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

武威倉的軍糧乃是軍需儲備,國之緊要,若是常人自然調動不得,就算是身爲涼州都督的蘇定方想要動武威倉的軍糧都要尚書省的批文,否則武威倉是絕不會開倉的。

但李恪自然不是常人,他是代天巡狩的太子,又有御賜便宜行事之權,調用武威倉糧草正在權益之內,並無難處。

李恪既然要“調用”武威倉的糧草,索性也就一做到底,不止開了武威倉的倉門,甚至直接遣隨他而來的東宮衛率接管了武威倉,不過一夜之間武威倉已經在李恪轄下了。

不過也正如李恪此前所言,李恪調用武威倉不過是做做模樣而已,因爲武威倉的糧草乃是軍需,一旦調用了,又逢上西北戰起,其中的後果誰都擔當不起。

雖說近年來大唐威服海內,人人敬畏,但誰又能保證不會有一兩夥異族人膽大包天,乘着秋高氣爽之時入寇西北劫掠呢?畢竟一旦入秋,可就到了多戰之時了。所以李恪從來都沒有真正私調武威倉軍糧救急的意思,他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從馬周之言,掩人耳目而已。

就在李恪接管武威倉的當日夜間,涼州城中一批本該押送外長安的夏糧便被悄悄地送進了城外的武威倉。

次日清晨,東宮衛率接管武威倉的第二天。

原本一向戒備森嚴,罕有人至的武威倉外竟突然忙碌了起來。

“搬,快搬,不可擋住了後面人的路。”

武威倉外的民夫們手提肩扛,來回忙碌着,涼州刺史謝叔方就親自站在武威倉的大門外來回指揮着,命這些民夫將糧食運往了涼州刺史府衙。

“太子,這些來回挑運的民夫都是自周邊村莊徵集上來,今日之後消息便會傳遍全涼州,臣鬧出如此動靜,可還行?”劉仁軌站在武威倉的倉樓之上,指着倉外忙活着的衆人,對身邊的李恪問道。

李恪點了點頭道:“如此動靜倒是足矣了,衙門所搬運的糧草都是昨夜運進來的夏糧吧。”

劉仁軌道:“大都督放心,這些都是昨夜透透送進來的夏糧,倉中原本的軍糧分毫未動。”

李恪接着問道:“今日準備搬多少?”

劉仁軌回道:“先搬四萬石,穩住人心,後日再搬四萬石,過幾日再搬四萬石,要不了兩日,關隴門閥那邊自會放糧。”

李恪道:“咱們手中的餘糧可不多,統共不到十三萬石,若是關隴門閥那邊幾日後還不放糧,可就麻煩了。”

涼州州庫本就剩下的三萬石糧草,再加上李恪扣下的進京的歲糧,加起來不過十三萬石。若是武威倉這邊一天四萬石地出糧,絕對撐不了幾日。

劉仁軌聞言,笑道:“涼州百姓一日所耗用不過一萬石多而已,每日搬出去的四萬石只是幌子,若是關隴門閥的人再沉地住氣些,咱們大不了把這些糧食怎麼搬出去的,再怎麼搬回來便是,最多就是再做一遍給他們看。”

“哈哈,如此也好...”

劉仁軌之言入耳,李恪也不禁笑了出來,難怪劉仁軌一副成竹在胸的模樣,原來也是早有打算的。

關隴門閥那邊壓着下面的糧食不給出售,難受的可不止李恪,還有關隴門閥下面的人。世家子弟也並非不愁錢財,相反地,他們家大業大,每歲的耗用還要比尋常人家要多得多。

世家門閥每歲所入的銀錢有很大一部分便是田糧所得,尤其是需求最大的入秋前後的兩月,可如今爲了和李恪相抗,停掉了家中最大的一處進項,他們所面臨的壓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那些有家族養着的各房嫡長還好些,其他的庶出和旁支子弟可就遭了殃,若是再這麼下去,他們手頭吃緊,連這個年都過不安穩了。

劉仁軌對李恪道:“不過在此之前殿下便可先去酒泉祭祖,待幾日後再回涼州,此事太子顯得越是漫不經意,武威倉這邊的戲便做地越真。”

李恪一邊聽着劉仁軌的話,一邊慢慢地點了點頭,正如劉仁軌所言,此時的李恪越是顯得緊張侷促,關隴門閥的人就越是懷疑李恪有假,相反地,李恪若是一副渾不在意的模樣,彷彿涼州之事已無大礙一般,那些關隴門閥自然就越發堅信李恪必是開了武威倉纔會有如此底氣了。

“好,本宮便從你所言,明日便啓程前往酒泉,將涼州之事就交託於你了。本宮估摸着最多六日內便當回來,希望回來後能夠得到你的好消息。”李恪對劉仁軌道。

“太子放心,臣必不辱使命。”劉仁軌當即應道。

劉仁軌和李恪正在說着話,一下子似乎又想起了什麼,對李恪道:“不過此事太子還需早些向陛下稟明,打好招呼纔是,這可是大事,若是太子私開武威倉的消息傳到京中,恐怕到時朝中彈劾太子的人不在少數,恐叫太子爲難。”

李恪私開武威倉雖然只是做做模樣,但關隴門閥不知,朝中百官自然也不知。在涼州這個邊州要地,私開存儲軍糧的武威倉可是大忌,亦是大過,不管是有意向李恪發難的關隴門閥中人,還是朝中本就和李恪不和的人,都會藉機發難。

劉仁軌思慮周全,自無不妥之處,但他的話卻也叫李恪看到了一個機會。

李恪雖已爲太子,但朝中與他不和或是對他太子之位虎視眈眈的也還有不少,其中勢力最大的便是他的四弟魏王李泰。

大唐凡成年皇子俱已外放出京,對李恪太子之位的威脅已然很是微小,不過聊勝於無而已,唯獨一個李泰仗着李世民的恩寵,又是嫡子,得以留於京中,又對李恪的太子之位虎視眈眈,實爲心腹大患。

李恪搖了搖頭道:“不,此事不急着和父皇稟告,本宮不止要如此,還要做地更過些,給朝中那些人一個機會,也叫天下人看清他們的嘴臉。”

劉仁軌問道:“太子想怎麼做?”

李恪想了想,道:“他們既然都在盯着本宮,那本宮就做得再過分些,給他們一個彈劾本宮的機會,叫他們變本加厲,把事情鬧得越大越好。”

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
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章 持節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七十章 雍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九章 狼谷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六章 岑長倩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七十章 騙鉞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