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離心

借債沒人借,舊的債務也沒還清,而府庫卻已經空了,面對這種局勢,李存勖對各地節帥、刺史們極爲惱怒。

他還記得,上一次借債的時候各地刺史、節帥幾乎都沒什麼困難就拿出了一大筆錢糧,如今纔過去大半年時間,這些傢伙就說什麼沒錢了,這種鬼話李存勖自然不信。

“還是吳國的制度好啊!”

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以前與晉國接壤的勢力裡,主要以後樑最爲強大,而後樑的制度與晉國是差不多的,都是從唐朝那裡繼承過來,地方勢力較爲強大。

那時候吳國遠在南方,李存勖對其制度雖有了解,但認識並不深刻。

當後梁開始推行削弱藩鎮的政策時,李存勖趁機與鎮州王鎔、定州王處直聯手,在柏鄉大敗樑軍,一舉扭轉晉樑爭霸的戰局。

之後晉軍聯手各地藩鎮與後梁展開接連大戰,最終越戰越強,並奪取了整個河北地區。

在那時的李存勖看來,實行節度使的制度可以激勵全軍上下爲了榮華富貴而與敵軍死戰,那些出身貧寒的中下層的軍官通過積累戰功,可以出人頭地,成爲一方節帥,如此一來他們豈有不拼死奮戰的道理。

也正是依靠這套制度,使得晉軍戰力強大,上下一心;而後樑一方不斷削弱藩鎮勢力,卻先後逼反了定州、鎮州、魏博等藩鎮,讓晉國大佔便宜。

不過隨着時間推移,尤其是這幾年國內相對進入安定狀態後,以前用來激勵士卒拼死奮戰的節度使制度,如今卻成了李存勖的心腹大患。

到這時候,吳國早早就實行削弱地方勢力的政策,頓時就讓李存勖看到了其優越之處。

他還記得當初李嗣昭還活着的時候曾經爲晉國立下大功,然而等到李嗣昭一死,他的兒子李繼韜等人便與朝廷離心離德,甚至最終鬧到必須用武力進行鎮壓的地步。

他同樣記得,河中節度使朱友謙,當初依靠晉軍的援助才渡過一次次危急,先後在樑軍、吳軍的進攻下存活下來,從而始終維持對河中府的統治,然而一等到吳國發出威脅,他就立即向吳國投降了。

更不用說當初王鎔被殺後,張處瑾依靠鎮州作亂,給晉軍造成了那麼大的麻煩,不僅折損大量軍力,更是有閆寶、李存進、李嗣昭三人先後陣亡。

這一次次教訓,早就讓李存勖對於地方藩鎮充滿警惕,如今向這些人借債又遭到拒絕,這下削藩的念頭就更加明確了。

六月,李存勖下令恢復唐朝時期的舊制,派遣宦官前往各地藩鎮充當監軍,同時要求各地提前徵收夏稅和秋稅,並且要求在兩個月之內徵收完畢。

唐末宦官勢力把持朝政,爲惡多年,名聲臭到了極點。

之後朱溫將宦官集團一舉誅殺乾淨,這才平息了宦官之禍;後唐在李存勖時代雖有少量宦官,但數量不多,且只充當內侍,並不掌握實權。

如今李存勖公開回復唐制,並用宦官充當監軍,這下頓時大大刺激了各地藩鎮和刺史們,招來極度不滿。

這些剛剛上任的監軍們,以前只是地位卑賤的下人,如今陡然獲得權位,頓時就開始作威作福起來。

夏稅和秋稅原本按照制度,分別應該在六月和十一月之前繳納完畢,如今衆多監軍卻依照皇帝的命令,要求在一個月內就把稅收徵收上來。

這樣一來,原本就收成不好的百姓頓時負擔沉重,再加上監軍們趁機撈取好處,結果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然而,若只是針對普通百姓倒也罷了,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些監軍根本不知道厲害關係,他們以爲有皇帝撐腰就可以爲所欲爲,居然對軍中將士也嚴加逼迫。

甚至有的監軍還私自將原本用來供應軍隊的錢糧截留下來,美其名曰上供皇帝,實則都入了自己的腰包。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地百姓便已經怨聲載道了;而許多普通士卒的家屬也遭了罪,再加上軍糧被剋扣,導致他們缺衣少食,一時間軍中士卒多有怨氣。

好在地方節帥和刺史們都還冷靜,知道此時不能亂,若是亂了,就容易給吳軍可趁之機;一旦後唐滅亡,他們這些實權人物都免不了要遭難。

而宦官監軍的制度雖然嚴重侵蝕他們的利益,讓他們深感不滿,但還沒有達到極致,所以這些人暫時都沒有反抗的念頭,最多就是上表朝廷申訴一番。

七月,經過一個多月的搜刮,各地錢糧終於收上來,空虛的府庫終於有了一些積蓄。

這時,張居翰等人上書請求,既然府庫已經有積蓄了,那就應該儘早歸還欠下的債務。

李存勖對此表示同意,然而回到宮中後,伶人景進等卻進言道:“陛下不可,如今府庫雖有積蓄,但這是將夏稅和秋稅一起收上來的結果,下一次稅收上繳就要等到明年了。”

“以如今府庫中的這點積蓄,能不能支撐到明年都難說,若是現在就還清債務的話,等到府庫再次空虛,又該怎麼辦?難道再去借債不成?又或者將明年的稅收提前徵收了?”

李存勖默然不語,現在還舊債的確有些早了,不久前那次借債失敗,讓他意識到向刺史和節帥們借債也不是那麼容易之事。

若是府庫再度空虛,到時候借債又借不到,局勢只會更加惡化。

但若是不還的話,又難保那些刺史、節度使們不會有怨言。

心中有些遲疑,他向景進問道:“若是不還債的話,百官有怨言又當如何?”言語間,儼然已經把景進當做了心腹謀臣一般。

“陛下,那些藩鎮對朝廷原本就不夠恭敬,陛下早就應該削弱他們的力量;如今好不容易借得他們的錢糧,這正是讓他們的力量變得虛弱;若是陛下將錢糧歸還給他們,他們非但不會感激陛下,反而變得比以前更強了。”

聽了這番分析,李存勖也不得不承認他說得有理。

既然原本就想好了要削弱藩鎮的勢力,這就不可避免的會讓各地藩帥們感到不快,既然如此,又何必現在就還錢呢?那隻會讓朝廷陷入進一步危急,同時讓藩鎮勢力繼續擴大。

“既然如此,那就暫不歸還債務,等到來年府庫更加充實之後再做打算吧!”李存勖最終做出決定。

“陛下聖明!”景進拜倒在地,大聲稱讚道。

等退下之後,他匆匆回到自己的院子,那裡已經有一位相貌普通的中年人正焦急等着。

見到景進後,中年人一臉期望的問道:“景大人,事情辦得如何了?”

“楊兄放心,某家辦事豈有不成之理?只不過爲了說服陛下,某家費了不少口舌,又出了大價錢,這才請得宮中的諸位朋友一起出面,最終說服了陛下。這中間所需要的費用嘛……”景進輕笑一聲,拖長口音道。

“景大人放心就是,小的豈敢讓大人破費?不知到底有多少費用,小的這就給大人補上。”中年人臉上喜色一閃而過,隨即沉聲道。

“好說,某家用的錢不多,也就一萬貫而已。”

“一萬貫?虧得你敢開口!”中年人心中暗罵一聲,臉上卻絲毫不顯,他點點頭道:“一萬貫多了點,在下身上帶的錢不夠,不過景大人放心,過幾天小的就會將錢送來。”

“很好,若是以後還有什麼事情要辦,大可來找我,價錢嘛自然會公道,畢竟咱們是朋友嘛!”景進滿臉笑容道。

那中年人很快就告辭離去,到了鄴城街道上後,左轉右轉了半天,最後纔來到一處民宅。

這間民居從外表上與其他民居看不出任何分別,門口處種着幾棵樹,院門破舊,裡面有犬吠聲傳來。

進到裡屋,就見到一個身穿黑衣、頭髮花白的老者正坐在桌旁閉目養神。

“啓稟大人,事情都辦妥了,只不過那景進貪得無厭,一開口就索要一萬貫,不過屬下已經答應了。”中年人連忙上前道。

“一萬貫?是多了一點。”那老者聽了頓時皺眉,不過隨即又點了點頭道:“但只要能將咱們的大事辦好,這點代價還是值得的。”

“屬下也是這麼想的。”中年人回道。

那老者接着道:“嗯,早就聽說晉王李存勖寵幸伶人,如今看來一點都不假啊!這麼重要的事情,他居然對一個伶人言聽計從,實在是昏聵至極!”

那中年人笑道:“昏聵好啊,若是晉王不昏聵,我朝大軍要想將其消滅只怕會很難。”

老者聽了頓時大笑起來:“不錯,不錯!”

是的,這兩人都表面上只是鄴城裡的普通居民,但實際上他們卻另有身份,原來他們都是吳國長劍都的密探,來到鄴城定居已經有十多年了,負責爲吳國打探消息,同時結交一些達官貴人。

這一次後唐遇到嚴重財政危機,長劍都的人當然要趁機下手,挑撥離間,想方設法的要讓後唐上下離心,若是能讓他們發生內亂那就更好。

而要達到目的,還有什麼比收買李存勖身邊親信之人更加方便呢?

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更新計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
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五百二十七章軍情第六百六十七章猛火油櫃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二百五十九章 艱難的決定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三百零四章 郭崇韜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二百八十四章 風波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四十三章 功成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五百三十四章壞消息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七十八章 戰(下)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一百零一章 嘉興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五百六十五章蔡州兵亂第六十二章 武勇都之亂(三)第二十九章 升官第二十章 詢問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三百九十一章第一次換防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更新計劃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況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