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

蔡州再次兵變的消息迅速傳開。

不過這一次,駐守壽州的李簡卻沒有像上次那樣果斷出兵,畢竟上次的兵亂之前,那劉行琮主動派人來尋求援兵,有這個內應在,他才決定出兵。

但這一次王彥儔卻是匆忙發動,雖然最終讓他掌控了蔡州,但這種掌控也只是暫時的,其根基太過淺薄,隨時都有可能出現新的動亂。

此時吳軍若是出兵的話,在外部壓力之下,說不定蔡州當地勢力又會倒向樑國一方;還不如坐觀其變,等待後續的局勢變化。

若是樑國貿然出兵討伐,說不得王彥儔就會投靠吳國一方。

他的想法得到了刺史江夢孫的支持,而之後局勢的發展,更是證明了他的正確性。

當蔡州兵亂的消息傳到洛陽之後,朱友珪等人很快就意識到南方局勢的危急,尤其是蔡州靠近吳國,若是將其逼急了,說不得蔡州就會再次投靠吳國。

在這種想法下,朱友珪等人不敢輕舉妄動,只好一面派人去安撫王彥儔,並且下令冊封其爲新的蔡州刺史;另一面,他又在李振的建議下,暗中派兵進剿。

八月中旬,當王彥儔還沉浸在坐上蔡州刺史位置的喜悅之中時,三千樑軍精銳突然抵達蔡州城下,城中守軍猝不及防,根本難以抵擋。

接着,樑軍入城大肆燒殺搶掠,將蔡州城化爲一片人間地獄。

蔡州人原本就極爲兇悍,骨子裡有一股狠勁,被樑軍這麼一番燒殺搶掠後,反而激起了當地軍民的頑強反抗。

當然,蔡州城畢竟已經被樑軍攻破,再加上後續的樑軍又在源源不斷的趕來,無奈之下,王彥儔統領蔡州軍隊退守下菜,並且派人前來向吳國請求援兵。

得到消息後,李簡一面命部將王安領兵五千先行出擊,以幫助王彥儔穩住戰局,同時又派人會金陵向楊渥上書,請求大舉出兵進攻蔡州。

不過除了李簡上書請求出兵外,另一位駐守在濠州的都督王綰在得到消息後,同樣上書楊渥,請求出兵攻打徐州。

金陵城中,楊渥對於李簡二人的上書卻是沒怎麼在意。

“不過是一個蔡州罷了,能輕易得到自然更好,若是不能那也沒什麼關係。爲了這麼點地方而大動干戈,未免有些不值當。此時畢竟還不是北伐的好時機啊。”楊渥放下二人的奏疏,笑着對一旁的樞密使李承嗣道。

“大王,那李都督和王都督二人的奏疏,全部都要駁回去嗎?”新任的通事舍人馮道小心翼翼的問道。

這些天他也算熟悉了自己的職務,同時對楊渥等人有了一定的瞭解,不過現在的他畢竟資歷尚淺,所以他還保持着謹小慎微的態度。

“大王,臣以爲現在出兵雖然不是什麼好時機,不過李簡和王綰兩位將軍長期駐守淮河一線,眼看着其他將領紛紛建立功勞,他們卻沒有什麼立功的機會,這樣下去二位將軍心中只怕有所不滿啊!”李承嗣略微提醒道。

楊渥心中一動,頓時點頭道:“你說的也是,既然如此,那就讓李簡出兵蔡州,嘗試一下能否拿下蔡州吧。另外,王綰的奏疏孤也批准了,讓他試一試徐州的防禦也是好事。”

這一次出兵江陵回來後,楊渥便準備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封爵,以嘉獎這幾年裡立下大功的將領。

不僅是這一次的江陵大戰,還有之前攻打福建、湖南等大型戰事,在那幾次大戰中立功的中下層軍官將領們都已經得到了獎賞,不過作爲統軍的劉信、王茂章、柴再用等人卻沒有賞賜。

如今也是時候進行一次大規模封賞,以安衆將之心,並且鼓舞全軍士氣了。

在這種情況下,王綰和李簡這兩個長期駐守淮河的卻是沒有什麼功勞在身,也難怪他們會着急。

批准了李簡二人的上書後,楊渥轉而看向李承嗣道:“前些日子孤讓你們樞密院整理一下各部將領這些年的功勞,現在可辦妥了?”

“是,如今已經整理得差不多了,臣已經命人寫好了奏疏,還請大王過目。”李承嗣遞上一份文書,恭敬答道。

他作爲樞密使,基本上沒有了領兵出征的機會,這一次的功勞封賞基本上與他無關,甚至於他這一輩子或許都沒有機會再進一步了。

不過他在成爲樞密使的時候,就已經被冊封爲國公了,這也是如今吳國外姓之人的最高爵位,所以李承嗣心中雖然羨慕,但也不至於爲此而患得患失。

楊渥接過文書,當即看了起來。

這份文書主要是將這幾年中立下大功的都指揮使或者都督的功勞記錄下來,並且進行了一番排位,以確定他們的功勞大小。

排位第一的不是別人,而是如今駐守江陵的劉信。

此人在武義元年攻取嶽州一戰,武義二年攻取福建,武義三年與朱思勍一同領兵攻取潭洲,逼迫馬殷最終投降吳國,武義四年年底,也就是去年底領兵討伐虔州譚全播。

可以說吳國建國之後的大戰,除了這一次江陵之戰外,他基本上都參加了,功勳卓著,故而李承嗣將其排在首位。

而排在第二位的是王茂章,他的主要功勞是武義元年與李承嗣一同領兵攻取嶽州,以及這一次的江陵之戰,他在決戰中作爲吳軍左翼統領,成功擊破對面的蜀軍,奠定了吳軍的勝局。

當然王茂章的資歷和威望也有一定的加成,再加上江陵一戰其身受重傷,今後都有可能難以領兵上陣,所以李承嗣最終纔將其列爲第二。

排在王茂章之後的,便是朱思勍、柴再用、李承鼎、呂師周、秦裴、侯瓚、周本等將領,這些人的功勞相差無幾,基本上都只參加了這些年的幾場大戰中的一場或者兩場,或者參加了其中的大戰,但僅僅擔任副將。

比如周本就只參加了福建一戰,朱思勍僅僅參加了攻取衡州和潭洲的一戰,而李承鼎之前雖然參加了幾次大戰,不過都是作爲副將參與,等他成爲都督之後,就只參與了前不久平定婺州叛亂的一戰。

除了對這些都督的功勞進行了一些介紹和排序外,後面又對米志誠、朱虔佑、李德成、司馬福等都指揮使的功勞進行排位。

不過這些都指揮使畢竟只是擔任副將,他們的功勞自然沒有那些都督們大,楊渥簡單看了一下也就沒有再過問。

在文書的最後,李承嗣又介紹了幾個表現突出的指揮使。

這其中就包括了去年才被正式任命爲指揮使的劉崇景。

此人在去年攻佔潭洲的一戰中有不錯的表現,不過最爲突出的卻是今年攻佔虔州的一戰。

在這場大戰中,因爲譚全播的個人聲望,虔州百姓踊躍參加守城,使得虔州的防禦空前加強,吳軍雖然再三猛攻,卻始終不能攻破城池。

在此期間劉崇景多次親自領兵攻城,表現極爲悍勇,所以才被李承嗣看中。

當然,若劉崇景沒有劉威這座靠山的話,李承嗣即便看中他,但也不會將他的名字加入到這份封賞名單中來。

看完整個文書後,楊渥沉吟了半晌,最後提筆將王茂章的封賞排在了首位,將劉信的排位放在了第二。

同時又提高了周本的排位,將其排在了第三位。

接着他又加入了朱瑾和郭崇韜、嚴可求三人的名字,並且將他們的排名與朱思勍、柴再用等人並列。

此外,還有許多將領的排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過調整的力度並不大,總體上還是遵循了李承嗣原本的排序。

做完這些後,楊渥將文書發還給李承嗣,接着問道:“這份文書你看一下,然後給內閣諸學士發一份,讓他們討論一下,若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話,就按照這文書來進行封賞。”

“是,臣這就命人去抄錄。”李承嗣接過文書,粗略的掃了一眼,首先就看到了其中的擠出變化,不由得心中一驚。

將王茂章的排位放在第一,這一點李承嗣非常明白其中的意思,無非就是照顧王茂章這位功勳老臣罷了。

當年王茂章和楊渥二人就有不少交情,後面在消滅錢鏐和平定田覠之亂的過程中更是立下大功,尤其是王茂章在青州之戰裡大敗樑軍,名揚天下,是如今吳國聲威最濃的大將之一。

相比之下,劉信、柴再用等人雖然也建立了不少功勞,不過與王茂章相比還是差了一些。

當初楊渥還以爲王茂章身子健朗,而且年紀又不大,所以沒有給他太高的封爵,好爲今後立功留下封賞的空間。

不然以王茂章當年的功績,只怕成爲國公也差不多了;不過那樣的話,王茂章接下來就只能在中樞待着,不能繼續領兵征戰,不然就可能出現功高不賞的情況,這顯然不是楊渥願意看到的。

但如今王茂章身受重傷,今後親自領兵打仗的機會都很渺茫,楊渥自然要將他以前的功勞考慮進去,對他進行最後的封賞。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劉信在這幾年內實際功勞要超過王茂章,但也只能屈居第二位。

除了王茂章的排位上升外,周本的排位也上升到第三,這就讓李承嗣有些驚訝了。

因爲周本和王茂章在當年的功勞是差不多的,兩人的情況也有很多相同之處。

周本的年齡同樣不算大,今後還有許多領兵的機會。

甚至楊渥還知道,歷史上周本將會活到南唐立國,那可是二十多年後的事情。

所以若是沒有大的變動的話,周本將來應該還能統領大軍參加北伐之戰。

如今王茂章畢竟是出於特例纔會被排到功勞第一的位置,那麼周本爲何也被排在第三位呢?

要知道按照實際功勞來說的話,周本也就是在討伐福建一戰中擔任了其中一路大軍的統領,而且那一戰對手實力太弱,即便贏了也算不得什麼大功勞。

李承嗣想不明白爲什麼楊渥會突然將周本的排序提高,不過向楊渥告辭出來後,他心中一動,卻是忽然想明白了。

“或許大王這麼安排,卻是爲了給太子殿下增加籌碼的緣故吧。”

是的,如今楊氏衆人之中,楊渥的那些弟弟裡面也就楊隆演還有一絲繼承吳國的可能,其他的弟弟基本上沒有任何希望。

便是楊隆演這個楊渥最爲親近的弟弟,他將來繼承吳國的希望同樣不大,畢竟楊渥如今還年輕,將來再執掌吳國二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那時候楊渥自己的幾個兒子早就成年,不可能將王位傳給自己弟弟。

而楊渥的昭華徐氏,在今年楊渥出征吳國之前再一次懷上了,這一次若是能剩下一個兒子,加上之前的兩個兒子,那就有三個子嗣。

不管如何,如今的太子已經不是唯一的王子,他的位置必然也會受到他的弟弟們的挑戰,而那些朝中大臣們,隨着諸多王子的成長必然也會有人生出些心思來。

所以楊渥將其外祖父周本的地位進一步提高,這也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

李承嗣想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也就明白,至少在目前,太子的地位還是極爲穩固的,不可能有誰能威脅到其地位。

第二天,內閣開了一次簡短的會議,主要就是商討這份功勞榜單。

雖然楊渥已經御筆做了一些修改,不過這麼重要的事情自然也不能讓他一個人決定,其他人也會出於各種考慮而產生爭執。

最終衆臣討論出一份名單,基本上還是按照楊渥修改後的那份名單來,不過後面的一些排位卻有了一些變化。

對此,楊渥倒是不怎麼在意,只要大體上不亂來,在具體細節上他自然不會去過問那麼多。

倒是馮道提出,如今李簡和王綰二人即將出兵攻打蔡州和徐州,這一次因爲沒有出動主力,所以戰事應該不會持續太久就會分出結果。

所以馮道建議具體的封賞可以等到這次戰事結束之後再來一起封賞,這樣也能激勵兩軍將士更加奮勇殺敵。

對此建議,楊渥自然是欣然同意。

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
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十四章說服(上)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一百三十七章 斃命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八十六章 擴軍第二百九十七章漏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宣州平定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一百二十二章 奇襲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六百三十一章董璋南下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六百一十二章討伐張文禮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一十三章 撤軍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七章 我服了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六百七十三章遷都洛陽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三百三十九章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五百九十四章晉與樑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五百四十四章聯軍的部署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