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

東宮,崇仁殿偏殿,一衆朝中重臣正在殿外等候。

吏部尚書長孫無忌、中書令房玄齡、兵部尚書杜如晦、侍中高士廉、刑部尚書李靖等一衆李世民心腹臣子俱在此處。

“蕭相昨日被陛下嚴斥出朝,此番未曾傳召倒也罷了,怎的封相亦不在此?”長孫無忌站在殿外,看着此處等候的羣臣,並未發現封德彝的身影,於是對傳召衆人入宮的弘文館大學士褚亮問道。

蕭瑀和封德彝分別官拜尚書左右僕射,乃百官之首,是爲宰相,朝議之中左右僕射均不在的情況着實罕見地很。

褚亮回道:“封相年邁體弱,身子一向不佳,方纔下官前往傳旨時恰逢封相抱恙,向陛下告了假,怕是現在還在塌上躺着呢。”

封德彝昨日身子骨還好得很,今日怎的就突然差了?雖說這病來如山倒,可這封德彝病的也太巧了些吧。

長孫無忌聽了褚亮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一絲會意的笑容。

突厥可汗頡利與李世民約定的合盟之期便在明日午時,可如今李世民仍未有應允遣質子的意思,今日奏對自然也避不開這個話題。

長孫無忌道:“封相倒是病了個好時候,這一病什麼都躲開了。”

封德彝行事謹慎,善揣摩上意,他的作風滿朝皆知。他作爲宰相,今日李世民必要向他問策,他若是上奏請遣質子,必然會惱了李世民,封德彝自然也就借病刻意避開了。

褚亮對長孫無忌道:“封德彝謹小慎微倒也並非壞事,今日蕭、封二相俱不在此,朝中文武便以長孫大人爲尊,長孫大人正可藉此永絕後患。”

褚亮的話入耳,長孫無忌的眼中閃過一絲精光,顯然,褚亮之言正中他的下懷。

“希明指的是蜀王?”長孫無忌壓低了聲音道。

褚亮道:“無論蜀王所圖爲何,此次爲質,若遣蜀王,豈不正免了長孫大人的心腹之患嗎?”

古來爲質者,短則十數年,長則永留敵國,直至命喪。更何況突厥苦寒,突厥人不識禮數,飲食風俗更不比大唐,以李恪的年紀,要想保全歸來確非易事。

長孫無忌看着褚亮,問道:“如此說來希明已有腹稿?”

褚亮回道:“若是陛下應允遣質,質子人選便非蜀王不可。”

“何以見得?”長孫無忌問道。

褚亮看了看四周,見身後並無旁人,於是回道:“太子乃儲君,儲貳之重,國之根本,自然動不得,而自五皇子燕王佑以下,盡皆年幼,若是北去恐難成活,能爲質者無非便是蜀王恪和越王泰,然越王乃嫡子,深得陛下喜愛,無論是陛下還是長孫皇后都不會應允越王北上,故而爲質者只能是蜀王。”

褚亮一邊說着,長孫無忌一邊點了點頭。

褚亮之言確有道理,除去李恪和李泰,其他的皇子盡皆年幼,不能爲質。而李泰又爲嫡子,深得李世民寵愛,再加上他自幼肥胖,不宜遠行,爲質最合適的人選自然就是李恪了。

長孫無忌看了褚亮一眼,淡淡問道:“算到如今,希明之子已在弘文館待了有些年了吧。”

長孫無忌之言一出,心思通透的褚亮立刻明白了長孫無忌的意思。

長孫無忌貴爲吏部尚書,又爲當朝國舅,與李世民私交甚篤,有些話,他自然是不便也不願說出口,只能由旁人代勞,而褚亮便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褚亮入仕數十年,侍陳、隋、薛、唐四朝七帝而不倒,自有其獨到之處,豈會聽不出長孫無忌言下之意。

褚亮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回道:“到武德九年末,小兒遂良在弘文館便滿四年了。”

長孫無忌點了點頭道:“令郎才品俱佳,若是光在弘文館蹉跎確實是可惜了,待年末百官大選之時,令郎便去門下省任起居郎吧。”

門下省乃三省之一,侍從皇帝左右、贊導衆事、顧問應對,起居郎雖只從六品,但掌記錄皇帝言行,修起居注,是爲天子近臣。褚遂良若是能以起居郎入仕,自然是個再好不過的起點。

長孫無忌乃吏部尚書,號大冢宰,手握百官銓敘之權,他既開了口,再加上褚亮的身份,褚遂良的起居郎自然是十拿九穩了。

褚亮謝道:“下官代犬子謝長孫大人提攜之恩。”

------

南衙,秘書省。

岑文本端坐於秘書省內衙,算了算時間,心中隱隱有些不安。

時辰已過未時,李恪竟還未至秘書省,莫不是路上出了什麼岔子?

因此自打李恪拜師以來,每日必在未時前至秘書省求教,風雨無阻,今日已經這般遲了,岑文本有些坐不住了。岑文本與鄰座的同僚顧胤交代了一聲,便準備出門着人前往問詢。

可就在岑文本剛剛起身的時候,門外走進了一個身着青色宮衣的女婢,岑文本識得此人,她正是日常隨侍在李恪身旁的宮女丹兒。

丹兒一向跟隨李恪身邊,寸步不離,今日丹兒出現在此,說明李恪也曾到此,只是已經離去了,岑文本的心提了起來。

“婢子丹兒拜見岑大人。”丹兒走到岑文本的身前,屈膝拜道。

如今長安城正事風聲鶴唳之時,岑文本心中擔憂李恪安危,他也無心那些禮數,忙問道:可是殿下命你前來?”

丹兒回道:“正是殿下命婢子來此。”

“現在已經過了時辰,殿下現在何處?可還安好?”岑文本問道。

丹兒回道:“請岑大人放心,殿下一切安好,只是殿下有言要往宮中求見陛下,故而未能來此,命婢子與大人告知一聲。”

李恪此時去拜見皇帝?

岑文本聽了丹兒的話,心中忽然想到了一種可能,心裡猛地“咯噔”一下。

“殿下此去爲何?”岑文本不安地問道。

丹兒不知李恪的用意,也不明白岑文本爲何會如此緊張,否則她也不會在此處,而是直接稟告楊妃去了。

丹兒只是如實地回道:“殿下倒未講明何事,只是在順義門待了片刻,說是身爲大唐皇子,要去做皇子當做之事。”

皇子當做之事!

在這個關頭,頡利索皇子爲質,李恪口中的皇子當做之事自然就是爲質了!

這內衙中不止是岑文本一人,其他的秘書省官員也在其中,聽得真真切切。

能在秘書省任職的無一不是飽學之士,如今質子風波傳的沸沸揚揚,他們豈會聽不出李恪的言下之意。

“蜀王殿下,壯哉!”

還未等岑文本說話,岑文本一旁的同僚顧胤已經重重地撫掌嘆道。

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一章 朝覲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山路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
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十七章 安置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章 射花燈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二章 憐惜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一章 朝覲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九章 獻馬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八章 山路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章 自請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