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

如今一晃二十年過去,此時的範遇也已經白髮蒼蒼,早不是當年年輕時的模樣了,不過他的精神狀態還很好,臉色也比較紅潤,顯然身體還不錯。

見到範遇後,楊渥當先便問道:“長安那邊發生的祥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範遇作爲楊渥的親信之人,自然是有什麼說什麼,不會有什麼隱瞞,更不會有什麼忌諱。

他直接道:“此事乃是三王子所爲,據說萬年縣縣令乃是徐善徐大人的門生。”

“原來如此。”楊渥頓時便明白過來,徐善便是楊煜的親舅舅,看來此事他也有參與進來。

“那麼,柴再用對於此事有什麼反應?”楊渥接着問道。

柴再用作爲吳國在關中駐軍的統領,手中權利不可謂不大,再加上他的兒子如今還擔任着吳國驍騎軍的都督,所以楊渥必須知道他對楊煜是何態度,是不是已經與楊煜聯手,參與到儲君的爭奪中來了。

範遇道:“回稟大王,據說在祥瑞出世之前的兩天,延州那邊有匪亂髮生,所以柴都督統領大軍前去征討去了。”

楊渥聽了頓時大笑起來:“是嗎?這個柴再用還真是狡猾啊!”

口中雖然說得不客氣,但心中卻對柴再用的選擇極爲滿意。

作爲關中駐軍的最高統領,柴再用對於長安城的一切都有權過問,不可能不知道萬年縣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很有可能在事先楊煜就派人去聯絡他了。

不過最後柴再用卻以征討匪亂的名義避開了此事,顯然他並不想與楊煜聯繫在一起,否則若只是剿匪的話,何必他這個都督親自上陣?

其實楊渥也理解他的選擇,畢竟現在楊渥還年輕,連四十歲都不到,以他現在的身體狀況,就算再活個一二十年都不難。

對於柴再用來說,這麼早就摻和到儲君之爭可不是什麼好事。

更何況,柴再用父子二人如今都受到楊渥的重用,以他們的功勞和在軍中的影響力,不管將來是誰當上儲君,都不會影響到他們;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冒着風險參與儲君之爭呢?還不如保持中立,只忠誠於楊渥一人就夠了。

事實上,如今的吳軍軍中,像柴再用這樣的人還有不少,他們目前對於儲君之爭都是持中立態度的,真正參與進來的,除了像周本這種不得不爭的人外,其他的大多都只是中層的將領,那些功勳老將基本都沒有參與。

對於這樣的狀態,楊渥也感到滿意。

他心中雖然依舊中意長子楊炅,但對於三子楊煜的舉動他也沒有明確反對,畢竟給楊煜留下一個競爭對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只不過這一切都需要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不能讓競爭失控了才行。

聽完祥瑞一事的經過後,接着楊渥又詢問了一些事情,正準備打發範遇下去,這時,範遇卻突然道:“大王,還有一件事,臣覺得或許應該告知大王。”

“哦,到底是什麼事情?”

“大王還記得宋齊丘否?”

“宋齊丘?孤當然記得他。”楊渥愣了一下,頓時想起來,從當初將宋齊丘罷官,到現在剛好已經十年過去了。

範遇道:“這宋齊丘,如今就在三王子身邊擔當幕僚,據說這次的祥瑞就是出自他的手筆。”

“原來是他出的主意啊!”楊渥恍然,同時心中沉吟起來。

這個宋齊丘的能力自然不必多說,即便如今吳國朝堂上文武鼎盛,人才衆多,但宋齊丘的才能也不能因此忽略。

不過當初之所以罷黜宋齊丘,說到底還是因爲他的性格有問題,不僅脾氣太過急躁,更重要的是太過嫉賢妒能了。

若是將這樣的人放在中樞,他倒是能施展才能了,但其他賢才卻會因此而不能得到重用,這樣的結果楊渥當然不願看到,所以當初纔會果斷將其罷官。

只是不知這十年過去,如今宋齊丘的性格到底有沒有發生改變。

心中沉吟了一會,他覺得還是先觀察觀察,於是道:“暫時就讓他留在老三身邊吧。”

“是。”範遇這才告退。

等到範遇離開後,陳彥謙、嚴可求、郭崇韜、馮道等人一同來訪。

一番行禮過後,陳彥謙當先問道:“大王,如今不管是天下的局勢,還是大王如今的名望,稱帝之事都已經勢在必行了。不知對於此事大王是如何看的?”

來的這些人都是楊渥最親信的人,作爲心腹,他們當然知道楊渥的想法,明白他這一次回洛陽後就要正式稱帝了,所以他們也沒有轉彎抹角,而是直接詢問。

而楊渥對這個問題也沒有像剛纔在百官面前時那樣一味推脫。

他直截了當的道:“稱帝之事勢在必行,但大義名分也必須顧及。昔日朱溫弒君奪位,被世人認爲是大逆不道之舉,至今留下罵名。雖名爲天子,卻不爲正統,僅僅是個僭越之君罷了。孤要爲天子,也要做正統天子,讓天下人心服口服。”

“此外,當初朱溫篡位之時,孤曾說過要誅滅僞樑,恢復大唐;如今僞樑雖然已滅,但昔日之言尚在,不知諸位對此可有良策?”

以如今楊渥的威望,加上吳國如今的強大勢力,即便他不管不顧的直接登基稱帝,其他人也不能拿他怎麼樣,甚至像岐王李茂貞、定難節度使李仁福,以及朔方節度使,河西節度使等藩鎮,還會上表承認他的正統地位。

這畢竟是一個武力至上的時代,只要你掌握了軍權,你就能稱帝;更何況楊渥如今不僅掌握了軍權,更是掌握天下大半的地盤,稱帝的根基比當初朱溫還要強得多。

但若是強行稱帝的話,在大義名分上總是留有缺憾,楊渥可不希望自己將來做了皇帝都要被人詬病,至少在這方面必須想個合適的辦法作爲對天下人的交代。

馮道想了想,提議道:“要不,找一位李唐宗室,將其立爲天子,然後進行禪讓?”

話音剛落,嚴可求便道:“不妥,從朱溫篡位滅唐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時間,便是從去年滅僞樑至今也有年餘時間,這期間我等一直沒有立新的天子,如今即將登基稱帝了,卻臨時抱佛腳,立一個傀儡皇帝,傳出去只會惹人笑話的。”

郭崇韜也道:“不錯,而且昔日昭宗的諸多皇子,都已經被朱溫殺害殆盡,便是其他與昭宗血脈相近的宗室也被殺戮一空,剩下的宗室之人,不是血脈隔得太遠的,便是已經隱姓埋名,蹤跡難尋的。這樣的人,即便立爲皇帝,也難以讓人心服口服。”

陳彥謙則補充道:“再者,自從朱溫弒殺唐昭宗以來,我等淮南之臣,向來以先王還有大王您爲君,這十多年來只知有楊氏吳王,不知有李唐天子。如今卻無緣無故要弄出個李唐的天子來,這事情別說百官不會心服,便是老臣也不會答應!”

言語間顯得極爲堅定,顯然此事沒得商量。

這時候的馮道畢竟還不如後世那麼老練,剛一提議就遭到衆人的一致反對,頓時鬧了個大紅臉,不再開口。

其實立李唐宗室爲帝,這種事別說朝廷百官不願意,就是楊渥自己也不怎麼情願。

他的江山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與李唐天子何干?從一開始楊行密在廬州起兵,就與朝廷沒有半點干係,最多朝廷只是給了他一個名義而已,地盤卻是他父子兩代人打下來的。

而對楊渥來說,這十多年裡他一直都是事實上的君王,若是現在搞一個李唐天子出來,那麼至少也要再等一兩年時間才方便進行禪讓。

在這期間,楊渥豈不是還要向這傀儡天子行三跪九拜之禮?這種事情,光想想他就覺得不願意。

總之,立李唐宗室爲帝的提議,對於如今的吳國來說,肯定會遭到一致反對,所以這項提議當即就被否決了。

楊渥沉聲道:“立李唐宗室之議,不大可行。不過大義名分的問題,卻要解決,不能輕忽。諸位還有什麼好的想法沒?”

過了片刻,嚴可求開口道:“大王,昔日朱溫弒君篡位,建立的帝國被我等斥爲僞朝,不承認其正統。所以要想獲得大義名分,此事終究是繞不開李唐宗室之人。”

“但立李唐宗室爲帝又不可取,所以臣以爲,不如,只讓李唐宗室出面作爲代表,卻不立新帝。”

“哦,此話怎講?”楊渥聽了頓時來了興趣,其他人也都將目光看向嚴可求。

“臣的想法是,將目前還能查證的李唐宗室,儘量都召集到洛陽來,讓他們代表李唐,上書給大王,請大王登基稱帝,以示天命!如此也算對天下人有個交代。”

郭崇韜點頭道:“好辦法,以讓李唐宗室之人出面,象徵天命自唐轉移到大王手中。這樣一來既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又不必再立天子。而在事後,大王可以按照血脈遠近,對這些李唐宗室之人適當封爵,如此也算對李唐有了交代。”

楊渥聽了也連連點頭,再不立李唐天子的前提下,有想要取得大義名分,讓李唐宗室之人出面顯然是最合適的,同樣也是最有操作性的。

大義名分這種東西,說到底就是要給自己的皇位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給天下人一個合適的交代,不能讓天下人覺得你是草頭天子就行,最重要的一點終究還是要靠武力。

至於這層合法外衣的分量是不是足夠,其實天下人也不會太過追究的。

昔日漢高祖劉邦,雖然有義帝“先入關中者王”的約定作爲大義名分,但嚴格來說,所謂義帝,其本人的大義名分都顯得不怎麼足,更何況劉邦?說到底還是劉邦擊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

如今在吳國強大武力的基礎上,再讓李唐宗室作爲代表,來象徵天命自唐轉移到吳,這大義名分基本上也就夠了。

當然,若是再加上各地官員、百姓,以及那些臣屬於吳國的藩鎮勢力上書,請求楊渥登基稱帝的話,那自然更加能彰顯出衆望所歸。

楊渥當即便將剛剛離去不久的範遇給召了回來,讓他派人去查探一下,看看如今吳國境內到底還有多少能夠證實的李唐宗室之人。

長劍都的規模自然無法與後世的東廠、錦衣衛相比,但論起辦事效率來卻是絲毫不差,尤其是如今這事涉及到楊渥登基稱帝,所以長劍都查探起來就更加賣力了,想來要不了多久就會有結果。

接着,陳彥謙又建議道:“昔日大王立志爲大唐復仇,如今僞樑已滅,大王也應當去昭宗以及李唐歷代帝王陵前祭拜一二,以安撫天下人心。”

楊渥聽了連連點頭道:“不錯,這件事必須要做,別的帝王也就罷了,但唐高祖、太宗,還有昭宗,這三人的陵是必須要去的。除此之外,你們還有什麼好的建議沒?”

嚴可求等人又提了一些,楊渥將其中可行的都用心記下,準備在合適的時候採納。

接着衆人又商量了一些細節上的問題,等差不多了後才告辭離去。

在離開之前,陳彥謙忽然問道:“最近長安那邊出現的祥瑞,不知大王對此是何看法?”

“祥瑞嗎?”楊渥摸了摸下巴,沉聲道:“如果真有此事,那也是天命所歸,孤自然感到高興。不過凡事有度,不要搞得太刻意了。”

像當初王建登基稱帝的時候,蜀中各地都有祥瑞出現,什麼龍、鳳、麒麟等,各路神獸爭先出現,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王建將要稱帝一般。

這些祥瑞,看起來是在爲王建登基造勢,但在外人看來卻如同在看笑話一般。

說到底還是王建稱帝的根基太弱了,不僅地盤只有蜀中一地,而且整體國力也遠遠比不上後梁、吳國、晉國,最多也就是比岐王李茂貞要強一些,仗着蜀中地域偏遠,這才能割據一方。

如今楊渥想要稱帝,有一兩處祥瑞裝點一下就夠了,搞多了只會平白讓人笑話。

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九章 夜談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
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九章 夜談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五百八十八章襲擊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一百三十章 兵變(下)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三百四十四章 王審知的安排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十章 王茂章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十章 詢問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零八章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五十五章 巡視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