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

募兵兩萬人,對目前的淮南來說剛好財政承受範圍之內,同時又能緩減可能遇到的機動兵力不足的情況,是如今最適合的選擇。

不過做出擴軍的決定容易,但選定相應的都督,楊渥卻有些頭痛起來。

當初臺濛病逝的時候,是由老將張訓接替的;李神福升官爲樞密使時,他的職務由劉存接替;楊渥辭掉的都督職務則由秦裴擔任。

然而新的都督卻不好確定,因爲如今淮南有這個資格擔任都督的將領雖然不少,但每個單獨拿出來又似乎差了一點。

比如柴再用和呂師周,這兩人的能力楊渥是知道的,都是歷史上功勞比較顯著的將領,然而他們目前在淮南軍中的資歷和功勞都還有些不夠,加上楊渥在現實中都沒有和他們見過面,對他們是否忠心可靠都不能確定,自然不能隨意提拔這兩人。

而劉信和王綰二人的資歷是足夠了,但他們的功勞卻顯得有些不足,至少他們還沒有拿得出手的重大功勞。

至於朱思勍,那就更不用說了,各方面都還差得遠,而且他的官位提拔得已經夠快了,若是繼續這麼下去,難保其他將領不會有怨言。

所以將幾個有資格擔任都督的將領想了一遍後,楊渥還是無法做出決斷。

“李將軍,你是樞密使,我淮南軍的人事安排你們樞密院也必須提出建議。這都督的人選,你可有什麼想法?”楊渥索性向李神福徵詢起來。

這一年來,隨着楊渥辭去樞密使的職務,開始由李神福擔任,樞密院的各項制度和職權也逐漸走向正軌。

按照楊渥制定的規矩,以後樞密院常設樞密使和左右樞密副使,樞密使必須由武將擔任,而兩個樞密副使則分別由文官和武將擔任。

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使文武相互制衡,避免樞密院被武將徹底把持,出現武將獨大的局面;而只用一個文官擔任樞密副使,其原因則是避免不懂軍務的文官亂來。

如今的樞密副使嚴可求畢竟還算懂軍務的,讓他擔任副使不會出什麼問題;但楊渥可不能保證以後的文官不會逐漸凌駕到武將之上,進而連樞密院這個最高軍事機構都被文官把持。

楊渥雖然主張“以文制武”,但這個以文制武是用文官來制衡武將,而不是用文官來指揮武將。若是出現像宋朝、明朝那種文官徹底凌駕在武將之上,甚至連出徵的大軍都是用不懂軍務的文官來統領的話,這樣的軍隊不打敗仗纔怪。

此外,爲了避免樞密使權利過大,楊渥又規定樞密使和樞密副使都不得親自領兵;而作爲補償,樞密院的職權卻得到極大的提升,如今已經成了淮南真正的最高軍事機構。

各種軍事部署,軍隊調動,將領安排等,都必須經過樞密院的確認纔可以實行,若是遇到緊急情況來不及向樞密院彙報的,也必須在事後做彙報。這樣一來,樞密院對軍隊的掌控力度才大幅提升。

“啓稟殿下,按照殿下制定的規定,樞密院雖然要對將領人事安排提供建議,但那只是針對中層將領;而一軍的都督人選,事關重大,末將不敢建言,還請殿下獨斷!”李神福站出來躬身道,卻是不願表態。

楊渥暗自搖頭,這個李神福就是太過謹小慎微了,連個建議都不肯提出,一心只想着避嫌。

當然楊渥也能夠理解他,畢竟如今淮南正是新舊交替之際,他作爲淮南的功勳老臣,如今又處在樞密使的位置上,他的兒子更是楊渥親軍的五個指揮使之一,他自然會擔心引來楊渥的猜忌,所以表現得謹慎些也是正常。

李神福不肯直接回答,楊渥又向其他將領詢問:“嚴先生,朱將軍,你二位都是樞密副使,這將領人選你們有什麼建議嗎?”

“此事還請殿下自行決斷,請恕屬下不敢置喙。”嚴可求和朱瑾二人對視一眼,連忙答道。

沒辦法,連李神福都說了讓楊渥自己決定,他們自然也不好提出建言;更何況,他們此時不管提出讓誰出任這個都督,都可能得罪其他幾個有希望擔任都督的將領,這種得罪人的事情他們自然不願做。

楊渥皺了皺眉,又看向周本、秦裴等人,卻見這幾個剛纔還非常活躍的將領此時卻一副眼觀鼻鼻觀心的模樣,顯然也不打算開口。

無奈之下,楊渥最後決定提拔李簡來擔任這個新的都督,至於原因嘛,因爲他不管是能力、資歷還是功勞,雖然都不突出,但卻很平衡,讓他擔任都督相對來說是目前最好的。

這樣一來,淮南軍的機動兵力也將正式提升到七個軍十四萬人。

而在七個軍的分佈上,則保持李承嗣、張訓的兩個軍駐守在北方防線以防備朱全忠南下;王茂章的一個軍駐守在南方的宣州,以防備鍾傳和王審知兩大藩鎮;而劉存的一個軍則駐守在鄂州,作爲淮南的西方防線;剩下的三個軍則留守廣陵。

如此內外相互制衡,不僅能保證三條防線的守備力量充足,同時也能保證廣陵有足夠機動兵力來隨時應對突發事件。

確定了新建一軍後,楊渥趁此機會又下令給七個軍賜予軍號。

當初剛剛將全軍整編成六個軍的時候,朝廷雖然已經很落魄了,但畢竟還有一些權威在,而且那時候是楊行密當權,所以楊渥沒有給各軍賜正式軍號。

而如果用類似“黃頭軍”、“銀槍都”的名號,既顯得不夠響亮,又感覺有些混亂,所以那時乾脆就擱置下來了。

但這兩年時間裡,先是天子李曄被朱全忠所殺;接着李曄的諸多皇子也在今年四月被朱全忠殺光了;然後又是六月份的白馬驛之禍,那些朝廷重臣也被朱全忠殺得差不多了。

到了此時,朝廷的權威已經喪失殆盡,再加上有朱全忠這個“天下第一逆賊”在前面頂着,楊渥即便跟在後面做點僭越的事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所以這一次楊渥便下令給七軍賜名,其中北方的兩個軍分別命名爲左右武驤軍;鄂州和宣州的兩軍分別命名爲左右騰驤軍;駐守在廣陵的三軍則分別命名爲鎮武軍和鎮國軍和天武軍。

當然,在取這些軍號的時候楊渥還是避開了像“羽林軍”、“虎賁軍”、“神策軍”等那些明顯是天子親軍的稱號,畢竟如今楊渥都還沒建國,用那些名號還是太早了,也太過顯眼了,只怕連楊行密都有可能跳出來反對。

而楊渥的親軍也被賜予了名號,稱爲“控鶴軍”,這個名字卻是本朝就有的天子親軍,歷史上也是後周、北宋的親軍番號之一。

此外,楊渥又將騎兵單獨成立一軍,名爲驍騎軍,以史儼爲都督,侯瓚爲副都督。

騎兵的威力在這幾年的多次戰爭中已經顯露無餘,即便是江南河流多,極大的限制了騎兵威力的發揮,但淮南騎兵這幾年依舊取得了極大的戰果。

當初平定田頵、安仁義之亂時,楊渥就憑藉騎兵的強大機動力和攻擊力,多次擊敗和消滅敵軍,爲平叛的勝利立下巨大的功勞。

而消滅錢鏐的戰爭中,史儼和侯瓚二人率領的騎兵更是起了關鍵作用。

在德清城北的那場夜戰中,若不是二人率領的騎兵的突然殺到,一舉擊潰了錢鏐軍的主力,接着又不斷展開襲擾和追殺,說不定楊渥的主力還沒趕到錢鏐就安然逃回杭州了。那樣的話,對錢鏐的戰爭肯定不是如今這種結局,說不定直到現在淮南軍還在和錢鏐爭奪江南各州。

所以經過這麼多次戰鬥後,淮南諸將自然高度重視騎兵的建設。

可惜的是,雖然楊渥通過多種途徑收集馬匹,但如今淮南依舊嚴重缺馬。

新成立的驍騎軍目前只有三千騎兵,而整個淮南的騎兵也只有五千。更重要的是這五千騎兵中,淮南軍的騎兵主要來自當初隨李承嗣、史儼一同南下的那三千沙陀精騎。

這麼多年和這麼多次戰鬥過去,如今許多馬匹都存在年齡過大或者受傷的問題,這也就是淮南嚴重缺馬纔將這些有問題的馬留下來湊合。

好在淮南雖然缺馬,但南方的地形更適合步兵和水軍作戰,而且淮南在南方的敵人裡面,像錢鏐、鍾傳、馬殷等勢力比淮南更加缺馬,所以淮南軍在南方纔能輕易稱雄。

但北方的地形卻更加適合騎兵發揮,不管是李克用還是朱全忠、劉仁恭等勢力,他們都有相當規模的騎兵。

尤其是晉王李克用,他本來就是沙陀族的首領,又地處最北方,騎兵的數量和質量比朱全忠的都要高了許多。歷史上李存勖與後梁交戰,在一次次重大戰役中,他麾下的數萬精銳騎兵都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將來若是淮南軍北伐,需要到北方去與樑軍甚至是晉軍交戰時,缺乏騎兵就可能成爲一個致命的問題。

所以在成立驍騎軍的同時,如何獲得充足的馬匹就成了楊渥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十章 詢問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章 人選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
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八十八章 商議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五百三十二章樑軍的反常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三百零八章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七十六章完勝第三百七十章醒悟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八十三章確立制度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十章 詢問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七百一十四章末日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一十六章憤怒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四十二章 蘇州炮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六百二十七章朱友貞的決斷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二章 人選第一百四十一章 常州第四章 朱廣德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