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

“大王,末將未能取得勝利,還請大王責罰!”回到己方軍陣後,張朗滿臉羞愧的道。

“你已經做得不錯了,衆將士奮勇作戰,雖然未能取得勝利,但也給敵軍造成重大傷亡;而且你在危急之時能夠保持沉着冷靜,並臨機應變,做一個副指揮使實在是太屈才了。”楊渥開口道:“從今日起,你便是指揮使了。”

“末將多謝大王!”張朗原本還以爲自己打了敗仗會遭到責罰,沒想到楊渥不僅沒有責罰,反而給他獎賞,心中自然大喜。

其實在楊渥看來,石敬瑭麾下統領的都是晉軍中的精銳;而張朗的部下卻只是普通禁軍,最後的結局卻是晉軍稍占上風,這種表現已經足夠讓楊渥眼神一亮了。

若是所有吳軍將士都能有這等表現的話,以吳軍遠遠超過晉軍的兵力優勢,這場大戰取勝的可能就大多了。

“大王,剛纔一戰我軍處於下風,不過臣以爲之所以會如此,主要原因就在於投入的兵力不夠多,使得在個人武勇上更有優勢的晉軍能夠發揮他們的長處,而我軍嚴整陣型帶來的優勢卻未能充分發揮出來。所以臣以爲,應該增加兵力,重新向晉軍發起挑戰。”這時李承鼎提議道。

一旁周本點頭贊同:“的確如此,而且若是每一戰都只投入一千人,這要打到何年何月才能取得最後勝利?更何況我軍的總兵力原本就比晉軍多,每一戰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發揮我軍兵力優勢。”

楊渥點了點頭:“好,那這一次就投入三千軍隊向敵軍挑戰。哪位將軍願意領兵出戰?”

“末將願往!”

“末將向大王請命!”

楊渥的話音剛落,就有不少將領站出來,這些人剛剛親眼見張朗應變得當而升官,此時當然想要表現一番。

這一次準備投入的是三千兵力,所以統兵將領的級別至少都是指揮使。

楊渥向衆多主動站出來的將領看去,最後目光落在了一個名爲林尋的指揮使身,命其領兵出戰。

……

作爲失敗的一方,楊渥對戰局感到滿意;而在戰場的另一方,晉王李存勖對於此戰的結果反而不怎麼滿意。

在李存勖看來,石敬瑭統領的那一千軍隊在晉軍中已經是難得的精銳,不比他麾下的親衛軍差多少,而且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並沒有失去應有的水準;但最終取得的戰果卻僅僅稍占上風。

“難道說吳軍真的這麼強,隨便派出一支軍隊來與我軍的精銳交戰,就能取得稍處下風的戰果嗎?若真如此的話,以吳軍比我軍多得多的兵力,此戰我軍豈不是必敗無疑?”李存勖難以接受這個結果。

另一邊,臉上血跡尚未乾透的石敬瑭同樣滿臉不甘的道:“大王,末將未能擊潰敵軍,不過這是因爲末將所統領的都是步兵的緣故,若是末將統領的是騎兵,那此戰早就將敵軍殺得潰不成軍了。”

聽他提起騎兵,李存勖心中一動:“是啊,剛剛孤也是迷糊了,吳軍久居南方,原本就以步兵見長,而我軍的優勢卻是騎兵。如今我軍以步兵與敵軍步兵正面相抗,雖未能將其擊潰,但也取得了勝利。若是孤出動騎兵的話,那戰局想必就不會是這樣了。”

這麼一想,李存勖心中剛剛升起的擔憂頓時放鬆下來。

這時,對面吳軍軍陣中又有戰鼓聲傳來,一支三千人的軍隊以五百人爲一個小陣,共組成六個小陣,成前後兩排排列,每一排都是三個小陣。

這是一種中規中矩的陣型,除了穩妥外沒有任何特色,不過在吳軍使出來後還是有那麼幾分氣勢,既有寬大正面,同時也不缺乏縱深,最適合這種正面硬碰硬的交戰。

“大王,敵軍再次挑戰,臣願再次領兵出擊;這一次臣要帶上騎兵,定要將敵軍擊潰!”石敬瑭當即站出來請求道。

“石將軍剛剛戰了一場,應該休息一二,末將願領兵出戰。”其他將領也都站出來請求。

不管是吳軍還是晉軍,此時的士氣都十分高昂,將領們求戰之心十分濃厚,完全沒有受到剛纔那場慘烈之戰的影響。

雖然石敬瑭一心求戰,而且李存勖也想見識一下若是讓其統領騎兵出戰,看能不能取得勝利;不過此時其他諸將都在求戰,李存勖也不好偏頗,最後下令讓他的心腹將領朱守殷出戰。

這一次吳軍出動了三千人,都是步兵,而晉軍一方卻只投入一千五百人,不過其中有五百人是騎兵,而且是晉王李存勖麾下最精銳的騎兵,每一個都是久經沙場的驍勇將士,若是讓他們衝殺起來甚至擊潰上萬人的軍隊都有可能。

一方兵力雖多,卻以步兵爲主;另一方兵力少些,但其中有五百騎兵,很難說哪一方在軍力上更佔優勢。

“敵軍的兵力雖然多些,但我軍卻有騎兵;而且我軍與樑軍對戰時,通常都處於兵力劣勢,依靠騎兵來取得勝利;所以兵力處於下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用兵。”李存勖在心中思考着。

這次雙方投入的兵力較多,已經足夠擺開架勢好好打一仗了。

戰鬥開始後,晉軍以一千步兵穩住陣腳,以五百騎兵作爲破陣利器,不斷試探着吳軍的破綻,尋找一擊破敵的機會;而吳軍則穩紮穩打,將步兵方陣的威力發揮到極致,各個小陣之間相互密切配合。

在這種陣型嚴整的步兵方陣面前,即便是驍勇善戰的晉軍騎兵也難以討到好處,再加上吳軍在兵力上的巨大優勢,所以這次的戰場由吳軍一方佔得上風。

當然,晉軍的騎兵的確很厲害,而吳軍一方卻因爲沒有騎兵,這就使得吳軍佔有的優勢無法徹底發揮出來,反而在用兵的過程中有些束手束腳,錯失了不少戰機。

望着遠處戰場上局勢的變化,楊渥若有所思的道:“看來純步兵作戰還是不行,沒有騎兵護翼側面,軍隊行動時難免會受到干擾,不能全力以赴的對敵人發起進攻。或許當年樑軍面對我軍時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到了此時,楊渥也算明白了爲何樑軍在對抗晉軍時會屢戰屢敗,缺乏騎兵就是其致命問題。

好在,吳軍的騎兵雖然比晉軍要弱,但並不是像樑軍那樣幾乎沒有騎兵。

經過這十多年的建設,如今的吳國騎兵早就不是當年那支只能用來欺負一下南方藩鎮的騎兵,而是一支擁有一萬多人,並且經過嚴格訓練和實戰考驗的強大騎兵。

在騎兵方面差距不大,再加上步兵兵力的巨大優勢,只要運用得當就一定能取得勝利。

此時,戰場之上數千兵卒廝殺在一起,將兩軍陣前的空地塞得滿滿當當,入眼之處滿是刀槍揮舞,在陽光照耀下反射出的寒光。

這種數千人蔘與的大戰需要消耗的時間比之前要久得多,通常沒有一兩個時辰都不可能決出勝負來。

然而就在戰鬥進行到一半時,尚未分出勝負之時,對面晉軍之中卻突然傳來鳴金收兵的響聲,這讓戰場雙方都感到吃驚。

“大王,晉軍這是怎麼了?爲何在這個時候選擇收兵?難道說有什麼陰謀不成?”李承鼎有些驚疑不定的道。

楊渥皺了皺眉,卻沒有回答。

一旁郭崇韜道:“應該是有什麼突發事情出現吧?大王,咱們要不要趁勢發起進攻?”

李承鼎也道:“大王,敵軍毫無徵兆的突然鳴金收兵,不僅我軍感到驚訝,便是敵軍應該都沒有想到。你看那些敵軍將士,此時臉上都有些驚慌,趁此機會進攻,應該能取得一場勝利。”

楊渥尚未回答,嚴可求就反駁道:“大王,臣雖然不懂兵法,但臣以爲晉軍久經沙場,類似這樣的場面必定碰到過,即便晉軍將士有些驚疑,也不會給咱們可趁之機,貿然追擊,只怕容易中埋伏。所以臣以爲收兵即可,不必追擊。”

楊渥轉頭看向周本:“周將軍怎麼看?”

“老臣以爲,此時應該以穩妥爲上。”周本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主張持重。

正如嚴可求所說的那樣,此時晉軍雖然撤退,但原因卻不清楚,且敵軍就在城下作戰,吳軍一方又沒有什麼準備,貿然追擊敵軍並沒有什麼好處。

楊渥點了點頭,下令道:“傳令,收兵。”心中卻在想着,晉軍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至於李存勖不顧戰場上勝負未分就下令收兵。

“難道說晉國內部出了什麼大問題?或者李存勖認爲這一仗繼續打下去會輸掉,擔心因此會影響到士氣?不可能是李存勖突然病倒了吧?之前都還好好的。”

他卻不知,晉軍之中的確有大事發生,而且還是一件對吳國極爲有利的事情,甚至會在今後徹底改變晉、吳兩國的戰局,將晉國徹底推入深淵。

……

時間回到幾天前。

四月二十日,鎮州城外。

當初閻寶爲招討使時,他率領大軍在城外修築牆壘把鎮州包圍起來,並引滹沱水環繞在鎮州四周,徹底隔絕內外,想用圍困的辦法來消滅張處瑾。

然而因爲輕忽大意,閻寶率領的晉軍遭到鎮州軍隊突襲被打得大敗,不僅丟掉了晉軍大營,同時也丟掉了儲備在大營內的衆多錢糧輜重等。

鎮州原本在晉軍的長期圍困下已經處於內外交困的狀況,雖然戰前儲備了大量錢糧軍械,但到此時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在攻破晉軍大營後,張處瑾立即派人將營地裡繳獲的物資運回城中。

不過因爲這次繳獲的物資實在是太多,並不能在短期內全部運回城中,所以一直到李嗣昭接任爲新的招討使後,依舊有不少物資沒有搬完,被留在晉軍舊營地了。

這一天,張處瑾派出一千多士卒到城外去搬運繳獲的糧食,李嗣昭得知消息後,親自帶兵在晉軍舊營地裡設下伏兵,阻擊迎糧的士卒。

鎮州軍隊沒有防備,且兵力較少,很快就被擊潰,士卒們不是繳械投降,就是被斬殺殆盡,只有剩下的五個士卒隱藏在牆壘的廢墟間。

李嗣昭自恃武勇,根本不將這五個小兵放在眼中,便親自騎着馬圍着這五個小兵,用箭射他們。

這五個鎮州士卒當然不會只捱打不還手,他們同樣射箭還擊。

結果讓人沒想到的是,也不知道是哪個士卒射出的箭矢剛好就射中了李嗣昭的腦部,雖然李嗣昭當時帶了頭盔,但還是血流滿地。

此時他箭袋子裡的箭剛好用完了,便從腦袋上拔下那根箭來繼續射擊,再加上見勢不妙的侍從連忙上前圍攻,很快就將五個鎮州小兵射殺。

這時候太陽正好落山,李嗣昭回到了軍營裡,腦袋上被射傷的地方流血不止,當天晚上就在大營之中死去。

好在李嗣昭畢竟是一代名將,即便是臨死前也對晉軍做好了安排,他留下遺言將軍權全部交給昭義節度判官任圜,讓其率領諸軍繼續攻打鎮州。

而任圜繼承李嗣昭遺命,發佈的命令和以前完全一樣,鎮州人甚至都不知道李嗣昭已經被射死了。

這位晉軍中的絕代名將,曾經經歷過無數的血色戰場,當晉陽兩次遭到樑軍圍困時,正是他領兵日夜奮戰,這纔將樑軍擊退;當樑軍反攻潞州時,正是李嗣昭帶兵在潞州堅守一年多時間,最終爲晉軍的勝利贏得時間;胡柳陂之戰,正是李嗣昭率領騎兵發起反擊,從而扭轉戰局;今年對契丹一戰,李存勖身先士卒,結果被契丹人團團圍困,正是李嗣昭帶領三百騎兵衝進重圍之中將其救出,並且一舉擊敗契丹人……

這樣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最後卻死在了五個無名小卒的手中,實在稱得上是陰溝裡翻了船。

當消息傳到楊劉這邊時,正是朱守殷與吳軍激烈交戰之時,這便是李存勖下令鳴金收兵的原因。

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章 朱廣德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
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一十九章設伏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四百六十一章無奈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一百三十一章 張灝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十章 王茂章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四章 朱廣德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三百三十六章決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三百五十七章安排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二百一十四章 劉仁規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二章 人選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四十九章 父與子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