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賬簿

現在的李恪早已不是當初那個青澀稚嫩的少年,這些年李恪見過了太多的東西,論城府,論喜怒不行於色的本事,更勝當初。

可就是這樣的李恪,當他沒有任何的心理準備,乍然看到了趙德言遞給自己的冊子時,臉上竟露出瞭如此複雜的神色,叫人難以琢磨。

趙德言走後,大都督府,書房。

在書房中,李恪待了已經有些功夫了,李恪看着眼前的這本冊子,眉頭緊鎖,似在思索着什麼。

“殿下。”李恪正在書房中待着,王玄策入內,對李恪作揖拜道。

李恪擡頭,看了眼王玄策,指着身前的方塌,對王玄策道:“先生來了,坐吧。”

“謝殿下。”

王玄策道了聲謝,而後依言在李恪的對面坐下,對李恪問道:“不知殿下傳我所爲何事?”

李恪努了努嘴,看着桌案上的地圖和冊子對王玄策道:“先生先看看此物。”

“好。”王玄策先應了一聲,也和李恪一樣,先是拿起了桌案上的地圖看了起來。

王玄策只看了一眼,便知這份地圖的難得,對李恪笑道:“殿下這是何來的地圖,這份地圖詳盡非常,可是無價之寶,能抵數萬大軍啊。”

李恪道:“不錯,這地圖確實難得,不過你且再看看那本冊子再說。”

王玄策聞言,放下了手中的地圖,拿起了一旁的冊子看了起來。

王玄策手中的冊子不算厚,滿打滿算也不過三十餘頁,但頁面上卻密密麻麻地記上了許多蠅楷小字,每一頁都是如此。

王玄策看着手中的冊子,一下子便愣住了,愣了片刻後,才又翻閱起了手中的冊子,仔細地看了下去。

“殿下,這冊子所記可是屬實?”王玄策指着手中的冊子,對李恪問道。

李恪回道:“這冊子是本王新得的,獻這本冊子的人你和本王都熟識,這本冊子應該不會假。”

王玄策問道:“不知是何人將這本冊子獻於了殿下,這冊子以往擱在突厥,恐怕尋常人接觸不得吧。”

李恪道:“這本冊子是當年身爲突厥帕夏的趙德言獻於本王的,現下趙德言正在金山爲大度設效力,今日趙德言奉大度設之命來此處拜見本王,這本冊子也算是趙德言在本王這邊的晉身之資了。”

此前王玄策並不知趙德言之事,王玄策聞言,驚訝道:“趙德言竟然未死,現在金山!”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大度設諾真水兵敗,擔心本王和夷男追責,便是趙德言出策,勸大度設遠走金山,另立門戶的。”

王玄策聞言,思慮了片刻,對李恪道:“眼下殿下坐鎮河東,經略北地,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不管是薛延陀還是大度設,敗亡不過都是時間上的事情。趙德言如此機敏,又擅保身之道,不可能看不清大勢,若是如此說來,這冊子多半是真的了。”

李恪問道:“先生以爲這本冊子如何?”

王玄策聽着李恪的話,後背不禁泛起了一絲冷意,對李恪道:“這本冊子乃是北地許多世家門閥的催命符,這冊子所載若是傳了出去,恐怕整個河朔都該掀起一陣腥風血雨了。”

李恪一拍桌案,怒道:“不錯,當初本王在北地爲質時,這些世家門閥子弟爲保家宅安寧,竟在背地裡勾結頡利,與我大唐北敵交好,暗地裡送上了這般多的財貨資敵,若非本王看了這些東西,怎敢相信。”

聽得李恪的話,原來趙德言給李恪的冊子中所書竟是當年突厥鼎盛,威凌天下時,河朔一代各家世家門閥和地方豪強私下贈予突厥頡利可汗的財貨。

自打隋末亂世,中原戰亂,羣雄逐鹿,只顧內耗的中原和草原部落的強弱便出現了極大的逆轉,中原弱而草原強,突厥兵力之盛冠絕天下,甚至就連剛剛自太原起兵的李淵都要向突厥稱臣求和,以謀求發展壯大的時間和空間。

不過李唐向突厥稱臣也不過是權宜之計,突厥故強,但自打李唐崛起關中,漸得天下後,便也就不再向突厥屈膝,入了武德年後甚至兩國常年攻伐,互有勝負。

可大唐雖然不再向突厥稱臣,但在貞觀四年,大唐北伐之前,突厥兵力依舊是強於大唐,尤其武德九年末,突厥大軍甚至一度兵臨渭水,險些破了國都長安。

大唐河朔一帶的世家,尤其是突厥南下必經的河東,許多世家門閥爲求自保,仍舊私下與突厥交好,未免將來突厥大軍南下,禍及家門。

而李恪手中的冊子,便是當年趙德言奉頡利之命掌管,記載着自武德三年頡利稱汗以後,至貞觀四年大唐北伐之前,其間十載河朔世家送於頡利的財貨。

王玄策道:“百年國朝,千載世家。這些世家子,視家重於國,向來如此,殿下倒也不必太過訝異,只是我沒想到,河朔一代私下勾結突厥的世家竟這般多,幾乎佔了近半數。當年若非陛下以雷霆手段速平北地,萬一拖地久了,大唐內有蠹蟲,當真是勝負難料。”

李恪嘆了口氣道:“不錯,北伐之戰幸得藥師公掛帥,出奇兵速定北疆,否則有這些販國保家之輩在,那關係大唐國運的一戰,還當真是難言勝負。”

王玄策看着李恪的模樣,問道:“看冊中所載,就連上黨苗氏、平陽敬氏都在其中,殿下手中的冊子可是一把利劍,若是用的好了,可披荊斬棘,若是用的差了,說不得還會傷了自己,不知殿下準備如何處置此事?”

李恪道:“本王請先生來此就是想問問先生的意思,先生以爲該當如何?”

王玄策對李恪笑道:“那要看殿下是想做魏武,還是想做漢武了。”

李恪聽了王玄策的話,想了片刻,問道:“不知魏武和漢武有何不同之處?”

王玄策回道:“殿下若想做魏武,便可將此物銷燬,而後藉故將消息傳將出去,可收買人心,殿下若想做漢武,便需將此物密留不發,擇機而動,或罪殺,或威逼,若是用的恰當,也可成大事。”

李恪想了想,思慮了片刻,回道:“那些世家子,多有重利而輕義之徒,未必會真買本王的賬,曹操之道恐怕未嘗可行。本王是庶子,欲行大事不可遵常理,本王願效劉徹之法,密留不發,以待日後或可致命一擊。”

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章 請辭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章 鞠文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章 收局第十章 校場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
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九章 鹽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五章 定親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六章 質子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七章 考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大雪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章 請辭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八章 鞠文泰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三章 戰恆安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十章 收局第十章 校場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章 拉攏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四章 陰山下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