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

頡利已退,李靖大軍已經殺進,突厥大敗的結局已經不可避免,執失思力靠着的不過是一股氣,但李恪的話卻突破了他心裡最後一道防線,一瞬間他彷彿失去了提刀的力氣。

“哐啷!”

一聲脆響,執失思力執刀的手一鬆,佩刀落在了地上。

執失思力佩刀落地,李恪的安全沒了顧慮,唐軍將士當即一擁而上,將執失思力和他麾下的突厥軍繳械拿下。

至於阿史那雲,李恪則擋住了上前的唐軍,不准他們觸碰。

“此乃雲殿下,對本王多有照應,你們不得無禮。”李恪擔心阿史那雲在唐軍手中吃了虧,對唐軍令道。

原本準備上前擒拿的唐軍士卒悻悻地點了點頭,應諾退下了。

“恭喜你,你自由了。”阿史那雲看着李恪,看着他身後立着的唐軍,神色複雜地對李恪道。

李恪的臉上不見絲毫的喜色,他面對着阿史那雲,心裡反倒有些低沉,面對她,李恪沒有半點勝利者該有的樣子。

沒有沾沾自喜,沒有神采飛揚,更沒有耀武揚威,現在他想做的只是安撫住阿史那雲的心。

“你也是自由之身,有我在唐軍不會限制你的自由,你隨時可以走。”李恪從未將阿史那雲當做俘虜,自然也不會限制她的自由,而且阿史那雲只是一個對大唐沒有半分威脅的少女,這個主,李恪還是做的了的。

“多謝。”阿史那雲聽了李恪的話,輕聲道。

唐軍北伐,突厥上下損傷慘重,阿史那雲對征服者姿態的唐軍自然沒有什麼好印象,但對於李恪她卻生不出半點厭惡,甚至連責怪都沒有。

唐軍北上本就不是李恪能夠左右的,而且李恪自己本身也是受兩國戰端所累,被囚於突厥數年。

“今日唐軍大勝,父汗已經拋棄他的子民離去,你們打算如何處置突厥的俘虜和百姓?”阿史那雲對李恪問道。

突厥不同於大唐,突厥男子上馬爲軍,下馬爲民,軍與民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的區別,頡利將牙帳立於鐵山,隨之而來的不只五萬大軍,還有近十萬的突厥百姓。

這一戰,頡利僅率領他的附離親衛逃離,剩下的百姓都成了唐軍的俘虜,他們的命運也就都捏在了唐軍的手中。

李恪只是皇子,並非三軍主帥,按理說如何處置十餘萬突厥俘虜不是李恪所能決定的。

但李恪卻清楚李世民的野心,李世民要征服的絕不只是一個突厥而已,突厥只不過是一個開始。

李世民愛惜羽毛,要做千古一帝,要立天朝之威,所以絕不會縱容唐軍士卒殺俘,因爲李世民要的不是一個荒無人煙的草原,廣袤草場之上是要有人替他牧馬放羊的。

李恪道:“我雖非三軍主帥,但我的話終究還是有人聽的,我可以保證,只要突厥百姓不生亂子,唐軍絕不會擅殺百姓。”

“多謝。”阿史那雲再次對李恪謝道。

李恪雖是親王,但卻不掌兵權,李恪能把話說到這個份上已是仁至義盡,阿史那雲也不會不知好歹。

李恪看着阿史那雲臉上疲憊的神色,對阿史那雲道:“阿雲,時間已經不早了,你先回帳歇息,今夜不會太安穩,你便不要隨意走動了。”

李恪說完,安排了一隊唐軍士卒護送着阿史那雲回去歇息了。

鐵山一戰,突厥可汗頡利僅率萬餘人馬撤走,其餘部衆盡數被李靖大軍擒獲,成了唐軍的俘虜,而這一戰除了主帥李靖,頭功自然就是率軍直搗黃龍的蘇定方。

終於,鐵山一戰,原本籍籍無名的蘇定方大放光彩,邁出了他名震天下的第一步。

“門下幸不辱命,特向殿下交令!”阿史那雲走後,蘇定方從懷中掏出了當初李恪曾經交給他的信,送到了李恪的面前。

蘇定方在李恪面前不以臣自稱,而是用“門下”二字,自然就是以李恪家臣自居。

李恪看着身前的蘇定方,心中猛然一陣激盪。

爲質三載有餘,他終成自由之身,他終於能回長安,能回家了!

“哈哈,定方快快請起!”李恪擡手,扶起了身前的蘇定方,朗聲笑道。

霍去病爲大漢初戰,以八百騎饒襲敵後,殺敵萬餘,而如今蘇定方以三百精騎突襲鐵山,其功不亞先人。

有了李恪的舉薦,再加上北伐之功,蘇定方此次封賞必不會輕了。

李恪這邊剛剛脫險,於此同時,李靖已經率大軍穩住了整個鐵山大營。

“幸得殿下無恙,否則李靖幾成我大唐罪人矣。”

大局初定,李靖便往拜見李恪,當李靖看到李恪安然無恙的時候,也是長長地舒了口氣。

李恪見李靖上前,笑道:“藥師公北伐,大敗突厥,勒石北地,爲我大唐拓土數千裡,一身功績堪爲天下之冠,李恪在此先爲藥師公賀。”

頡利北逃,突厥損失慘重,李靖一戰而定突厥,其功績百年以來從未有之,縱比之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霍、竇二人也毫不遜色,這一戰之後李靖註定留名青史,功蓋千古了。

李靖道:“若無殿下在突厥四載爲質之功,豈有今日之北伐,殿下當前臣不敢居功。”

四年前,若非李恪爲質北上,恐怕彼時的關中已是一片廢墟,又何來十萬關中子弟北上,一雪前恥的今日?

大唐能有今日之勝,李恪倒也居功不小。

李恪與李靖二人正說着話,談着鐵山之戰的戰果,過了片刻,有一唐軍士卒走了過來。

“啓稟殿下、大帥,方纔前往追擊的前軍回報,僞王楊政道已被生擒。”唐軍士卒上前道。

“好!”聽聞楊政道被生擒,李靖興奮地撫掌道。

李靖北伐,李世民在臨行前早有交代,此次他最爲要緊之事無非有三:一爲迎回質子,二爲擒拿頡利,三便是要奪回這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干係重大,李靖原本還擔心楊政道逃脫,傳國玉璽再難尋得,如今得知楊振帶被擒獲,李靖豈能不喜,

傳國玉璽一直在楊政道的手中,如今楊政道成擒,傳國玉璽也不遠了。

李靖對李恪道:“殿下若還不累,便請隨臣一同前往,如何?”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李恪當即應道。

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章 石室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
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圈套第六章 石室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章 回京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十四章 恩蔭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十四章 恩蔭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