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

六年前,當朱溫尚未篡奪唐朝之前,耶律阿保機便以契丹首領的身份即皇帝位,尊其母蕭氏爲皇太后,立其妻蕭氏爲皇后。

不久北宰相蕭轄剌、南宰相耶律歐裡思又率羣臣上尊號曰天皇帝,皇后曰地皇后;這樣,契丹國的雛形正式建立起來。

不過這個時候的契丹依舊受到部落時代舊制度的影響,其部落首領的位置並不能世襲,甚至如果按照舊的規矩,還必須每隔三年重新選一次首領;這種制度自然是耶律阿保機不能接受的。

對耶律阿保機來說,他渴望建立的是一個類似漢人帝國的新國度,而不是簡單的將可汗的稱號改爲皇帝。

所以這些年他一直在想方設法的加強皇帝的權威,增大皇帝的權利,並取得了極大的成效;此外,他還不斷的討伐烏丸、黑車子室韋、奚人等北方遊牧部落,或者領兵南下燕國進行劫掠,以擴大契丹國的實力。

但他的這些行爲同樣觸犯了國內貴族們的利益,以至於各種反叛事件層出不窮,便是他的親弟弟都起兵造反,想要迫使他按照舊制交出大權,改選新的可汗。

這些叛亂最終都被耶律阿保機鎮壓下去,反而使得他的權威更重,或許要不了多久,契丹國就會正式成立。

這對吳國來說既是一個好消息,同時又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因爲這個新興的草原帝國,必然將會時刻威脅着晉國的後方,爲吳國將來北伐創造便利;不過另一方面,從長期來看,契丹人終究會成爲中原大敵,甚至這是一個比晉國更大的威脅,歷史上的後唐最終就是被契丹人所滅。

後世的北宋更是長期遭受契丹的侵擾,一直持續到滅國都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

這樣一個大威脅,楊渥怎麼可能不注意到呢?只不過這個威脅暫時需要晉國去承受而已。

低頭沉吟一會後,楊渥斷言道:“燕國已經支撐不住,看來晉國再次南下的時機也快了,這次咱們與樑國交戰,不管能否取勝,今後幾年內孤都不會再次北伐,免得讓晉國撿了便宜。”

“大王所言甚是,接下來還是先消滅嶺南的劉龑,再等待時機進行北伐。”朱瑾點頭附和道。

楊渥接着問道:“郭參軍,朱將軍,你二人認爲孤有必要與樑軍來一場決戰嗎?還是說僅僅逼退樑軍即可?”

郭崇韜二人對視一眼,眼神中都有些驚訝,難道說楊渥出兵這麼久了還沒有決定是用兵方針嗎?這可是很少見的情況。

不過仔細一想的話,他們又能理解楊渥猶豫的原因。

說實話,現在與樑軍來場決戰似乎並沒有那個必要,一來樑國若是被削弱得太狠了,將來晉國就會得利,而且這也不符合讓晉樑雙方相互消耗的方針。

二來,現在徐州已經到手,其他的地區楊渥暫時又沒有興趣,而且即便有興趣,楊渥也不打算現在這個時候動手。

畢竟單單一個徐州的話或許樑國還不至於拼命,但若是繼續向北緊逼的話,說不得樑軍就真要拼命了,到時候得利的還是晉國。

至於第三點,樑軍的實力也很強,而且牛存節、劉鄩也是樑軍名將,再加上這一次樑軍並沒有像上次與蜀軍之間存在配合上的問題,所以貿然與之展開大戰的話,最後即便取勝也會付出不小代價。

這幾點,纔是楊渥到此時都在猶豫的原因。

對於這些理由,郭崇韜很快就想明白了,所以他當即答道:“大王,臣以爲此時將樑軍逼退回去就行,沒必要與樑軍進行決戰。”

“嗚,朱將軍怎麼看呢?”楊渥不置可否,接着看向朱瑾。

朱瑾想了想,卻是答道:“大王,臣以爲樑國目前的實力依舊在晉國之上,雖然說晉國消滅燕國後實力將會大漲,但與樑國相比的話還是有一些差距。所以有必要對樑軍削弱一下。”

“此外,朱友貞剛剛繼位登基不久,想來此人心中還有着重振中原大國的念頭,若是這次不給他一個大的教訓,只怕將來他還要出兵南下找麻煩。而且就算是這一次大王不願與樑軍決戰,但大王又怎麼知道朱友貞沒有催促樑軍與咱們決戰的想法呢?”

“這……”楊渥二人都有些驚訝,不過他們也覺得朱瑾說的的確有些道理。

朱友貞剛剛登基,只怕未必願意接受失去徐州,或許他會催促樑軍與吳軍來場大決戰。

正當楊渥等人商議之時,外面侍衛前來彙報說:“啓稟大王,剛剛從宿州發來的急報,請大王過目。”說完,便將一張文書呈遞上來。

楊渥心中頓時咯噔一響,“宿州?不會是出什麼事了吧?難道劉鄩真的去突襲宿州了?”

郭崇韜二人也變了臉色,若是宿州出了問題,那麼這次即便是拿下了徐州,也不會完美。

楊渥連忙接過文書,打開一看,這才鬆了口氣:“還好,雖然宿州的確出了點問題,不過損失並不算大。”他將文書轉給郭崇韜二人。

原來還真被楊渥猜到了,劉鄩統領大軍前去突襲吳軍,他來的速度極快,在昨天夜裡抵達宿州,通過偵騎得知吳軍大營此時正在宿州城北五里處。

於是劉鄩在軍中挑選精銳死士五百人,連夜對吳軍大營發起強襲,他自己則統領主力大軍隨後跟進。

吳軍的確沒有想到樑軍會突然殺到,又是黑暗之中,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樑軍來襲,所以吳軍將士們頓時驚慌失措,營地裡一片大亂。

這次楊渥命李簡領兵前來,他一共帶了一萬三千人,其中一萬人乃是吳軍禁軍,另外三千人卻是之前投降吳國的王彥儔統領的蔡州殘部。

受到襲擊時,吳軍大營裡面除了這一萬三千兵力外,還有五千宿州軍隊,暫時與李簡駐紮在一起,好方便接下來的行動。

不過讓大家都沒有想到的是,受到襲擊後最早出現大亂的就是那五千宿州軍隊,接下來是吳軍禁軍,而王彥儔的那三千蔡州殘部反而沒有陷入混亂。

不僅如此,王彥儔還在關鍵時候率領部衆頂了上去,死死的擋住了樑軍的進攻,爲李簡整頓大軍提供了寶貴的時間。

趁此機會,李簡迅速平息了大軍的混亂,並且開始對樑軍發起反擊。

劉鄩畢竟是橫跨三百多里路前來偷襲,甚至爲了保證襲擊的突然性,他還故意下令各部加快行軍速度,僅僅花了四天時間就趕到宿州。

這固然極大的出乎吳軍的意料,但也使得樑軍各個疲憊不堪,在失去了一開始突襲的優勢之後,等到吳軍重新鎮定下來,反而打得樑軍連連後退。

劉鄩見勢不妙,連忙一面親自領兵頂上去,一面下令大軍暫時撤退下來。

第二天,也就是今天早上天亮之後,李簡一番清點,發現自身損失並不算大,僅僅傷亡六百多人,反而是樑軍一方損失了盡千人,並且丟失了不少軍械鎧甲等物資。

“嗯,這個王彥儔這一次立下了大功,必須予以嘉獎。上次孤不是在襄州成立了一個效義軍嗎?正好效義軍的兵力還少,需要擴充,這一次就讓王彥儔充任效義軍右衛指揮使吧。”楊渥當即做出決定。

“大王,既然任命此人爲右衛指揮使,那麼效義軍的規模必然就會擴大,差不多可以單獨成軍了。只是不知道這效義軍的都督又該讓誰來擔任?”郭崇韜出言問道。

“怎麼?你有什麼人選?”楊渥頓時來了興趣。

郭崇韜笑道:“若是大王沒有合適人選的話,臣倒是可以推薦一個。當初大王第一次領兵北伐,大敗樑軍,不是俘虜了一位樑軍名將嗎?這位樑軍名將後來投降了大王,不過爲了自己的家人考慮,這些年一直沒有出來做事,大王難道將此人忘了不成?”

“康懷貞?”楊渥眼神一亮,脫口答道。

當初朱溫統領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渡過淮河對淮南發起進攻,其中康懷貞和李思安二人負責統領東路軍。

楊渥則集中兵力對付康懷貞,以第一次出現在戰場的榴彈爲先導,在一夜之間就攻破樑軍大營,並且俘虜了康懷貞。

那時候楊渥答應爲康懷貞保密,以換取康懷貞的效忠,防止朱溫得知消息後對康懷貞的家人動手。

而康懷貞的確在接下來的宿州攻城戰中立下大功,向楊渥指出了宿州城防的漏洞。

不過之後這幾年,康懷貞卻一直很低調,常年呆在軍校裡面教導那些軍校生,偶爾纔會公開露面。

這都是爲了康懷貞的家人着想,畢竟樑國在吳國必然有些細作存在,若是走露了風聲的話,只怕康懷貞全家都會被滅族。

當然,這也與吳軍暫時不缺領兵大將有關係,各部將領英才雲集,並不需要依靠康懷貞這個投降的名將。

“康懷貞此人名氣極大,在樑軍中有極大的威望,若是由此人來擔任效義軍的統領,這的確是一個極好的選擇。不過此人的家人該怎麼辦?”楊渥臉露喜色,不過隨即又疑惑道。

“大王請放心,康懷貞的家人就在徐州城中,也就是說,他不必再顧及家人的安危了。”郭崇韜笑着答道。

“此言當真?”楊渥喜道,目光看向範遇。

範遇有些無奈的道:“是昨天晚上才發來的消息,當時大王剛剛睡下,臣覺得此事不是什麼要緊事,所以沒有叫醒大王,只對郭參軍等人說了一下。”

“好,若是有康懷貞出面,這下孤也不必擔心了。”

之前楊渥還擔心效義軍的統領人選,畢竟不管是在襄州投降的張易,還是這次的王彥儔,他們之前的級別都不高,在樑國之中並沒有什麼號召力。

而且張易和王彥儔二人之間肯定也會有嫌隙,楊渥不管是任命哪一個爲統領,另一人都難以信服。

但若是康懷貞出面擔當統領的話,這些問題就不復存在了。

解決了效義軍統領的問題後,楊渥心情顯然大好,他大手一揮,下令道:“傳令給侯瓚,讓他先行率領騎兵去宿州穩住局勢,並且設法拖住樑軍,孤隨後便道。”

若說之前還在猶豫要不要與樑軍來一場決戰的話,現在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

劉鄩主動突襲宿州,若是吳軍一點反應都沒有,豈不是要被樑軍小覷了?

更何況樑軍分兵兩路,只要能將劉鄩拖住,不管是宿州這邊,還是徐州周本那邊,吳軍都佔有一定的優勢。

尤其是周本那邊的優勢更加的大,此時他應該已經得知了樑軍突襲宿州的消息,那麼他一定會對留守蕭縣的牛存節發動進攻。

不管是哪一個戰場取得勝利,吳軍都能達到挫敗敵軍的目的。

……

宿州城外,樑軍統領劉鄩非常的鬱悶,他雖然號稱一步百計,但計謀再怎麼好,也要有足夠的實力去實施才行。

上一次的江陵大戰,因爲蜀軍這個坑貨迅速崩潰的原因,使得整個聯軍全軍潰退,軍無戰心。

在那種情況下即便是孫武復生只怕都沒有辦法挽回敗局;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什麼突發事件出現,讓樑軍抓住機會進行反擊。

可惜這樣的機會並沒有出現,最終樑軍大敗而逃,讓劉鄩所謂的一步百計也沒有施展的空間。

之後劉鄩與寇彥卿二人統領敗軍一路北逃,中間他受命集結整頓潰兵,試圖阻擋一下樑軍的攻勢,卻被侯瓚統領的騎兵一個衝鋒就擊潰了。

再往後,守襄州城,又遇到了張易的背叛,襄州幾乎沒怎麼費力就落入了吳軍手中。

總之,這一年的戰事一直不順,讓劉鄩倍感糟心。

而這一次突襲宿州,原本計劃進行得無比順利,樑軍都已經突入到敵軍大營裡了,可惜關鍵時候吳軍還是擋住了他們的進攻,將他們趕了出來。

樑軍將士們戰力堪憂,士氣低落,遠不如吳軍那麼堅韌,這就是這一戰劉鄩的親身感受。

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十章 王茂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
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一百六十二章 出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三百二十四章北上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二十二章 夜襲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五百五十四章朱友珪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十四章 任家莊之戰(中)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三百八十八章李克用之死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二百二十四章 出兵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十章 王茂章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