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六年變化(上)

劉龑最終明智的選擇投降,這讓吳國得以兵不血刃的奪取嶺南最重要的地區。

雖然嶺南剩下的地盤上還有不少割據勢力存在,不過那些小勢力遠遠無法與劉龑相比;在劉龑都已經選擇投降的情況下,剩下來的那些割據小勢力根本難成氣候。

龐巨昭和劉昌魯二人最終選擇向吳國投降,而邕州的葉廣略則選擇奮起一戰,不過最終的結果豪無意外,邕州軍隊被呂師周打得大敗,葉廣略帶着少量殘部向西逃入大長和國。

倒是廣南那邊的曲家仗着地勢偏遠,起兵與吳軍對抗,吳國一時間不能將其拿下。

好在這種情況也只是暫時的,對於廣南這個在原本歷史上的五代時期獨立出去,並且最終發展成東南一霸,讓後世中國都有些頭痛的地區,楊渥深知不能讓其有絲毫獨.立的可能性,必須一開始就強行壓服,讓其始終留在中國之內才行。

所以在對廣南動手之前,楊渥先命呂師周暫時不要行動,等到八月底李承鼎率部趕到欽州之後才發動進攻。

不過由李承鼎和呂師週二人爲統帥的四萬大軍依舊只是個幌子,僅僅是用來吸引曲家的注意力的,楊渥真正的撒手鐗卻是在此之前就趕到廣州的水軍。

當曲家的主力都集中在北面,依託後世涼山等地的地形優勢抵擋吳軍時,八千名久經沙場的水軍將士在曲家軍隊的後方登陸,配合正面大軍兩面夾擊,大敗曲家軍隊,俘虜了包括曲家家主在內的數十名曲家高層人物,俘虜的曲家官兵更是近萬人。

接着,吳軍長驅直入,一舉攻陷占城,徹底將曲家覆滅,將廣南再次併入中國。

至此,整個南方基本上完成了統一,楊渥的目光也開始從戰爭轉移到內政,準備在接下來幾年內積蓄實力,爲將來北伐做準備。

……

時光荏苒,轉眼六年多時間過去,如今已經是武義十四年(921年)的四月。

東海碧波之上,一艘長大二十丈,寬兩丈,高近三丈的大海船正乘風破浪,飛速行駛着。

船頭甲板之上,一位年約三十五歲的英氣中年人靜靜立在那裡,極目遠眺,彷彿在看着遠方的陸地一般。

天空中,時不時有幾隻海鳥飛過;海水裡面,偶爾有魚羣跳出海面。

“從時間上來看,再往前行駛半天應該就能靠岸了。也不知道大王這麼急着將我召回來是爲了何事。”中年人負手而立,靜靜想着心事。

一旁,一位身穿短衫的漢子走過來道:“怎麼,李將軍,還在想上個月的那場大戰嗎?”

“沒有。”中年人轉過頭道。

“其實你不必將那件事放在心上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即便要講仁義,也不必和那些蠻夷講。你應該知道的,若是我們戰敗了的話,咱們最終的下場只怕比他們更慘。”

中年人心中一顫,搖搖頭沒有說什麼。

原來這人就是吳國近幾年來聲明最盛的將軍李承鼎,年紀輕輕就已經是一軍都督,在軍中擁有極大的聲望。

而他身旁的短衫漢子,卻是如今的水軍大統領司馬福,因爲常年在船上的緣故,平時都習慣只穿一身短衫。

李承鼎的身份自然不用說,魏國公李神福的長子,年紀輕輕就繼承了父親的國公爵位;同時他還是吳王楊渥的姐夫,而且在統兵能力上有過人之處,所以在多年之前就已經做到都督之位。

經過這些年的鍛鍊後,他的統兵能力有了極大提升,是如今吳國軍中最負盛名的一位統帥,即便是老將周本的聲望都只能勉強壓他一籌。

而司馬福原本不過是錢鏐麾下投降過來的,按理說像他這種降將是很難在吳國軍中出人頭地的,不過司馬福卻不同。

他尤其擅長統領水軍作戰,當年消滅廣南曲家的大戰中,就是他親自統領水軍在敵軍身後登陸,配合正面吳軍主力,一舉取得勝利。

再之後,司馬福在吳軍水軍之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如今與另一位水軍統領何敬洙被並稱爲“水軍雙傑”。

之所以能得到這麼個稱號,其實與這些年吳國的國策也有關係。

自從統一南方之後,吳國在國內基本上很少動兵,對樑國一直保持和平,坐觀晉、樑爭霸;對蜀國雖然時不時發動一場戰爭,以起到鍛鍊士卒的作用,不過整體上來說還是相安無事的。

不過在中國之外,也就是海外地區,吳國勢力卻在迅猛發展。

吳王楊渥對於海外領地擁有極大的興趣,在統一南方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六年前,楊渥便出動水軍力量在南方的呂宋大島、勃泥等地登岸,並且在沿岸合適的地區築城移民,先後建立了呂州、賓州、羅州等四個州。

當然,這些新建立的州城,若是放到吳國江南之地的話,最多也就只能算小縣城而已,不僅城池規模非常小,而且當地漢人百姓也非常少。

畢竟一來吳國國內的人口就不算多,二來中國的百姓原本就不願遷徙,即便吳國朝廷不斷提出優惠政策,以吸引百姓移民,但依舊沒有多少成效。

雖說朝廷也能強行進行移民,不過除了一開始強行移民夷洲,也就是後世寶島,取得了一定成效外,之後移民瓊州的行動就遭到了巨大挫折。

許多百姓聽說自己所在的村落被列入了移民名單後,寧願逃亡異地也不願參加移民。

與此同時,在朝中關於移民的各種反對之聲也層出不窮。

畢竟各州地方的賦稅等都與當地人口息息相關,誰都不願意讓自己治下的百姓遷移到別的地方去。

此外,如今吳國的人口本來就不多,剛剛經歷了唐末戰亂之後,如今雖然稍微安定下來,但各地依舊是土地多而人口少的局面,對於移民沒有迫切的需求。

這些因素最終讓吳王楊渥不得不下令取消強行移民的策略,改爲以優惠政策吸引百姓自願移民。

當然,建立了呂州、賓州等海外四洲之後,楊渥接着又在南方後世新加坡一帶建立了一座新的城池,並且命名爲獅城,以控制這一處海外貿易的要道。

在這一系列海外擴張的過程中,難免會與那些土著勢力發生衝突,這時候水軍的作用就更加凸顯,何敬洙和司馬福這兩個水軍統領,多次率軍對外征戰,取得了不少勝利,讓他們在國內的名氣也隨之大漲。

當然,除了向南方海外擴張以外,楊渥也沒有忘記向北方海外擴張。

三年前,泰封國國主弓裔的麾下大將王建起兵造反,奪取泰封國的江山,並且建立高麗王國。

這之後王建並沒有忘記派遣使者前來吳國尋求冊封,同時請求吳國派兵幫助他統一半島。

原本對於這個請求楊渥是拒絕的,但最終考慮到若是高麗崛起,也能在後方起到牽制契丹人的作用,所以最終派遣李承鼎率領五千軍隊前往助戰。

就是在那裡,李承鼎連戰連勝,建立了巨大的聲望。

當然,此時司馬福和他提到的“上個月的那場大戰”,卻不是發生在半島之上的戰事,而是發生在半島旁邊的與倭國的大戰。

三年前,有吳國商人無意間在倭國附近的一個島上發現了巨大的金礦,甚至許多黃金就在地表上,不需要開採。

這個消息頓時就驚動了吳國朝廷,吳王楊渥第一時間就下令派兵去攻佔那個小島,並且動用官府的力量組織人力前去開發。

接下來,陸續又在附近地區發現了一些銀礦和較小的金礦,這些都讓吳國大發一筆,也造就了一次淘金熱。

一時間就連南方海外那些人口稀少的新設各州里面,移民的百姓也突然增加不少,許多人都夢想着能夠發現新的金礦銀礦,從而一夜暴富。

當然,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而且這股淘金熱也僅僅持續了半年多時間就重新平靜下去。

說到底,敢於冒險,而且熱衷冒險的人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都只在過不下去的時候纔會選擇去海外冒險。

而如今的吳國正處在興興向榮的階段,國內土地衆多,君明臣賢,政治清明,百姓基本上都能過上安穩的日子,誰願意冒險到海外去呢。

在倭國那邊發現的金礦銀礦,在一開始還沒什麼事情,不過日子久了之後,倭國人也意識到裡面的巨大利益,頓時就不幹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三百章 崩潰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七章 我服了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
第四百一十五章密謀第六百一十七章霍彥威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十五章 月色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七十七章 蘇州之圍(十)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三百章 崩潰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四百零一章吳國最大的敵人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三百三十五章鍾延規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零一章 宴席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七百零五章財政改革第四百三十六章會面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七章 我服了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百九十五章 討論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七百零四章財政崩潰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