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盛會

貞觀十四年,正月十五,春宴。

長安城,太極宮北,玄武門外,李世民詔朝中大員與各國來使在於大宴,此地熙熙攘攘地聚集三五百人,再加上來回忙碌的宮中侍婢,玄武門下聚了千餘人之多。

各國來使有的是各國、各族的朝中使臣,有的是乾脆就是國中君王親自前來朝賀了,這些人穿着顏色。款養各異的衣着,叫人目不暇接,望之眼花繚亂,非盛世王朝不可有。

今日大宴的主角自然就是唐皇李世民,而其次的便是在大唐北境各國、各族中同樣聲明威赫的太子李恪了。

衆人來地早,李世民還未至,太子李恪和太子妃武媚娘就坐在自己的席位上,不時地便有各國使節前來拜見。

薛延陀、東西突厥、回紇、契丹...凡事大唐北境的各族,站得出檯面的,想在漠北立足的,都到李恪面前繞了個圈,見個禮,免得李恪見怪。

來跟李恪前拜見的使臣雖多,但李恪的注意力卻並不在他們的身上,不過應付了事罷了,李恪的眼睛時不時地還是瞟向了下面吐蕃使節祿東讚的方向。

武媚娘挨着李恪最近,觀察也細緻,她看着李恪時不時地看向祿東贊,小聲地對李恪問道:“太子可是在看吐蕃祿東贊?”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

武媚娘玩笑道:“太子拉攏祿東贊不成,難不成還着了魔了?”

李恪搖了搖頭道:“祿東贊是吐蕃人,對松贊干布忠心耿耿,本宮本也沒想着能將他納入門下。只是他近來實在是安分地厲害,本宮多少覺得有些怪異。”

各國使節中,吐蕃祿東贊是李恪重點盯着的,李恪曾命禮部侍郎長孫衝遣人在鴻臚寺每日盯着祿東讚的行蹤,一有異常即刻來報,但這些天來祿東贊卻老實地很,他甚至很少出門拜訪大唐官員,每日常去的除了東市、西市這樣熱鬧的地方,其他的便多是在鴻臚寺待着。

祿東贊能成大事,便不會是輕言放棄的性子,李世民雖然當面婉言回絕了祿東讚的和親之請,但依祿東讚的性子不該就此作罷纔是,實在是叫李恪頗爲費解。

武媚娘問道:“和親之事不成,吐蕃娶不成了咱們大唐公主,這是好事,太子爲何還對吐蕃如此上心?”

李恪道:“若是媚娘覺着吐蕃的興盛與否,與我大唐是否和親直接相關的話那便想錯了。”

武媚娘又問道:“三郎這是何意?”

李恪鄭重地回道:“十年前,吐蕃王室突遭變故,前贊普遇刺,松贊干布十三歲登基爲王,短短十載內再興吐蕃,一統高原,他靠的可不盡是別國的恩澤。吐蕃靠的既是獨居高原的地勢,更是英主臨國,賢臣應命,我大唐如果與他和親,不過錦上添花,多給他十載時間全定高原而已。”

對於松贊干布和吐蕃,李恪從始至終都不敢有半分輕視,甚至在李恪的眼中,吐蕃對於大唐的威脅更在當年頡利執掌的突厥之下。

若論兵力,自然是昔年的突厥遠勝吐蕃,但頡利狂妄自大,而松贊干布謙遜恭謹;突厥由盛而衰,人心渙散,而吐蕃由衰而盛,上下一心,更爲難得的是吐蕃獨據地利,想要滅之殊爲不易。

武媚娘看着李恪一臉鄭重的模樣,竟一下子“噗嗤”笑了出來。

李恪見狀,不解地問道:“本宮同你說的可都是正事,媚娘在笑些什麼?”

武媚娘對李恪問道:“太子口口聲聲都說松贊干布年少英才,可天下年少而有才略者可有能出太子左右的?在媚娘看來縱然松贊干布再了得,不過一地之雄,又如何比肩太子。”

李恪把松贊干布視作心腹大患,說得松贊干布如高原英主一般,但在武媚孃的眼中,松贊干布所爲不過順應大勢而已,加之松贊干布自己頗有才略和諸臣輔弼,便有了今日的局面。但武媚娘覺得李恪卻不同,李恪以庶子立嫡,翻朝中大勢,可謂逆勢而爲,才更是難得。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在與旁人的相較之中,這天下還有什麼比自己的愛妻對自己的認可來的要更爲重要和欣慰的。

李恪握着武媚孃的手掌,用只有他們兩才能聽到的聲音柔聲道:“媚娘說的是,我大唐天朝,區區吐蕃何足爲患,十五載之內,本宮便當爲大唐,爲璄兒的未來,掃去這個西南大患。”

李恪爲太子,將來李世民的皇位自然是要傳於他的,而李璄又是李恪的嫡長子,將來若是李恪繼位,李璄便是順理成章的太子,李恪說爲李璄掃去吐蕃這個西南大患,自然也說得通。

就在李恪和武媚娘正說着話的時候,李世民終於也到了,但今日李世民的到場卻在滿朝文武中掀起了一陣不小的轟動,因爲這一次李世民並非一人到此,在李世民的身邊,與他同行的還有一人,此人正是李恪生母,貴妃楊氏。

自打長孫皇后過世後,大唐後位空懸已有三載,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青梅竹馬,對於長孫皇后有着獨特的情感,旁人絕難代之,所以也一直沒有另立新後。

但國中無後,終究是有些不妥,朝中也有臣子向李世民提及此事,舉議另立皇后,以安後宮,以安天下。

後宮妃嬪,除皇后外以四妃爲首,貴妃楊氏、淑妃韋氏、賢妃燕氏、還有德妃陰氏,而四妃之中又以貴妃爲首。

若是另立皇后,李恪生母貴妃楊氏自然就是當之無愧的皇后人選,一來楊氏本就是位僅此於皇后的貴妃,一直都幫着長孫皇后協理後宮,而且在長孫皇后仙逝之後也都是楊氏在打理後宮;二來楊氏長子李恪乃當朝太子,立楊妃爲後名正言順,絕無半分不妥。

只是朝中雖一直有人向李世民提及此事,但李世民卻不曾迴應另立皇后之事,也叫旁人猜不出他的心思,只是今日當着天下邦國的面,如此正式的場合卻又和楊氏一同出席,又不知是爲何故了。

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自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九章 拒親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
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章 夜襲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十三章 召見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十章 墜馬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三章 自請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章 拉攏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九章 拒親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章 相爭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