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江上

二月,午後,揚子江上。

時值仲春,午後的江面沒有了早春時節的清冷,融融的陽光灑在江面之上,映出粼粼波光,雖耀地人眼睛有些發花,但也多了幾分暖意。

陽光之下,李恪負手立於船頭,看着寬闊的江面,揚子江對岸連綿的山丘,這兩日來因軍械丟失一事而壓抑許久的心情倒也得到了幾分寬釋。

“斷橋野渡也危磯,景悽悽,沙平岸曲人稀,霜凜也風悲。去步遲遲,冒天威,保安社稷謹無虞,空此也傾葵。求全致毀也悞君君兮兮,可恨譎詐張儀...”

李恪正立於船頭信目遠眺,突然,耳邊傳來了一陣悠揚的琴音,琴音悠遠綿長,與江面上的柔人的暖風相合於一處,蕩進李恪的耳中,頓覺心曠神怡。

李恪順着琴音來的方向望去,果然,就在江面上的不遠處,一隻小舟正緩緩行來。這隻小舟不大,統共不過一男一女兩人,但因離得還遠,面容看的也不甚真切。

“殿下要見的故人竟是仙娘?”王玄策正陪侍在李恪身後,看着遠處的那隻小舟,對李恪問道。

李恪笑問道:“先生也聽出來了。”

王玄策輕笑了一聲,回道:“這支‘屈原問渡’其聲幽傷,卻又不失長志,正得曲中真味,這偌大的東南,能將此曲奏到如此境地的恐怕也只此一人了吧。”

小舟雖遠,看不真切,但王玄策的耳朵卻最靈,故而只一聽,便猜了出來。

李恪道:“先生所言極是,仙娘年不過雙十,但一身操琴之道確爲當時少有,縱是放在京中,也是翹楚。只是可惜了,卿本佳人,奈何爲賊。”

王玄策看着李恪似有幾分惋惜的模樣,笑着問道:“聽殿下的意思,莫不是與佳人另敘前緣來了?”

李恪回頭看了這王玄策,反問道:“先生以爲呢?”

王玄策方纔所言,不過玩笑罷了,王玄策知道李恪爲人,蕭月仙色藝雙絕,李恪雖與蕭月仙有過露水之緣,但也絕不會因爲而失了分寸,他今日專程來見蕭月仙,自然不會是感情用事。

王玄策道:“殿下可是爲了那批軍械?”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一來文清兒嘴巴太緊,太過謹慎,恐難問出什麼東西來,二來文清兒不比蕭月仙,她只是蕭月仙身邊之人,所知之事當也不多,還不如問蕭月仙來的直接。”

王玄策提醒道:“殿下想必是想用文清兒的性命來同蕭月仙做這個買賣了,可他們畢竟都是名列刑部的亂賊,殿下這麼做會不會有些不妥。”

自打去歲李恪被擄,左遊仙一衆便都已名列刑部緝捕名錄,李恪如今拿了他們,卻不上交刑部,而是私下同逆賊蕭月仙交易,確與理不和,若是傳了出去,也是話柄。

李恪道:“不管是文清兒還是左遊仙,他們雖與本王爲敵,有些仇怨,但在本王眼中,他們不過都是些無礙大局的棋子罷了,只要能助本王成事,刑部那邊不必理睬,要應付他們本王有的是法子。”

“諾。”王玄策聞言,應了一聲。

其實李恪的回答也是王玄策一早便猜到的,李恪做事向來不依規矩,不擇手段,一個文清兒,是生是死根本無礙李恪的大局,若是用她能換來更多的利益,李恪又何樂而不爲呢?

片刻之後,待蕭月仙所乘的那隻小舟漸近,蕭月仙的身影在李恪的眼中也慢慢清晰了起來。

蕭月仙一身純白勝雪的長裙端坐於船頭,外罩輕衣,不着片妝,頭上未佩金玉,只是簡單地挽了一隻用素紗編成的白花,眉間帶着幾許哀色,手按長琴,尤自輕拂。

李恪看着蕭月仙的模樣,心中也明白,蕭月仙視左遊仙爲師,蕭月仙這幅模樣便是爲左遊仙戴孝了。

正所謂要想俏,一身孝,蕭月仙的這幅模樣俏楚憐人,就是李恪見了,心中也不免多了幾分憐惜。

“妾仙兒拜見殿下,見過先生。”蕭月仙的小舟靠在了李恪的船邊,蕭月仙起身對李恪拜道。

李恪擡了擡手,對蕭月仙道:“仙娘來了,船上坐吧。”

“謝殿下。”蕭月仙踱步跨過舟頭,緩緩地登上了李恪的船。

蕭月仙起身上船時,恰逢水面之上江風驟起,江風拂過水麪,帶起的不止是陣陣漣漪,還有蕭月仙的衣衫和青絲。蕭月仙的裙衫迎風飄動,青絲慢搖,一瞬間竟仿若仙子凌塵,翩然而至。

“坐吧。”李恪的船雖不大,但船艙也還算寬敞,李恪進了船艙坐下,指着桌案對面的位置對蕭月仙道。

“諾。”蕭月仙應了一聲,在李恪的對面緩緩坐下。

蕭月仙落座後,也不等李恪開口,竟如往日在臨江宮中侍候李恪時那般,自己緩緩提起桌案上的茶壺,在李恪手邊的茶碗中倒了杯茶,推到了李恪的身前。

“仙兒貿然求見殿下,還望殿下勿怪纔是。”蕭月仙將茶碗推到李恪的身前,對李恪輕聲道。

李恪看着眼前楚楚可憐的蕭月仙,接過茶碗,回道:“無妨,本王在宮中左右無事,出來散散心也非不可。”

蕭月仙道:“殿下未怪便好,”

李恪道:“當初本王被擄雖是因你而起,但在洪湖之上,你也曾放本王一馬,憑着這個情分,你要見本王一面還是可以的,何怪之有。”

李恪之言聽着也還算是客氣,多少顧念了些往日情分,但李恪的話中暗示的也很清楚,當初蕭月仙雖也算是救了李恪的性命,但此事本就是因她而起,這個情分要李恪見她一面自然可以,但是再要另替條件,便不必想了。

李恪言下之意蕭月仙自然清楚,但自打左遊仙死後,自幼與他一同長大的清兒便已成了她唯一稱得上親人的人,今日清兒她必須要救,哪怕是李恪不開情面,她也需另想法子。

蕭月仙先是道:“既得殿下大度,仙兒便就開門見山了。仙兒今日求見殿下乃是有一事相詢,不知殿下可否相告。”

“何事?”李恪自然知道蕭月仙所言何事,但還是問道。

蕭月仙問道:“小婢清兒無狀,進入早時曾往宮中拜見殿下,不知殿下可曾見到?”

李恪聞言,轉過身前,故作不知地對王玄策問道:“可有此事?”

王玄策見狀,也思慮了片刻,而後纔回道:“今日早後宮中衛率在外院擒拿了數名歹人,意欲行刺殿下,不知是否便是文清兒。”

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章 考較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一章 接風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
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十一章 擇師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一章 定帥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四章 陰山下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七章 考較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章 騙鉞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三章 歸寧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一章 接風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十九章 醉客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三章 拜師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