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

淮南大雨,淮河水位暴漲,幾有決堤之險,百姓慌亂也是正常的。

在如此情境下,百姓慌亂,不利於城中安穩,也會叫心懷不軌之人尋得作亂之機,林遠圖身爲縣令,要穩定城中人心自然沒錯,只是這法子卻有幾分“另闢蹊徑”的意思了。

李恪聽了廣陽子的話,笑問道:“如此說來,你等倒是有功無過,本王反倒應當嘉獎了?”

廣陽子道:“貧道不敢,只是如此盱眙城中已然人心惶惶,若是不另尋他法,暫且穩住人心,恐怕不必等淮水決堤,盱眙城自己就四分五裂了。”

李恪聞言,問道:“四分五裂?恐怕不至於吧,盱眙還在我大唐之下,又何來分裂之說。”

廣陽子道:“殿下遠在揚州,自有所不知,就在五日前,淮水開始暴漲之時,盱眙城中的糧食和鹽已經連連加價,到了今日,恐怕已是尋常的五倍之多,百姓只能硬着頭皮來買,可普通百姓家財有限,如此高昂的糧價、鹽價,那點家底又能撐地了幾日,恐怕若再無良策,鹽糧之價再漲,百姓食難果腹,城內便該生亂了。”

李恪聽着廣陽子的話,臉上雖未動怒,但心中卻已不滿,甚至起了殺意。

民以食爲天,鹽與糧便更是如此,這些鹽行與糧行如此膽大妄爲,藉着水災之際,大肆斂財,李恪豈能容他。

李恪輕哼道:“這周鼎方在本王面前執禮甚恭,沒想到揹着本王竟縱容下面的鹽行如此行事,倒是好膽。”

蕭月仙坐在李恪的身旁,看着李恪的模樣,心知李恪已然生怒,只差人再在他的心中添上一把火了,於是適時道:“殿下是天潢貴胄,代天巡狩東南,掌生殺大權,周鼎方在殿下面前自然不敢造次,然殿下可曾想過,他周鼎方賠禮於殿下的兩萬貫錢又是從何而來,還不是在這些百姓的身上。”

李恪聽着蕭月仙的話,問道:“仙娘以爲周鼎方那般的恭敬模樣都是故作於本王看的?”

蕭月仙道:“是否故作的妾身不知,但妾身知道,若是周鼎方早知殿下今日來此,就算借他十個膽子,他也萬萬不敢如此暴漲鹽價。”

李恪前往盱眙的安排很是突然,只有身邊人知曉,而周鼎方在淮南勢力再大,一時半會手也伸不到李恪的身邊,故而他想必是不知的,盱眙也纔會出現如此一幕。

蕭月仙的身世如何,李恪確實查而不知,她的目的和用意李恪也不全然清楚,但李恪知道,她講的話卻是實言。

鹽行豪富,甲冠東南,而鹽行能有這般多的錢財,自然離不開搜刮民財,李恪在山陽縣見過,如今在這盱眙縣又見到了,只不過這一次鹽行所爲比上次更爲惡劣,李恪的怒火也比上次更甚。

趁天降災禍,大肆高擡鹽價,這已經不是欺行霸市這般簡單了,這是在動搖大唐地方的民治根基!

李恪對廣陽子問道:“不想道長雖是方外人,卻對民間疾苦也如此關切,卻不知道長是何處得來的消息?”

廣陽子看着李恪的模樣,心知他雖然信了自己的話,但似乎對他這個人還存有一絲疑慮,於是回道:“殿下說笑了,貧道雖是方外人,但也食五穀雜糧,離不得茶米油鹽,這城中鹽糧之價飛漲,貧道袋中餘錢越發地不經用了,貧道又豈會不知。”

李恪聽着廣陽子的回答,不禁愕然,心裡對這個道士竟高看了兩眼。廣陽子與那些神神叨叨的道人不同,沒有那些故作玄虛的姿態,接地氣地很。

李恪覺着這廣陽子頗有幾分意思,正欲同他再多問幾句,可就在此時,一隊身着衙服的人馬正自城內疾行了出來,領頭的一人身着淺綠色官服。

淮南道官員衆多,李恪只見過各州刺史一職的官員,來人李恪倒是眼生地很,但李恪看着來人,很快便猜到了來人的身份,在這盱眙城中,能身着七品官府的人除了盱眙知縣林遠圖,還能有誰?

李遠圖騎着一匹快馬,剛出城門,便看到城外茶寮中坐着的李恪,翻身下馬,快步走到了李恪的跟前。

“臣盱眙知縣林遠圖,拜見淮南道黜陟大使,楚王殿下。”林遠圖走到李恪的身前,俯身拜道。

李恪看着林遠圖拜在身前,似笑非笑地對林遠圖道:“林知縣好靈通的消息,本王剛到城外坐了不過片刻,你便到了。”

盱眙城大水,淮河有決堤之險,以致竟要李恪親自來此督水,林遠圖本就誠惶誠恐,如今有人告知李恪已至,林遠圖生怕李恪見怪,便連忙趕來了此處。

林遠圖道:“臣哪裡是消息靈通,只是恰巧臣在城上巡視,遠遠地瞧見了殿下在此,故而前來拜見。”

林遠圖策馬而來,一副急匆匆的樣子,哪裡像是瞧見了李恪,而後自城上下來的模樣,分明是遠路趕來。

不過李恪也懶得點破他,只是道:“林知縣有心了,只是林知縣但凡把這些心思放了一半在民政之上,又何至於城內百姓驚慌失措,竟要靠設壇施法來穩定人心。”

廣陽子正站在李恪的身旁,李恪多半已經知道了廣陽子開壇做法之事,林遠圖也不敢多有狡辯,回道:“臣才疏學淺,不通治水之務,只能暫時設法,穩住城中人心,還望殿下恕罪。”

李恪聞言,面露不悅道:“借施法來暫穩城中民心,輕巧的法子倒是都叫你給用了。可如今法也施了,道也做了,大雨還是未停,本王又該如何?你做事不分輕重,這是要把本王放在火上烤啊。”

林遠圖通過這種法子,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暫穩了城中的人心,可這一切都只是暫時的,只能起到拖延之用。

如今數日施法之後,大雨仍舊未停,城中百姓自然又會逐漸混亂,而這樣的壓力便壓在了來盱眙督水的李恪的身上,故而李恪的話倒也不假。

依李恪和林遠圖之間別若雲泥的身份而言,李恪所言算得上是重了,林遠圖連忙下拜道:“殿下恕罪,臣絕非此意,還望殿下明察。”

李恪輕輕一揮袍袖,道:“你要本王明察,難道本王明察這大雨便會止息,城中百姓便會安穩嗎?”

林遠圖聽得李恪的話,似有他意,於是問道:“臣愚鈍,治政只能不及殿下萬一,還望殿下明示。”

李恪道:“欲治大水,必先安人心,欲安人心,必先定城中鹽、糧之價,本王即刻便往縣衙一趟,你替本王把鹽行、糧行的主事之人給本王尋來。”

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一章 朝覲
第五章 侯君集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十七章 安置第三章 戰恆安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九章 夏乏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十九章 醉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三章 誤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一章 玄武門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五章 拒婚第七章 武家女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四十章 定儲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一章 朝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