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

李恪跟隨李世民之後進了東宮,往李承乾養病的光天殿而去,李恪看着他離光天殿已經越來越近,心中不自覺地有些着急了。

光天殿就在眼前,若是李承乾已經造反,那光天殿中必是已經埋伏了大量的人手準備伏殺他們,只要進了光天殿,便是進了龍潭虎穴。

李恪心中清楚,以他的猜測,今日李承乾大半是要藉着這個機會逼宮造反的,但李恪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故而李恪也不能直接當着李世民的面指出此事。

更何況,李恪若當真如他在李世民面前表現出的那般友愛兄長的話,也不該懷疑李承乾,更不該知道李承乾會在今**宮,他若在這個時候開口警示李世民,那不是把自己給賣了嗎?

既不能直白地告訴李世民,又要阻止李世民進光天殿,那邊只能想着法子叫李世民自己發現異常了,李恪觀望了片刻,終於也想到了法子。

今日東宮的氛圍格外的怪異,宮中的護衛顯地比以往要少上許多,三三兩兩地分佈,稀稀拉拉地站着,與以往大不相同。

這樣的緣故李世民不知,但李恪卻很清楚,東宮衛率,其中不乏功臣子弟,這些人雖然紈絝,但享受這大唐給的榮華富貴,對李世民還是忠心耿耿的,絕不會爲了李承乾而叛逆。 шшш✿ тt kán✿ ¢ ○

東宮衛率,李承乾是絕不敢用的,他能用的只有自己和侯君集的心腹,人數自然也就很有限了,除去伏殺的人手,必定不會有更多的人空出來裝作東宮衛率在宮中值守。

當初玄武門之事後,李世民登基前,李世民也是做了幾個月的太子的,李世民自東宮崇教門進了前宮,而後過麗正殿到了光天殿外,看着越發稀少的護衛,李世民慢慢地也覺出了有些反常。

就算李承乾太子將廢,宮中上下人手懈怠,可他皇帝臨府,宮中上下也該是這般模樣嗎?

李恪也看出了李世民的疑惑,當先開口,不悅的對身邊的趙節問道:“怎麼,太子皇兄近來犯了些過錯,被父皇責罰,就連你們這些東宮衛率都開始怠慢兄長了嗎?”

李恪自然不能直接指出他們欲要謀反的事實,這樣必會暴露自己的目的,李恪只能從側面敲擊,逼地他們自己露出馬腳。李恪開口,並未直接將矛頭指向李承乾,而是喝問東宮衛率,大有爲兄長打抱不平的意思。

侯君集和李承乾謀事還算縝密,東宮裡這般大的異常,李世民不發現是不可能的,趙節依照此前便預備好的答案回道:“太子近來心情沉鬱,見不得人多,故而將東宮衛率都調去了崇文殿和崇仁殿,光天殿這一塊留的不多。”

尋常來講,東宮六率的人馬都在太子麾下,李承乾要調動他們並無不妥,但就在當年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爲了吸取教訓,避免日後再發生這等事情,特下了令,日後凡東宮衛率調動,必得上報省臺和北衙。

所爲省臺,便是三省宰相,上報省臺自然是爲了讓名義上節制南衙禁軍的宰相知曉,至於北衙便是以玄武門爲核心,駐防於宮北的內宮禁軍,這些禁軍的最高將官便是左監門衛大將軍張世貴,按理說東宮內人馬調動是要知會張世貴的,可張世貴卻明明沒有收到任何的消息。

私自調動東宮人馬布置,卻不知會北衙,這可是犯了大忌的,張世貴本當問罪,但太子眼下病危,張世貴又不便在此時發難。

張世貴眉頭微皺,一邊往光天殿的方向繼續走着,一邊身爲李世民禁軍統領多年的警覺又讓他心裡又覺着有些不安,東宮出現這種情況,哪怕太子病危,他照理也是要覈實的。

就在快要走進光天殿殿門,只剩三十餘步的時候,張世貴突然停下了腳步,拉過身邊一個東宮衛率,問道:“你是左內率府,還是右內率府的人?”

這個身着東宮衛率衣着的士卒顯然是沒有料到張世貴會突然這麼問,本能地操着一口自己的家鄉話脫口而出道:“回大將軍的話,小卒是左衛率的人。”

這東宮衛率之言一出,張世貴的臉色頓時就變了,因爲這衛率說的不是關隴話,而是一口地道的河北方言。

東宮衛率人手擇選是有自己的標準的,除了身材高大,身手過硬之外,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必須得是關中人,但這個衛率方纔說的分明就是河北話,沒有半點關中的味道。

這衛率自然不會說關中話,因爲他們都是侯君集的私兵,當年跟隨侯君集自上谷起家,征戰多年的私衛,地地道道的河北人,怎會說關中話。

張世貴當即對李世民道:“陛下止步,東宮有詐。”

張世貴還算警覺,他的話一出口,李恪頓時鬆了口氣,而李世民卻猛地一驚。

李世民忙問道:“武安(張世貴表字)這是何意?”

張世貴抽出腰間的佩刀,架在方纔答話的士卒的脖子上,對李世民回道:“他說的不是關中話,他不是真的左衛率。”

李世民行伍出身,長安的禁軍大多都是他當年的舊部,軍中的規矩他比誰都懂,張世貴之言一出,李世民頓時便明白了張世貴的意思。

看着張世貴的刀架在了衛率的脖頸之上,李世民喝問道:“你是何人,何故在此,太子又何在?”

哪怕是看着東宮衛率被人所調換,李世民第一時間仍舊對太子抱有幻想,沒有懷疑到李承乾的身上,而是以爲是誰脅迫了太子,如此爲之。

這士卒跟隨侯君集多年,亦是侯君集豢養的死士,也是個硬骨頭,當着李世民的面,竟還是隻言不發,彷彿聽不得李世民的話一般。

一旁的李恪見狀,對李世民道:“父皇,聽此人的話是河北口音,我大唐諸將,有這個本事,又是河北人的還能有誰。”

大唐立國不過十餘載,雖說武將如雲,但大多出自山東和關隴,其次河東和中原,河北籍的高階武將並不多,能這等本事調動私軍的更不多,滿打滿算只有侯君集和張公瑾兩人而已,而張公瑾在李恪麾下,現在北地,他若是回京李恪不可能沒有消息,那結果就顯而易見了。

果然,李恪話音剛落,侯君集便帶着人自光天殿中涌了出來,前後三百餘人之多,堵在李世民的身前。

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
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三章 結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三十七章 牙行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七章 急招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六章 拜府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四十一章 收徒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七章 反常第二十章 馬周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章 分封第八章 演練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