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

或許是知道自己的意見不受重用的緣故,敬翔聽了朱友貞的詢問後,僅僅臉色淡然的答了一句:“此事陛下看着做決定就是,臣不便置喙。”

倒是李振沉吟片刻後答道:“陛下,臣以爲此事不妨詢問一下牛存節和劉鄩二位將軍的意見,畢竟他們纔是統兵的大將,也只有他們才知道前方的局勢如何。”

說是詢問二人的意見,不過很明顯李振的態度是偏向於不換將,因爲去問牛存節二人的話,難道他們會說自己不行,要讓楊師厚來才行嗎?所以這問和不問是一個樣。

朱友貞不由得有些失望,轉頭看向趙巖和張漢傑二人。

趙巖想了想後,答道:“陛下,臣以爲此時換將,于軍心不利;而且牛存節將軍也是我朝名將,統兵能力一流,未必就不能擊敗楊渥。唯一可慮的就是我軍的兵力是否充足的問題。”

張漢傑也道:“臣同意趙將軍的意見,牛存節將軍足以擔當統帥;不過爲了增強我軍的實力,臣以爲可以讓鄴王派部分軍隊南下支援。正好如今北方局勢相對安穩,晉國忙着消滅燕國,暫時不會入侵我國。”

“只要晉軍主力不動,光靠趙軍是難以威脅到我國的。”張漢傑猶豫了一下,接着又小聲咕噥道:“而且,魏博軍的勢力似乎有些太強了。”

他和趙巖二人狼狽爲奸,如今依靠朱友貞的信任,牢牢的把持着朝中的大權;不過對於楊師厚這個手握重兵,同時還有這巨大聲望的老傢伙,他心中還是極爲忌憚的。

事實上不僅是他,朱友貞、趙巖等人在聽到最後一句後,同樣變了臉色。

如今誰不知道楊師厚的勢力已經壓在了樑國朝廷之上,若不是當前的樑國局勢極爲險峻,來不得任何大亂,只怕楊師厚早就發動兵變,自己來做皇帝了。

如今嘛,爲了共同應對吳國和晉國這兩個大敵,不管是楊師厚還是朱友貞,都非常默契的承認了對方的地位和權利。

不過若是有機會削弱楊師厚的實力的話……

朱友貞剛動了念頭,不過隨即又將此想法隱藏下去。

如今的樑國實在經不起大亂了,連一個徐州都會引來吳國的大舉干涉,若是再將楊師厚逼降到晉國或者吳國一方的話,那時候樑國真的就大事去矣。

此外,即便楊師厚不背叛樑國,但要知道如今樑國的軍隊大部分都掌控在楊師厚的手中,便是朱友貞的禁軍都有很多是他的舊部。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將楊師厚惹火了,誰知道同會不會再來一次兵變,扶持朱友貞的某個弟弟上位。

心中轉動了一番念頭,朱友貞臉上卻是一沉,喝斥道:“張卿胡說什麼?鄴王對朕忠心耿耿,他的統兵能力乃是我朝最強的,若非有他在,我朝北方戰線都難得安寧。張卿此言太過,朕不希望以後再聽到。”

“是,臣剛剛失言了。”張漢傑連忙答道。

敬翔和李振二人卻是冷眼旁觀,沒有說什麼。

其實他們兩個何嘗不忌憚楊師厚的勢力,甚至心中對楊師厚也不無怨恨,以楊師厚的能力和權威,若是此人真心爲樑國效力的話,現在的樑國局勢應該也不至於鬧到現在這個樣子。

可惜楊師厚現在和樑國,更多像是相互合作的關係,在外敵的壓力下,這才勉強維持關係,不至於鬧翻。

朱友貞接着道:“朕聽你們剛纔的意思,基本上都反對臨陣換將。也罷,牛將軍的能力和忠心朕乃是深知的,這次就由牛將軍繼續領兵吧。”

“不過吳軍兵力衆多,我軍兵力較少,若是直接與吳軍交戰的話,想要擊敗吳軍並且奪取徐州,這難度的確太大,必須增加兵力才行。敬翔,下去之後你寫一份詔令給楊師厚和寇彥卿兩位將軍,讓他們各自派遣一萬大軍南下。”

“是,臣遵命。”敬翔連忙答道。

寇彥卿那邊如今還在河中一帶與晉軍對峙,不過那邊的局勢目前也緩和下來了,晉軍的主力已經撤了,所以抽調一萬軍隊不成問題。

而楊師厚那邊,不管怎麼說如今楊師厚還是聽從樑國朝廷命令的,若是調多了兵力或許楊師厚會拒絕;不過只調走一萬大軍的話,相信楊師厚不會違背。

這時李振又道:“陛下,增加兵力固然重要,但臣以爲出了增加兵力外,還應該適當給牛將軍增加騎兵,上次江陵之戰吳國的騎兵就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這一次大戰,吳王肯定還會派騎兵前來。我軍若是沒有相應的騎兵的話,只怕難以擋住敵軍。”

“臣附議,徐州之地有不少地方利於騎兵發揮,若是沒有騎兵掩護,難以與吳軍爭鋒。”敬翔也在一旁附和道。

朱友貞頷首道:“嗯,我軍的騎兵多在楊師厚軍中,那就讓他在派來的一萬大軍裡面多派一些騎兵吧。”

商議已定後,敬翔二人告辭離去。

“敬兄稍等。”走在前頭的敬翔正準備去草寫詔令,這時身後李振突然將其叫住。

“李大人不知有何見教?”敬翔楞了一下,停下來問道。

“不敢說見教,不過是有些想法想要和敬兄商議罷了。”

敬翔皺眉,隨即道:“這裡不是說話的地方,且隨我來。”說完,他帶着李振來到自己平時批閱奏章的書房。

“說吧,不知李大人有什麼事情想與老夫商議。”敬翔對李振的態度算不上好,但也算不上差。

他和李振兩個都是追隨朱溫已久的老臣,深受朱溫的信任;而且若論能力的話,在如今朝中衆多文臣裡面,也就是李振等少數幾人能入敬翔的眼。

其他人,比如現在深受朱友貞重用的趙巖和張漢傑二人,在敬翔眼中也就只能算庸人一個。

不過敬翔雖然看重李振的能力,但對於此人的品行就不怎麼看得上眼了。

當初朱友珪在位時,其他重臣基本上都在冷眼旁觀,對朱友珪的態度較爲冷漠,更別說爲其出謀劃策。

但李振受朱友珪任命擔任崇政院使後,卻多次爲朱友珪出主意,雖然態度也算不上積極,但還是讓敬翔感到不滿。

也正因此,敬翔纔會對此人態度不冷不熱。

李振嘆了口氣,帶着一絲憂慮道:“敬兄,如今我朝的局勢想必沒有人比你更清楚,吳國崛起於南方,近年來更是連連向北進攻,去年奪取了荊襄,近年又開始對徐州動手;來年還不知道要對哪裡下手。”

“而北方的晉國,更是我朝的大敵,自從先帝當年崛起於中原來,樑晉兩方征戰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晉國的實力如何也不需要我多說,如今更是即將消滅燕國,看來晉軍再次南下的時間也不遠了。”

敬翔神色凝重,點頭應道:“你說的這些老夫自然都明白,不過你現在說這些又是什麼目的?”

李振絲毫不介意他的態度,反而憂心忡忡的問道:“敬兄,在下說這些的目的就是想問一句,我樑國的出路到底在哪裡?難道還要繼續像現在這樣蒙着頭亂撞嗎?”

“蒙着頭亂撞?”敬翔皺眉不語。

“不錯,咱們現在的情形,可不就是蒙着頭在亂撞。晉軍打過來,咱們就集中兵力在北方防守,吳軍打過來,咱們又調集兵力南下。我樑國的實力即便再強,有哪裡能夠擋得住吳國和晉國兩家的夾擊?”李振道。

“所以呢?”敬翔依舊態度冷淡。

李振楞了一下,道:“敬兄,在下知道你對我去年爲朱友珪出謀劃策感到不滿,不過在下之所以如此,也是爲了國家着想。各地的叛亂,雖然能夠動搖朱友珪的權威,但何嘗不會動搖朝廷的威嚴。所以在下才會爲朱友珪出主意。若是敬兄有所不滿……”

“好了,此事就不要再說了。”敬翔擡手止住李振的話語,隨即嘆了口氣道:“國事艱難,即便你真的投靠朱友珪,老夫也沒有立場去怪你啊。”

“至於說我朝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敬翔沉吟許久,卻是給不出一個答覆。

吳國和晉國,單獨一個國家的話,樑國即便會落入下風,但也不會差多遠;甚至若論真實國力的話,樑國的國力只怕還在晉國和吳國之上。

單獨一個吳國,雖然兵力衆多,經濟基礎強大,人口和人才儲備等方面也不比樑國差,但敬翔相信以樑國的實力也足以擋住吳國的北伐。

同樣的,單獨一個晉國,雖然晉軍驍勇善戰,晉國的那些名將足智多謀,再加上晉國騎兵多,戰力強,的確堪稱樑國的大敵;但晉國的根本問題就是經濟落後,人口較少,難以持續作戰。

以樑國的實力,即便是拖也能將晉國拖垮。

事實上,歷史上的晉軍與樑軍沿着黃河對峙多年,始終都難以打垮對方,反而是晉國一方在戰爭中損失大量糧草軍械等,到了戰爭後期都有些難以堅持下去。

這期間晉王李存勖多次採用孤軍深入敵境,準備突襲樑國都城開封的戰術,就是因爲晉國拖不起了。

若不是最後有樑國叛將泄露開封城兵力空虛的消息,李存勖果斷領兵奔襲,一舉攻破開封,只怕晉樑爭霸最終結果還難說。

說明一下,以前定下的更新計劃現在看來執行不下去了,以後每天更新兩章,一直到最後完本。若是有一萬點打賞的,當天或者隔天加更另外,徐州的劇情結束後應該直接就是幾年後的北伐之戰,中間不會再寫統一嶺南。畢竟嶺南的實力太弱,若是再費筆墨去寫的話,未免有些灌水。不過具體會在哪一年北伐,諸位書友不妨猜一猜。

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章 招攬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
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四十二章感慨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三百九十八章議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六百四十一章遭遇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四百五十五章墮落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十一章 武勇都之亂(二)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四十六章審判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三章 招攬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一百九十二章 回到原點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三十一章 討伐朱全忠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三十二章 通敵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三章 招攬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二百一十三章 人事安排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一百五十五章 臺濛之計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二百八十三章一年之後第三十二章 徐溫的建議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零九章北伐計劃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