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

李克用與耶律阿保機約爲兄弟,想要共同對付劉仁恭,然而他沒想到阿保機轉過頭來便毀約,而且還把他當做了吸引劉仁恭大軍的靶子。

結果契丹人大肆搶掠一番後便回直接逃走了,讓李克用留下來頂缸。

所以一向感情用事的李克用便將耶律阿保機也恨上了,將他與朱全忠、劉仁恭二人並列爲他的三大仇敵。

不過在口中詛咒了一番後,李克用卻絲毫都沒有辦法,如今他的三大敵人沒有一個是弱者。

即便是三人中的劉仁恭也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

更何況,他在中原的大敵朱全忠如今更是威震天下,以河東如今的實力完全不是他的對手。

想到這,李克用心中剛剛被激發起的一點雄心壯志又開始變得退去。

“難道說孤這一生都沒有機會報仇雪恨了嗎?”他長長的嘆息着。

一旁,李存勖聽了連忙勸道:“孩兒聽說,事物不到極點就不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罪惡不到極點就不會走向消亡。朱全忠弒殺先帝,又殘害忠良,可謂是自取滅亡。我們李家三代盡忠皇室,如今雖然因爲勢力衰微而無法報效朝廷,但也做到無愧於心了。”

“所以父親您現在應該隱忍下來,積蓄力量,等待朱全忠勢力開始衰弱之時再圖謀復興。怎麼能夠輕易就灰心喪氣呢?”

李克用聽了之後這才釋然,但對於將來能不能報仇還是感到懷疑。

這時李存勖又道:“這一次耶律阿保機背信棄義,吃了這個教訓後咱們以後不再相信他就是了,父親不必因此而傷神。既然契丹人素來沒有信義,父親爲何不去向有信義的盟友求助呢?”

“有信義的盟友?你是說吳王楊行密嗎?”

如今天下諸多藩鎮裡面,還真只有楊行密的信譽好,其他藩鎮各個都是說翻臉就翻臉的主。

當然,楊行密也不是沒有做過背信棄義的事情,只不過他與其他人相比,他的信譽要好了許多,尤其是這幾年楊行密的勢力穩固了以後,就很少做翻臉不認人的事情了。

“正是,如今吳王已經消滅了越王錢鏐,聲威大振,又素來與朱全忠爲敵,父親不如派個使者前去交好。”

因爲有朱全忠的從中阻隔,楊渥如今已經正式執掌淮南的消息還沒有傳到晉陽來,畢竟楊渥並沒有到處去宣傳此事,而李克用也很久沒有與淮南互通使者了。

他點點頭,正要回答,這時張承業突然進來道:“大王,剛剛得到的消息,如今朱全忠正在各地集結軍隊,據說得到命令開始調動的軍隊就有近二十萬,目前還不知道朱全忠是準備對誰用兵!”

聽說朱全忠集結了二十萬大軍,李克用父子頓時緊張起來。

他剛剛經歷了一場敗仗,若是在這個時候朱全忠又趁機來討伐他,那他就難以應付了。

“密切關注此事,務必儘快搞清楚朱全忠的動向,速速來報!”李克用連忙下令。

好在,幾天後,進一步的消息傳來,朱全忠的大軍開始向南方開去,很顯然,這一次朱全忠將目標選定爲淮南。

得到消息後,李克用這才鬆了口氣,淮南可不是那麼容易對付的,那裡有淮河阻隔,不利於北方人用兵。

最好朱全忠在淮南碰個鼻破血流纔好。

李克用心中想着,同時又聽從自家兒子的建議,派出使者間道前往淮南。

廣陵。

得知朱全忠再一次興兵南下的消息時,楊渥倍感錯愕。

去年朱全忠消滅趙匡凝後,並沒有像歷史上那樣在撤軍途中臨時起意進攻淮南,而是直接返回了汴州。

這讓楊渥還以爲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在淮南消滅錢鏐後,朱全忠應該是覺得淮南實力大漲,不會再輕易南下了。

誰知道這才一年時間,朱全忠竟然不顧北方尚未平定的局面,再一次興兵南下。

“看來給朱全忠的教訓還不夠啊!”楊渥自言自語道。

他本來還想繼續休整一段時間,如今已經是天佑二年的九月份了,按照歷史的發展,江西鍾傳應該過不了多久就會病死,所以他早就準備好了要趁火打劫。

誰知道如今鍾傳還沒病死,朱全忠卻率先南下了。

這段時間,楊渥將招募新軍的事情交給執掌統兵司的高勖來做,如今兩萬人的募兵已經到齊了一大半,這就是新賜軍號的天武軍。

除了招募新兵外,楊渥又根據當初建立新軍培養將領的經驗,正式成立了廣陵武學,他自己親自擔任山長,以原來的新軍總教官丁診爲副山長,顧全武爲總教授官,尚公乃爲總軍訓官。

而這一次楊渥決定擴大學員的人數,從原來的二十人直接擴大到兩百人,而且學員也不再從軍中招募,而是直接招募那些年齡在十五歲左右的普通人家的識字少年。

之前那支新軍培養的二十個學員,在加入軍隊中後,楊渥發現那十個從軍隊中招募的學員的表現還是差強人意,畢竟他們已經成年,思維已經開始固化,學習的能力比不上那些少年。

至於李承鼎等九人,他們的表現自然好了許多,這與他們從小就受到耳濡目染大有關係。

不過這九人的缺點就是出生太高,他們的父輩都是淮南的功勳老臣,加上其中有幾人與楊渥還關係匪淺,楊渥自然不好真將他們當做隊長、營指揮來使用,所以在他們畢業之後都被授予了至少是副都頭的職務。

而這一批的兩百名學員,楊渥明確規定了,他們將來畢業之後將會在軍隊裡從隊長做起,逐漸升遷提拔。

考慮到他們出來後只擔任隊長的職務,自然就沒必要學習太多高深的東西,只需要教授一些最基本的知識就行了,而將重點放在了軍訓和培養他們的軍人氣質上。

考慮但目前還有許多軍中將領的子嗣尚未擔任軍職,卻又有心走武將之路,楊渥乾脆開了一個“進階班”,學習的內容更多,也更加深奧,出來後至少可以直接當上營指揮的職務,算是專門優待這些功勳將領的子嗣了。

當然,那些普通學員中表現優異的也可以進入這個進階班,以免將來軍中將領被功勳家族把持,其他人失去了進階之途。

建立了軍校,天武軍的招募也走上了正軌,沒想到此時卻傳來朱全忠準備南下的消息。

從兵力上看,淮南軍顯然不能與朱全忠相比,不過差距也並不明顯。

如今天武軍的大致框架已經組建起來,所以駐守駐守廣陵的鎮武和鎮國兩軍可以全部出征。

而江西鍾傳如今病重,加上南方各州的州兵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在防守上並不需要擔心,所以駐守宣州的騰驤右軍也可以調動。

再加上駐守北方防線的左右武驤軍,總機動兵力就有十萬人,如果再加上北方各州的州兵,此次戰爭可以說淮南軍的兵力並不比樑軍少多少。

唯一需要考慮的是十多萬人的作戰,後勤方面能否擔任得起。

要知道淮南軍作戰從來沒有一次性動用這麼多的兵力過,每一次往往都是幾萬兵力,最多的一次也就是杭州圍城,動用了十萬民夫和十萬大軍。

不過那一次的作戰是在江南,江南水運發達,運輸糧草輜重相對要容易一些,而通往壽州前線的輜重卻主要是通過大運河來運輸。

然而大運河已經很多年沒有疏通了,加上如今正是枯水期,許多地方已經不適合大船通行,而用小船的話,其運輸量又有限。

三年前,楊行密徵宿州就是因爲糧草供應不上而只能匆匆撤軍。

“殿下放心就是,自從三年前大王徵宿州無功而返後,運往北方的後勤輜重如今大部分已經改爲小船運輸了,而且小船的數量足夠,保證十萬人以上的大軍作戰沒有問題。”聽了楊渥的問題後,執掌後勤的高勖卻拍拍胸脯向他保證着。

得了高勖的保證後,楊渥這才鬆了口氣,又轉身向駱知祥詢問道:“那麼以廣陵如今的糧倉儲備,供應十五萬大軍作戰的話,可以維持多久?”

駱知祥聽了不由苦着臉,今年的秋稅還沒有收上來,如今糧倉裡面只有夏稅的餘糧,雖然足夠大軍支撐到秋稅之後,不過那樣一來讓將糧倉重新充盈起來的目標又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他直接道:“殿下,若是運輸上沒什麼問題的話,廣陵的糧食儲備至少能保證半年的供應。不過,那樣一來廣陵糧倉又要變得空空如也。”

楊渥點點頭,對駱知祥埋怨的話卻直接忽視了,如今大敵當前,哪裡還要考慮什麼儲備糧食的事情。

有了這兩人保證,楊渥也終於放心下來,有十萬機動兵力,加上北方各州的州兵,淮南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五萬左右。

考慮到淮南是防守的一方,在有十五萬大軍的情況下,只要不是出現重大失誤,淮南軍守住淮河防線的問題是不大的。

甚至若是戰事順利,擊敗朱全忠乃至再打出一場清口大捷來也不是不可能。

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九章 夜談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章 人選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章 崩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
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九章 夜談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三百三十九章第二章 人選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十章 悠閒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章 崩潰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四百三十三章商船隊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五十四章 婚事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