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

見了宋齊丘的臉色,楊渥暗自點了點頭。

的確,剛纔故意提到汪臺符就是爲了警告宋齊丘。

他們兩個的脾氣都很急躁,又始終有些合不來,平時光是爲了一些細小的政務都沒少爭吵,有時候甚至都成了意氣之爭。

不管是宋齊丘還是汪臺符,這兩人楊渥都比較看好,認爲他們將來有希望位列中樞,或許二三十年後二人就能成爲新的大學士。

其中宋齊丘自然不用說,不僅在歷史上的名聲很大,而且這幾年時間下來,楊渥也發現此人的確有別具一格的才能,將來入選大學士也是足夠的。

而汪臺符的出現則是楊渥的一個驚喜,這人在歷史上似乎沒多少名氣,至少楊渥是沒有聽過此人名字。

不過他的才學卻非常不錯,尤其是在理財方面有不錯的見解,將來做一個戶部尚書是沒問題的,就算成爲內閣大學士也是有希望的。

這樣的兩個“未來宰相”相互不和,楊渥在得知消息之後自然要管上一管,不然若是等將來二人真的位列中樞後還這樣爭吵的話,那就可能變成無休無盡的黨爭。

黨爭和普通的派系之爭有着極大的不同。

像吳國朝中現在就有着不同的派系,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競爭,不過這種競爭乃是溫和的競爭,是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

對於這種競爭,楊渥不僅會默許,甚至還樂見其成。

若是朝中都是一潭死水,或者成了某個人的一言堂,那纔是楊渥需要擔憂的。

不過若是普通的派系之爭演變成了黨爭,那就不是楊渥能夠容忍的。

對於那些才能平庸的君王來說,他們爲了能夠掌控朝政,或許非常樂於看到臣子之間有矛盾存在,甚至希望黨爭的出現,好方便他居中制衡。

不過那些真正有才能,有雄心的人,卻絕不會讓朝政陷入黨爭之中,最終朝廷的大事都要看兩方人的權勢大小,而不是看事情本來的是非曲直。

要知道,歷史上的南唐之所以那麼衰落,甚至接連攻滅了楚國和閩國之後,又接連被當地勢力驅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朝中無休無止的黨爭。

而宋齊丘便是黨爭中“宋黨”的重要核心人物。

像李徵古身爲樞密副使,居然就因爲對柴克宏不滿,所以不顧軍情緊急,只給他的部下一些殘破的兵器鎧甲,給的士兵也是老弱居多。

讓柴克宏帶着這麼一支軍隊去與兵力佔據絕對優勢的吳越軍交戰,這不是拿軍國大事當做兒戲嗎?

可惜就因爲他是“宋黨”的重要成員,所以即便他如此胡作非爲,但也一點事情都沒有,照樣能夠位居高位。

此外,還有一些怯戰無能的將領,甚至出現了臨戰脫逃的情況,但就因爲黨爭,結果最終被無罪釋放,甚至一點懲罰都沒有受到。

朝中腐敗如此,南唐的軍隊能打勝仗纔是怪事。

如今的吳國朝中,有派系之爭,但沒有黨爭,所以能夠集中力量向外擴張,所以吳國的國力能夠蒸蒸日上。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自然要未雨綢繆,防止將來出現黨爭的情形。

警告了宋齊丘之後,楊渥又開始尋思,什麼時候也要給汪臺符一個警告。

汪臺符的性格同樣有些偏激,而且眼睛裡揉不得沙子,很容易與其他人鬧矛盾。

如今除了他當年的好友江夢孫外,在朝中居然沒什麼朋友存在,這也算是一個奇葩。

若是不能改掉這個性格,只怕他將來要成爲大學士進入中樞就有些難了。

“響鼓不用重錘敲,宋齊丘是個聰明人,想必能夠明白孤的意思!”楊渥心中想着。

……

幾天後,中極殿朝堂之上。

冊封李承鼎爲新任右天武軍都督的儀式剛剛結束,此時,被吳軍俘虜的楚軍大將許德勳被押了上來。

“外臣許德勳,拜見大王!”見到楊渥之後,許德勳大大方方的向楊渥行禮。

他又不是傻子,雖然當初在被俘之前想要自刎以謝兵敗之罪,不過後來既然沒有死成,那就要好好想着活下去了。

所以他心中雖然不準備投降吳國,但也不想輕易惹怒楊渥以至於丟掉性命。

別人不知道,但他作爲馬殷的心腹之臣,自然知道馬殷將要與吳國議和的消息。

若是將來兩國真的成功議和,那麼他說不定還能活着回到楚國;即便回不了楚國,但至少楊渥應該也不會輕易殺他。

既然有希望保住性命,他自然是該如何行禮就如何行禮,一切都表現得非常配合。

當然,許德勳既不知道馬殷打算如何議和,也不知道他準備在什麼時候議和,所以這段時間他絲毫沒有向吳國提及議和的事情,就是因爲擔心打亂了馬殷的部署。

見了他的態度,朝中衆臣心中都有喜色,有些人還覺得或許有機會勸降他。

楊渥同樣有這個想法,他見許德勳態度平和,並沒有因爲他是敵國之君而無禮,所以當下也比較客氣的的點點頭道:“許將軍此來辛苦,聽說你當初受了不少傷,如今傷勢可大好了?”

“勞煩大王關心,外臣的傷勢雖然還沒有痊癒,但也好的差不多了。”許德勳躬身感謝道。

楊渥見了心中更喜,這許德勳不僅能力不錯,更重要的是他乃是馬殷的心腹之臣,若是能夠將其勸降,這肯定能極大的打擊楚國的士氣。

所以楊渥轉而問起了家常,詢問許德勳的家人在何處,家中還有些什麼人沒有等等,完全是一副極爲熟絡的樣子。

而許德勳也沒有絲毫不耐煩,楊渥問什麼,他就答什麼,始終都保持禮節,並且表現得不卑不亢。

畢竟他是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假,但也不願意爲了保命而向楊渥卑躬屈漆。

聊了一會兒後,楊渥決定直奔主題道:“許將軍,你也見到了,你們楚軍勢力衰微,遠遠不是我軍的對手。“

“正所謂識時務者爲俊傑,潭州城下一戰,你力戰至最後都沒有投降,這算是爲楚王盡忠了。”

“如今你既然兵敗被俘,可願投降,爲孤效力?只要你答應,孤可以直接任命你爲都指揮使,能夠統領一萬禁軍,而且孤還可以保證不需要你去對付你的故主。”

“只要你好好爲孤效力,將來拜將封侯都不在話下,你以爲如何?”

楊渥提出的條件還是極爲有誠意,不僅因爲若能勸降此人會有重大意義,更是因爲他剛纔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讓他極爲欣賞。

可惜他還是低估了許德勳對馬殷的忠誠。

“大王的好意外臣心領了,不過外臣此生已經決定爲楚王盡忠,不能再爲他人效力,還請大王見諒。”

許德勳心中一驚,知道該來的還是要來。

之前楊渥和他閒聊的時候,他就明白了楊渥的目的,不過他是真的不想投降,所以此時即便有可能觸怒楊渥以至於丟了性命,但他也沒有辦法,只能毫不猶豫的拒絕道。

見許德勳直截了當的拒絕了,楊渥臉色頓時有些難看。

其他衆臣的臉色同樣極爲難看,不少人更是當場跳出來訓斥。

“許德勳,我家大王看重你的才學,所以才放下身段親自勸降你,你竟然如此不知好歹!”

“許德勳,你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我家大王親自勸降你都敢拒絕,你也太過放肆了!”

“大王,這許德勳目無君上,請大王下令將其斬首以示衆!”

也怪不得衆臣如此氣憤,若是此人真的不想投降,那就應該在一開始就表明態度。

結果許德勳一開始的態度是那樣的配合,給衆人一種“此人有意投降”的錯覺。

等到此刻斷然拒絕了楊渥的勸降,自然就有些讓楊渥下不了臺。

許德勳此時也想明白了剛纔自己犯的錯,不過此時說什麼也晚了。

他只好躬身道:“外臣剛纔無禮,衝撞了大王,若是大王怪罪,外臣願以死謝罪!”

說着,他便準備撞向距離他不遠處的柱子。

見此情形,在他身後看押着他的兩個侍衛連忙他其攔了下來。

“罷了!”楊渥嘆了口氣道:“你也不必尋死了,孤也不是不能容人的,別傳出去世人還以爲孤當庭逼死了你!”

他倒不全是在意自己的名聲,不過這次吳楚交戰,吳軍有不少將士被楚軍俘虜了,其中就包括指揮使馬鄴。

雖然馬鄴不算什麼高層將領,不過畢竟也是一員老將,在吳軍中也算有些影響力。

聽說這次他被俘後拒絕了馬殷的勸降,不過不知爲何,這次馬殷竟然沒有殺他。

既然不能勸降許德勳,那麼將來設法用他來換一些俘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反正許德勳除了對馬殷忠心以外,領兵打仗的能力其實也就是一般而已,並沒有什麼出衆之處。

即便將他放回去,也不會對吳國造成太大影響,反而能夠用他來換回一些被俘的將士,這肯定能提升吳軍的士氣。

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
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六百五十四章五日滅樑(下)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二百零三章 同意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四百九十一章投降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勸說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三百五十八章風暴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七十九章劉守光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