之輩,此時大多都被罷官免職。

不過爲了儘量保持穩定,楊炅對這些人也沒有逼迫太甚,依舊讓他們得享富貴;如此一來,或許這些傢伙心中依舊有所不滿,但他們沒有軍權,想來也出不了什麼問題。

就算出問題,以這些傢伙的能力,要平定他們也不會太難。

至於原本蜀國的軍隊,楊炅按照周本等人的建議,對其進行精簡,一部分精壯將士都被編入到吳軍之中,剩下的一部分改編爲廂軍負責各地治安,其他老弱士卒則按照當初對投降的樑軍的處置辦法,改編爲屯田軍。

之後的幾個月裡,楊炅一直留在成都負責穩定蜀中的重任,楊渥甚至還給了他人事任命的大權,讓他視情況委任官職。

楊炅的年紀雖然不大,但他以前長期鎮守後方,治理朝政的經驗並不缺乏,此時楊渥讓其放開手腳在蜀中施展才能,頓時表現出他在文治方面的過人之處。

隨着時間推移,從吳國內部調派的官員開始在蜀中上任,而王衍等大姓世家也逐漸向洛陽遷移,蜀國的局勢逐漸安定下來。

九月,身處成都的太子楊炅、大將周本、劉信、柴再用等人,突然上書楊渥,請求發兵攻打大長和國。

奏疏一上,朝中上下深感震驚。

大長和國便是從唐朝時期的南詔國演變而來,之後又將逐漸演變成後世的大理國。

在這個時期,像交趾等地都被天然視爲中國的一部分,但南詔、大長和,以及後世的大理,在這個時期卻被視爲外國。

換言之,出兵攻打交趾,這可以理解成統一天下不得不做的事業,但貿然攻打一個並無仇怨的外國,許多人就不怎麼理解了。

不過楊炅等人給出的理由也算充分,第一點就是大長和國的國主居然敢妄自稱帝,這顯然是挑戰楊渥權威的舉動。

如今的天下局勢與原本歷史相比已經發生了極大改變,在原本的歷史上,稱王甚至稱帝的割據政權不少,尤其是南方的局勢更是混亂不堪,楚國、閩國、吳越國等,紛紛建國;而南吳和南漢兩國更是稱帝。

而這個時刻的局勢卻大爲不同,除了吳國楊渥、蜀國王衍、後唐李存勖這三個皇帝外,其他各方勢力不是已經被剿滅,就是乖乖臣服於吳國。

如今蜀國又被滅了,除了後唐之外,吳國已經在名義上統一了天下。

現在突然又冒出來一個膽敢稱帝的大長和國,楊炅等人自然不能聽之任之。

除了這個理由外,楊炅給出的第二個理由,則是他們打聽到,大長和國有入侵中原的野望,所以不如認爲應該先發制人進行討伐。

昔日南詔國趁着唐朝衰落,中原大亂的時機逐漸興盛起來,時常入侵中原,雖然屢屢遭到痛擊,但始終雄心不滅。

後來南詔國的宰相鄭買嗣奪權篡位,建立了大長和國,並妄自稱帝后,更是對中原有着極大野心。

等到如今大長和國的國主鄭仁旻嗣位後,更是將這種野望付諸行動。

十一年前,大長和發兵攻打蜀國黎州,當時還健在的蜀主王建以夔王王宗範,中書令王宗播,以及嘉王王宗壽三人爲招討使領兵出擊。

王建時代的蜀軍可不是現在的蜀軍,他們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這一次大戰,蜀軍先在潘倉嶂擊敗敵軍,斬其酋長趙嵯政等人,又在山口城擊敗敵軍,攻破敵軍十三個營寨。

接着,蜀軍又繼續追擊,在大度河大敗大長和的軍隊,俘獲和斬首敵軍共數萬人,大長和的軍隊爭相渡河,結果溺死者又有數萬人。

經過這場大敗後,大長和國元氣大傷,之後很多年都比較安分。

不過這一次吳國滅蜀後,鄭仁旻入侵中原的野心又再次燃起。

而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卻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

原來當年吳國開國功臣劉威之子劉崇景叛逃到蜀國後,被剛剛繼位的蜀主王衍加官進爵,多有封賞。

然而蜀國的內部原本就自相傾軋,那些土生土長的本地人都有很多遭到排擠,更何況劉崇景這個外人,所以沒過多久,他就被王衍外調去黎州鎮守,遠離蜀國權力中心。

如今蜀國國滅,各地刺史、節度使等紛紛投降吳國,劉崇景見大事不妙,於是連夜帶人逃亡大長和國。

到了大長和的都城大理後,他極力向鄭仁旻建議應當趁吳軍剛剛奪取蜀中,立足不穩的時機發兵進攻,定能一舉取勝。

不僅如此,劉崇景在蜀地多年,對蜀國的情形也有一些瞭解,他將蜀中的地形、人口、各方局勢等詳細情形都細細向鄭仁旻說明,又添油加醋的向鄭仁旻描述中原如何富庶,以勾起他的野望。

在劉崇景的極力鼓吹下,鄭仁旻還真動了心思,開始調遣兵力。

這個消息很快就被吳國一方打探到,於是纔有了這一次楊炅等人的上書。

收到奏疏後,楊渥一開始並不打算應允,畢竟中原的局勢尚未平定,北方的後唐依舊虎視眈眈,是吳國的生死大敵。

放着大敵不去對付,卻發兵遠征西南蠻國,這種事情怎麼看都有些不明智;大長和固然要對付,但最好是放到天下一統之後再來。

這就如同後世明朝先統一天下,並連續出兵北伐,等到將北元打殘了之後,再出動大軍攻佔雲南是一個道理。

所以剛剛收到奏疏時,楊渥並不怎麼重視;不過後來嚴可求卻說道,大長和不過是個蠻夷小國,就敢妄自稱帝,若是不發兵討伐,如何彰顯吳國威嚴?

而且鄭仁旻既然已經起了入侵中原的野心,就不會輕易放棄;若是不趁着滅蜀大軍還在的時候加以討伐,等到將來大軍撤出蜀中後,鄭仁旻定然會出兵來攻,到時候大軍來回奔波,反而疲於應命。

昔日王建一戰取勝,就讓鄭仁旻在之後十多年裡一直保持安分,如今若是能再能取得一場大勝,定能讓鄭仁旻徹底放棄野心。

如此西南才能徹底安穩,吳國才能安心對付後唐。

聽完嚴可求的諫言後,楊渥也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有道理,現在討伐大長和的確比不聞不問要好。

下定了決心後,楊渥終於給楊炅等人回信,同意他們發兵討伐鄭仁旻,並任命柴再用作爲大軍的統領。

這一次用兵畢竟不管是規模還是對天下大局的影響力,都不如滅蜀之戰,再加上西南瘴氣橫行,地方偏遠,楊渥自然不會讓周本、劉信等老將去涉險,而柴再用的年齡相對年輕,身體更加強壯,所以讓他領兵。

爲了儘可能保證戰事順利,楊渥又下令從投降的蜀國將領裡面選出對西南局勢較爲熟悉的人,來擔任大軍的副將,一路上爲柴再用出謀劃策。

十月中旬,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後,柴再用率領三萬大軍南下征討大長和國,由投降吳國的蜀軍名將張武來擔任其副將。

……

洛陽城外,軍器監的靶場上。

“轟!轟!轟!”

伴隨着一聲聲巨響,如同從平地裡打了一個個炸雷般,圍觀的衆人望着前方一字排開的六根古怪鐵管子向外噴出的白煙,心中都感到震撼,連忙上前去觀察。

“這就是陛下所說的火炮嗎?果然聲勢驚人,就是不知道威力如何?”

是的,擺在他們眼前的正是火炮。

火藥武器在吳國早就被用到了軍事上,用蘇州炮投擲的榴彈更是吳軍的一大撒手鐗,曾經多次在戰場上取得奇效。

而對於火炮這種攻城利器,後世之人都知道它的威力,將其稱爲戰爭之神。

火炮出現在戰場上,也必然會對戰場帶來革命性的改變,這樣重要的武器,楊渥當然不會忘記,早在很多年他前就派人負責嘗試鑄造。

然而可惜的是,那時候的火炮鑄造技藝不成熟,以至於造出來的火炮相比於已經發展成熟的蘇州炮來說,在射程、精準度、威力等方面,都沒有什麼優勢。

甚至於在重量方面,火炮也非常沉重,比起可以拆解的蘇州炮來也沒有多大的優勢。

唯一值得一提的優勢,或許就是火炮發射起來不需要多少人力,不過對於吳軍來說,也不缺操作蘇州炮的那點人了。

除了與蘇州炮相比沒有多大優勢外,那時的火炮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容易炸膛。

是的,早期的火炮都容易炸膛,但不知道是運氣不好還是爲何,吳國早年嘗試鑄造的幾門火炮,最後都在實驗場上炸膛了,不少操作火炮的工匠都因此喪命。

也正因此,火炮給人留下了不安全的印象,以至於軍中各將領都很抵制,他們寧願使用相對笨重,但更加安全的蘇州炮,也不願意使用火炮。

畢竟蘇州炮的威力也不差,而火炮若是在戰場上炸膛了,那對於士氣的打擊就太大了。

而對於那些操作火炮的工匠來說,這種危險的兵器同樣讓他們心生畏懼。

所以火炮這種東西雖然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被吳國的工匠鑄造出來了,但一直沒有投入到實戰中去。

不過近兩年,隨着楊渥逐漸加大投入,以及鑄造技術的逐漸成熟,現在鑄造的火炮終於解決了諸多問題,相比於蘇州炮已經有了明顯的優勢,且容易炸膛的問題也被解決了。

而今日,爲了打消軍中衆將對火炮的疑慮,儘快將火炮在軍中進行推廣,楊渥親自帶着衆人來到靶場觀看火炮演練。

六門用青銅鑄造的火炮依次排開,在士兵的操作下依次施放。

從衆人震驚的表情來看,這次演練取得的效果顯然不錯。

士兵們將遠處豎着的六個靶子擡了過來,讓衆將觀看。

只見六個靶子上,有三個都命中靶心,另外還有兩個命中邊緣,只有一個靶子沒有命中。

兩百步的距離上,六個靶子能命中五個,這種命中率遠非蘇州炮能比。

楊渥雖然知道這是工匠提前經過多次瞄準試射後才能達到的命中率,在實際戰場上肯定不可能有這般表現,但他對此還是感到極爲滿意。

望着滿臉震驚的衆人,楊渥臉帶微笑的問道:“這木靶厚達半寸,卻被火炮發射的鐵彈輕易擊穿了,其威力可想而知。至於安全性,剛纔能們也看到了,並沒有出現炸膛的情況。諸位對此還有什麼疑慮嗎?”

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
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四百七十九章準備議和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四百四十六章黎求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三百九十九章學兵法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四章 朱廣德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四百三十九章商議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一百七十三章 潤州平定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