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山路

冬節,每年十一月中,在突厥算是極大的日子。

突厥人信仰長生天,一到了每年冬至,突厥人便會前往金山山腰,殺牛宰羊,備上諸多祭品,拜祀長生天,以求來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

算了算日子,今日確實也是到了突厥的冬節,正是突厥人祭拜長生天的日子,阿史那雲的話倒也不是胡言。

李恪聽着阿史那雲的話,首先的反應便是頡利見自己不買義成公主的帳,決定自己親自出馬,撮合李恪和阿史那雲,藉此掌控李恪,以便在將來掌控大唐。

但李恪細細想了想,似乎又有些不妥。

頡利自傲,阿史那雲又是他最爲鍾愛的幼女,視爲突厥明珠,以頡利的性子,要阿史那雲主動向李恪示好的可能性不大。

李恪的心中生出了一絲警惕。

李恪對阿史那雲問道:“冬節是突厥人的大日子,我是唐人,非是突厥人,貿然前去恐怕不妥吧。”

李恪覺出了異常,李恪一向謹慎,自然不欲冒這個險,想要就此推辭。

阿史那雲似乎早知李恪會推辭一般,李恪話音剛落,阿史那雲便從懷中掏出了一塊刻着狼頭紋飾的令牌,對李恪道:“我知道你是大唐皇子,我請不動你,可難道連父汗也請不動你嗎?父汗有命,請你陪同我一同前往金山拜祀,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自打阿史那雲掏出了頡利可汗的令牌後,臉色一下子就變得強硬了起來,不復先前的嬌聲嬌氣了,顯然,阿史那雲本也不願拿出這塊令牌的。

但是,當阿史那雲拿出這塊令牌時,李恪也已經沒有了選擇,他是唐朝質子,雖非突厥子民,但卻在突厥境下。若是李恪敢公然違抗頡利可汗之命,阿史那雲甚至可以下令將他當場格殺,到時受難的可不止他一人,還有他身後近百人的大唐使團。

李恪只得對着阿史那雲手中的令牌拱了拱手道:“既是可汗有命,李恪自當遵從。”

“如此便好。”阿史那雲見李恪屈從,得意一笑,將令牌又收回了自己的身上。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此時已經是十一月的中旬,正值隆冬,突厥的天氣已經嚴寒異常。

李恪穿着厚厚的狐裘,披着大氅,推開帳門出去的一瞬間,冷風刺面,也不禁打了一個寒顫。

李恪的反應叫一旁的阿史那雲看在了眼中,阿史那雲看着李恪的樣子,笑道:“今日雖冷,但還不是我突厥最冷的日子,若是再過些日子,你豈非要冷地不敢出門了。”

阿史那雲小兒心性,總喜歡在各個方面與李恪比較,在其他方面她難勝李恪,但在耐寒這一塊,她卻甚是得意。

李恪自然不會幼稚到去跟阿史那雲爭辯,他看着阿史那雲得意的樣子,又看了看阿史那雲被凍地通紅的小臉頰,也只是淡淡一笑,大有一副你高興便好的意思。

李恪帶着蘇定方,隨着阿史那雲身後走去,不多時便到了金山的山腳,果然,到了山腳下,入眼望去竟是趕着登山的人羣,三五成羣,扛着牛羊肉,往拜祀的山腰上而去。。

阿史那雲指着山腰的方向,對李恪身後的蘇定方道:“前方便是拜祀長生天登山的山口了,父汗有命,只准質子一人登山,旁人不得踏足。”

此處乃是突厥冬節祭祀所在,突厥的聖地,莫說是蘇定方這些唐人了,就算是身份尋常的突厥百姓都不得上前,能有上山拜祀資格的無一不是各部貴族,故而阿史那雲的話也並非杜撰。

可蘇定方護衛李恪,這是李世民交於蘇定方的命令,蘇定方對阿史那雲道:“末將受命於我大唐天子,隨身護衛殿下,不得離開寸步,還望殿下通融。”

蘇定方的本事阿史那雲可是見過的,頡利可汗身旁的一個精銳的附離親衛在他手下尚且過不了一招,如實留着蘇定方在李恪的身旁,她的機會哪還能得逞。

而且阿史那雲本也無心傷了李恪,只是想好生教訓他一番,若是蘇定方隨着李恪一同來了,兩方難免動手,那事情可就鬧大了,這絕非阿史那雲想要看到的。

阿史那雲態度堅決地回絕道:“此處乃是突厥,蘇將軍還請遵守我突厥的規矩。”

阿史那雲的來意李恪固然不知,但既然阿史那雲已經帶着李恪到了這裡,說不定這還真是頡利的意思。

而且祭祀長生天乃是草原之上的大事,各部都甚爲虔誠和看重,若是李恪與蘇定方因爲此時而開罪了草原各部的話,代價實在太大了些。

於是李恪只得對蘇定方道:“所謂入鄉隨俗,這既然是突厥的規矩,那遵守便是,更何況本王此來是受可汗之命,料想安全理當無虞。”

蘇定方盯着李恪看了片刻,似乎掙扎着什麼,接着才鬆了口。

“諾。”李恪既然已經發了話,蘇定方也不便堅持,當即應了下來,留在山下等候。

金山山路雖不算陡峭,但也難行,再加上連日大雪,山道上已經鋪滿了一層厚厚的雪衣,只能騎着馬,緩緩前行。

李恪是第一次來此,對山路不熟,只能跟着阿史那雲的後面走,起初倒也還好,前後都可以來往的人流,但走着走着,約莫過了半個時辰的功夫,李恪卻發現人流越發地稀疏,除了他們自己,竟看不到旁人了。

李恪擡起頭,看着前面越發地荒涼的小路和兩側路旁厚厚的積雪,想到阿史那雲恐怕別有心思,心中一下子揪了起來。

“前往山腰拜祀,不是該走大路嗎?爲何此處人跡少至,前後見不得行人?”李恪謹慎地問道。

阿史那雲見李恪看出了端倪,於是對李恪道:“你放心,這裡是通往山腰的小路,比大路近上許多,只是極少人知而已,你跟着我走,不會錯的。”

李恪看着阿史那雲的反應,心中越發地擔心,看了看四周,對阿史那雲道:“雲殿下莫要誑我了,方纔我在山下觀望,祭祀的廟宇在山腰東側,而我們卻一直在往山腰西側走,哪有如此南轅北轍的近路?”

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章 婚成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章 考較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章 奏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四章 拉攏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七章 餞別
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七十章 雍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八章 婚成第十三章 南下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七章 考較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十章 破陣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七章 考較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章 奏對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章 敲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六章 岑長倩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章 爭執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十八章 山路第十四章 拉攏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章 取義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五章 汗庭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六十七章 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