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從滑州渡河的話太過冒險,若是從鄆州渡河的話,楊劉渡的守備倒是做得不錯,既有浮橋連接黃河兩岸,同時又修建了鐵鎖封鎖河道,足以保證道路的通暢。

不過從楊劉渡渡河的話同樣有三個不利之處,第一個就是楊劉渡周邊的地盤都已經落入吳國手中,並且有較多兵力防守,想要從這裡取得突破顯然不容易。

第二個問題就是,鄆州附近地區並不是吳國的核心地區,甚至也不是之前樑國的核心地區,而且這裡地形較爲複雜,不僅多山,而且河流湖泊較多,比如後世的梁山泊就在這裡。

在這樣的地形條件進行征戰,戰事很可遷延日久,這對晉國來說沒什麼好處。

第三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有共通之處,若是晉軍集中兵力在鄆州發動進攻的話,處於河北的澶州,相州、衛州等地就會兵力空虛,反而容易被吳軍所趁,這也是李存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不僅是李存勖對於要不要立即渡河南下感到遲疑不決,晉國衆臣同樣爲此爭論不休。

不少性格火爆,做事激進的將領對於吳國獨吞河南深感不滿,認爲吳軍是搶了晉軍的好處,必須給他們一個教訓才行。

而這些主張主動進攻的人裡面,又以李嗣源的建議最爲激進,他親自從楊劉渡駐地趕到魏州,向李存勖提出自己願親自帶着一萬軍隊渡河偷襲鄆州,爲晉軍南下打開通道。

一旦鄆州被攻佔,附近地區吳軍駐守的兵力並不多,想要攻下來必定容易許多。

這樣的話,晉軍就能趕在吳軍主力趕到之前儘量擴大戰果,然後以逸待勞,設法擊破吳軍。

李嗣源的這個想法看上去還是有些可行性的,而且他還提到,即便晉國不主動進攻,吳國也會主動對晉國動手,還不如先發制人,總比被動防守的好。

此外,鄆州等地區吳國也只是剛剛佔領不久,還未來得及鞏固,人心也沒有徹底依附吳國,當地必定還有不少反對吳國佔領的勢力。

若是晉軍立即南下,這些當地勢力或許會羣起響應;若是現在不動手,等過上一年半載,到時候人心完全歸屬吳國,再想攻取就難了。

到時候吳國得了河南之地,實力必定大大增加,到時候反過來對河北進攻,晉國將永無寧日。

“總管之言,深得我心,此時我軍乃不得不戰耳。奈何鎮州戰事遷延,至今尚未見到破城之日。鎮州雖小,卻也牽制了我軍不少兵力,若是貿然渡河,一旦不能取勝則如何?”

魏州行宮之內,向來果決的李存勖表現出了與往日不同的遲疑。

前些日子李存勖抵達魏州後,便下令召集衆軍做好渡河南下的準備。

那時候他心中下了決心要渡河與吳軍決一高下的。

然而就在前兩天,鎮州有不好消息傳來,大將閆寶率領的軍隊竟然十分意外的被鎮州軍隊給殺得大敗。

原來閆寶領兵攻城日久,軍隊都非常疲憊,且損失較大,只好將攻城的力度降低,改以長期圍困爲主。

他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鎮州被圍日久,雖然目前還不缺糧食,但也不得不未雨綢繆,所以這些日子鎮州軍隊經常派兵出城搶掠糧食。

前些天,張處瑾突然派出五百人出城,閆寶得知後不以爲意,認爲這五百人起不到什麼威脅,所以下令各軍不得出戰,放鎮州軍隊過來,準備等這些人抵達後再派兵將其包圍消滅。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張處瑾派出的這五百人僅僅只是先頭部隊,用來迷惑晉軍的;在這五百人的後面還有數千精兵跟隨。

如此多的軍隊出城發動反擊,這是一股不容輕視的力量;而晉軍卻在閆寶的命令下沒做防備,結果數千鎮州軍隊猝然而至,對晉軍大營發動火攻。

閆寶驚慌失措,在慌亂之中未能擋住鎮州軍隊的攻勢,只好放棄營壘,退回趙州;營壘中大量錢糧輜重爲鎮州軍隊所得,費了很多時間都不能將其搬回城中。

閆寶身爲朱溫時期的老將,可以說身經百戰,投降晉軍之後也曾有過突出表現,在幽州之役、胡柳坡之戰等重大戰役中展示了不俗的才能;然而在這次戰鬥中卻因爲輕敵而付出慘重代價,竟遭到大敗。

得知消息後,李存勖差點沒氣被氣死,一面下令以昭義節度使兼中書令李嗣昭爲北面招討使,以接替閆寶;一面也對渡河南下的計劃感到遲疑。

正如租庸使趙季良說的那樣:“大王連河北都尚未平定,又想着去攻打河南,百姓早就爲沉重的負擔壓得透不過氣來;大王去攻河南,萬一不能取得勝利,到時候將士損傷,百姓離心,別說平定河南,就是河北也不復爲大王所有。”

李存審等大將同樣出言勸阻,認爲當前應該儘快平定鎮州,不宜與吳軍開戰;真正極力主張渡河的大將其實也就李嗣源一人而已,其他有此主張的將領影響力相對較小。

“大王,末將聽說帝王的興衰都有天命,鎮州戰事雖然有所遷延,但畢竟沒有影響到大局,我軍可以以長期圍困爲主,留下少量軍隊防止守軍出城就是。只要城中軍糧耗盡,守軍將不戰自潰,根本沒必要發兵攻城。”面對李存勖的遲疑,李嗣源勸說道。

“若是大王爲了鎮州而放棄渡河南下的機會,那麼一旦吳國在河南的統治穩固下來,我軍將一統天下的一日,大王難道要放棄自己的天命嗎?”

“天命”這種東西說起來玄之又玄,但李存勖卻對此深信不疑,認爲自己身上擔負了統一天下的天命。

上次契丹人南下時,李嗣昭就是以此理由來勸說,最終晉軍只以五千精騎就擊敗了看上去實力強大的契丹人。

如今李嗣源同樣以天命來勸說,果然讓李存勖神情一震。

的確,他從十多年前起就統領大軍征戰四方,先解潞州之圍,挫敗樑軍對晉陽的攻勢,又在高邑之戰取得大勝,一舉扭轉晉樑爭霸的局勢,接下來幽州之戰平定劉守光,魏州之戰徹底奪取河北,這麼多的勝利早就讓李存勖樹立了統一天下的志向。

若是放棄眼下的機會,坐視吳國獨佔河南,那他的志向就成了空談,統一天下的美夢將永無實現的可能。

一想到自己當初還曾有過與吳王楊渥一爭長短的野望,如今面對吳王的大軍自己卻遲疑不決,李存勖臉上不由得露出一絲羞愧之心。

“平劉守光,破契丹人,滅樑國,這是我當初繼位時立下的三大目標。此外我那時還下定決心要與吳王比試一番,看看誰纔是真英雄。如今劉守光已滅,契丹人已多次被我擊敗,樑國雖然不是我所滅,但我軍卻出力最多。或許接下來是時候與吳王一爭高下了!”

想到這,李存勖漸漸下定決心。

……

鳳翔。

夜色深沉,寒風凜冽,呼啦作響,吹得城牆上的旗幟東倒西歪的。

李茂貞站在城牆上,一手扶着城牆上的女牆,一手遮擋吹進眼睛裡的寒風,望着城外奔走的行人,跟隨的衆多隨從皆默然無語的侍奉在身後。

如今已經六十六歲的他漸漸年老,身穿一身青色長袍,衣飾平凡,鬚髮都有些花白,額頭上出現不少皺紋,精力大不如前,不僅沒了當年馳騁疆場的那份豪情,看上去反而有些蒼老。

若是不熟悉他的人很難把眼前這個糟老頭子與名鎮天下的岐王李茂貞聯繫起來。

“父親?”這時,身後有聲音傳來,語氣恭敬,正是李茂貞的長子李從曮到了。

“你來了!”李茂貞點了點頭,轉過身來。

“不是讓你親自招待張漢傑兄弟二人嗎?你怎麼到這裡來了?”他用蒼老的聲音問道。

“孩兒聽說父親在城牆上站了快一個時辰了,有些擔心,所以過來看看。”李從曮恭恭敬敬的答道。

“我無事,只是向在這裡看看。”

“父親,那張漢傑二人爲人粗鄙,且在樑國之時向來沒什麼好名聲,如今樑國已經滅了,咱們爲何還要對他二人這麼客氣?”李從曮有些疑惑。

“客氣?”李茂貞笑了:“是很客氣,不過現在客氣點,將來若是要取二人性命也不過翻掌之間的事情,就是客氣一點又如何?爲父所擔心的乃是吳國啊!”

當年剛剛在關中樹立割據大旗的時候,李茂貞還只有割據一方的想法,安安分分的做一個藩鎮,並沒有更多的心思。

不過後來朝廷徹底喪失權威,連唐昭宗都不得不向他求援,再加上那時候的他正處在全盛時期,勢力強橫,不可一世。

所以在將天子劫持至鳳翔後,李茂貞就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進取天下的野望。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事實卻是殘酷的。

就在李茂貞做着當另一個曹操的美夢時,來自中原的朱溫同樣也有這樣的想法,而且其實力同樣處在全盛時期,連晉王李克用都多次被樑軍擊敗,連晉陽都兩次遭到圍攻。

當李茂貞的大軍與正處於全盛時期的朱溫對上後,李茂貞才明白朱溫的威名的確不是吹出來的,而是真的有那麼強大。

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征戰後,李茂貞雖然憑藉鳳翔堅固的城池,給樑軍造成極大損失,但最終還是在無奈之下被逼將唐昭宗交出去,以換取兩家和談。

雖然那之後岐軍又恢復了一定實力,並且一度捲土重來,奪回了大量之前被樑軍佔領的地區,但元氣大傷的岐軍卻永遠都未能恢復到全盛時期。

同樣的,他那爭奪天下的雄心也在一次次敗給劉知俊後蕩然無存,只留下割據關中的野心還留存下來。

後來晉樑爭霸,岐國在東面的壓力大大減輕,但與蜀國的矛盾又迅速激化,李茂貞又不得不連連與蜀國征戰。

蜀王王建雖然一心割據蜀中,但此人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麾下集中了不少能征善戰的名將,再加上蜀中富庶,錢糧充裕,所以接連取得勝利,奪取了大量岐王的領地。

到如今,李茂貞的領地已經只有七州之地,而且久經戰亂,兵疲民乏,元氣大傷。

好在天無絕人之處,就在蜀軍步步緊逼之時,王建卻病死了,接位的蜀主王衍套圖享樂,毫無進取之心,這才讓李茂貞能喘一口氣。

然而此時,李茂貞將不得不再次面對一個重大選擇:該如何面對已經將勢力發展到洛陽來的吳國。

吳國北伐,一路勢如破竹,這個重大變故早就引動李茂貞的神經,有大量密探被派往中原,不時將最新的消息傳來。

前兩天,張漢傑、張漢倫兄弟二人趕來鳳翔,既是向他請求援軍,同時也向他尋求庇護。

藉此機會,李茂貞自然向二人打聽到了之前那些密探無法得知的消息,也明白了洛陽陷落、樑國滅亡就在眼前。

而今天又有消息傳來,吳國已經滅了樑國,並且將派使者前來通告這一消息。

派使者前來通告滅樑的消息,表面上看這是出於“盟友”的義務,各家以復興大唐爲旗號,聯合起來對付樑國,如今樑國滅亡,吳國自然要派個使者來通報一聲。

但除了通報消息以外,這何嘗不是吳王楊渥在向他示威,向他展現吳國的強大實力:“看,連樑國這種強大勢力都已經被我滅了,你還是識趣一點,早早的來歸附吧!”

歸不歸附吳國李茂貞目前還沒想好,但對吳國的威脅他卻憂心忡忡。

之前不管是樑國也好,還是蜀國也好,雖然一度威脅到岐國根本,但最終因爲各種原因都退去了,但如今元氣大傷的岐國,還有實力擊退吳國的侵襲嗎?

“吳國實力強大,且尤其擅長攻城。雖說目前還有晉國作爲牽制,但有黃河天險在,晉國難以渡河南下。而吳國的實力在吞併中原後必定大增,遠超之前的樑國都不是問題。若是吳國派部分兵力牽制晉軍,以主力向我發難,我岐國還能挺過這一關嗎?”李茂貞憂心忡忡。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
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二十八章擇婿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三百三十四章 馬殷的喜悅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二百五十章 鄂州城陷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