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

淮河橫亙於壽州之北,乃是中原和南方的交界之處,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保護着江淮之地。

正所謂“守江必守淮”,江淮乃是一體,有了淮河防線,割據南方的政權纔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反之,如果來自中原的軍隊在江北站穩腳跟,與江南政權隔江對峙的話,那麼千里江防,處處都可能成爲對方的突破口。

所以十多年前楊行密徹底擊敗孫儒,重新佔據了廣陵後,沒過多久便大舉出兵北上,連續奪取了淮河南岸的壽州,泗州,楚州,濠州以及光州,然後依託這裡的有利條件建立了一條堅固的防線,作爲對抗朱全忠的最前沿。

有了這條防線,淮南的戰略安全才得到了初步的保障,並且在八年前的清口之戰,一舉挫敗了朱全忠的南下計劃。

一般來說,從中原出兵征伐江淮的話,有東西兩條路線,其中走東線就是從楚州渡河,沿着大運河直撲廣陵。當年清口之戰時朱全忠便是選擇的這條路線,結果卻遭到了慘敗。

而這一次,朱全忠選擇了西面的路線,事實上這也是歷史上大多數中原征伐江淮時所選擇的路線,前秦苻堅和後來的周世宗柴榮都選擇了這條路線。

這是因爲走西線的話,只要攻下壽州後,前方面臨的就是淮南平原,地勢平坦,就是有幾條大江大河也是水勢平緩,利於進軍;而即便戰事不利也可以沿原路退回便是,只要殿後的人不要過於無能,斷不致全軍覆沒。

但這條路的最大問題就是壽州這座堅固的城池。如果壽州城裡的敵人有足夠強的戰力,即使選擇繞開壽州而行,其後路和側翼也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所以要走西面路線的話,就不得不先行攻下壽州,至少也要先將壽州團團包圍起來。

九月中旬,樑軍集合完畢,開始渡河南下。

兵馬過萬便是無邊無際,更何況如今樑軍有二十萬大軍,若是全部放在一起的話,沒有哪一處戰場能夠同時容納這麼多的士兵,同時後勤保障也難以維持,所以分兵就成了必然選擇。

這一次朱全忠選擇分兵三路,其中西路由楊師厚率領,共三萬人,攻光州;東路由康懷貞統領,共五萬人,攻濠州;剩下一路十二萬大軍則由朱全忠親自率領,從潁州渡過淮河直撲壽州。

淮河南岸,望着正源源不斷渡河南下的大軍,朱全忠一時豪氣勃發,心中充滿了必勝的希望。

三天前,樑軍抵達淮河邊上時,一萬五千淮南軍已經在李承嗣的率領下在淮河南岸嚴陣以待了。

對於淮南軍提前做好準備,朱全忠一點都不感到驚訝,畢竟二十萬大軍的出征聲勢是何等的浩大,根本不可能瞞過淮南軍的細作。

不過今年淮河的水位比較淺,加上這一次南下他又剛好趕在了淮河的枯水期,如今淮河水流平緩,而且河水不深,不利於淮南水軍的發揮。

所以在樑軍從多個地方同時強行渡河,並且已經佔領了幾處堅固的陣地後,李承嗣見無法阻止樑軍渡河,便率軍撤回了壽州,準備堅守待援。

這樣一來,樑軍便以極爲微小的代價的渡過了淮河。

初戰的順利讓朱全忠感到非常高興,更讓他高興的是,在投靠他的幾個當地嚮導的幫助下,他們還成功的找到了幾處河水較淺,步兵能直接涉水過河的地方,這就大大加快了樑軍的渡河速度,同樣也減輕了對船隻的需求。

“大王,咱們北方向來缺少戰船,每次渡河南下都會受到淮南水軍的威脅,但這一次有這幾處水淺的地方,咱們不管是渡河南下還是將來渡河北返都容易了許多。”身旁,跟隨大軍一同出征的李振顯得有些興奮。

他建言道:“大王,屬下覺得,正所謂未慮勝先慮敗,這一次南下若是不能取勝,那就要先考慮好退路;若是等到作戰不利的時候再倉促撤退,就可能被敵軍所趁。所以屬下有個建議,我軍可以在這幾處水淺的地方做好標記,等到將來萬一戰事不利需要撤退的時候,就可以沿着這幾處水淺的地方直接涉水渡河,而不必等待船隻的運輸了。”

朱全忠面露喜色,連連點頭道:“此法甚好,可以一試。”

雖然心中有取勝的信心,但朱全忠也是打老了仗的人,自然知道戰場上什麼意外都可能發生,而且壽州城池堅固,這一次南下能不能攻下來也是個問題,他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

所以聽了李振的建議後,朱全忠沒有多想就答應了,命人雕刻一塊與常人差不多高的石像,然後投入水中較淺的地方,水面剛好漫過石像的腰間,以此作爲標記。

做完這些後,朱全忠開始佈置進一步的進軍計劃。

他們目前渡河的地方位於壽州城的西面,距離壽州有七十里的路程;而南面不遠則是霍邱縣,那裡守軍不多,只有一個名叫朱景的當地土豪,率領一千多部曲駐守當地。

所以朱全忠當即決定先行拿下那裡,以作爲大軍的駐屯之地,同時也可以在這裡囤積後勤輜重,爲之後的圍攻壽州做準備。

當晚,樑軍先鋒部隊趕到霍邱,然而迎接他們的已經是一座空城,城中不管是守軍還是百姓都已經撤走了,糧食輜重等可能被樑軍利用的東西,也或者一併運走,或者乾脆就地焚燒掉了。至於城外,如今已經是九月底,秋收基本也結束了,地裡的糧食也早就收割完畢。

結果樑軍在一頓搜刮之後只找到了幾百斤被百姓私下隱藏起來的糧食,要供應大軍顯然遠遠不夠。

“大王,看來敵軍是打算以堅壁清野的辦法來對付我軍啊。”看到這個結果,李振捻了捻鬍鬚道。

朱全忠皺了皺眉,敵軍會進行堅壁清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這一次敵軍竟然做的這麼徹底,將百姓和糧草輜重都撤走了,這樣一來他的後勤輜重就需要完全依靠後方的運輸了。

好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後,如今的中原已經恢復了一些元氣,糧草的儲備也比較充足。

要說樑軍和晉軍的交戰中爲何樑軍能逐漸取得上風,後勤輜重上的充足保障應該算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李克用作爲沙陀蠻子,不知生產,只知道搶掠;而且他不僅在其他藩鎮的地盤上大肆搶掠,在他自己的地盤上也同樣大肆搶掠。

然而隨着戰爭的持續,北方許多地方已經資源匱乏,根本無處可搶了,所以在與樑軍交戰時,他的大軍在後勤上往往得不到保證。

而朱全忠的軍隊雖然也喜歡搶掠,不過他一般只在敵軍的地盤上搶,在他自己的地盤上軍紀還是比較嚴明的,所以這二十年時間過去,他已經有了一個較爲穩固的後方,能夠保證他的大軍得到充足的糧草輜重。

比如這一次,淮南雖然以堅壁清野之法來對付他們,但因爲他有一個堅固的後方,所以輜重糧草在短期內是不需要擔心的。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如今後勤全部依靠後方運輸,一旦補給線被敵軍偷襲,後勤跟不上的話,大軍就可能出現糧草不繼的情況。

“命潁州團練使高季昌爲轉運使,負責糧草輜重的補給!讓他小心防備,不可給敵軍可趁之機!”朱全忠當即下令,接着又令寇彥卿率軍南下,準備四處搶掠,以打擊淮南的經濟基礎。

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章 崩潰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
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六十四章陣前相會第六百四十章悲憤第三百章 崩潰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六百一十章託付後方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十三章 溫馨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五十八章謹慎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四十一章 追擊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七章 我服了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五章遷都之議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四百八十四章條件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四百五十六章機會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三百五十三章爭論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舉結束第六百七十九章鼓動士氣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五百六十六章封賞名單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八十六章必要條件與重要條件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六百四十二章生擒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五百四十九章騎兵出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六百零四章樑國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