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

李世民所賜李恪的節鉞被李恪安置在書房之中,而李恪的書房便在內殿,緊鄰着李恪的臥房,來往巡視的王府衛率片刻不斷,正是整個臨江宮,乃至揚州城防備最爲森嚴的地方。李恪將節鉞置於此處,蕭月仙想取,無異於天方夜譚。

而且此時李恪尚在宮中,縱是蕭月仙有通天本事,偷來了節鉞,帶出了臨江宮,可若是李恪得知節鉞失竊,只需昭告淮南,只是一句話的功夫,蕭月仙偷來的節鉞便失去的效力。

節鉞之所以爲節鉞,可代天巡狩,權傾一方,不是因爲節鉞本身,而是因爲它能夠代表着皇帝,代表着朝廷,而節鉞若要起到這般效力,除了節鉞外,同樣離不開持節之人。

可以說,這道節鉞在李恪的手中,他便是真正的東南王,掌地方兵馬調動,握生殺大權,可這節鉞若是在旁人的手中,便與廢銅爛鐵無異,只會平白惹來殺身之禍。

所以蕭月仙要借用節鉞成事,便務必要讓李恪與節鉞同時消失,而後她以李恪心腹之名,受李恪所託,持節鉞代行其職方可。

若是李恪身在臨江宮宮中,要得節鉞,要使李恪平白消失,自是絕無半分可能,所以蕭月仙唯一的機會便是李恪持節前往楚州都督水政之時,唯有此時李恪身邊的防衛纔會稍有鬆懈,找到良機,故而蕭月仙也想方設法着要隨李恪一同前往。

次日早後,大雨雖然稍歇,但屋外仍舊天色昏暗,沒有半分放晴的意思。

李恪看着屋外的天色,想來今日一場大雨必是避不掉的,可水情緊急,李恪也顧不得這些,趁着時間還早,便命人整備上路了。

果然,正如李恪原本所擔心的那般,李恪一路北行不過兩個時辰,還未全然出了揚州境,突然“轟隆”一聲雷響,原本就有些昏暗的天色一下子烏雲蓋頂,變作漆黑一片。

原本本該臨近正午的時候,此時除了天際邊的一縷亮光,頭頂竟已變得宛如將要入夜了一般。

“呼!”

片刻之後,又隨着猛地一陣大風颳過,大風夾雜着熱氣,刺痛了李恪的臉,也帶動了頭頂之上烏雲翻滾,顯然,一場大雨將至。

“殿下,馬上又要下雨了,看這勢頭怕是還不小,快些進馬車來避避吧。”蕭月仙坐在馬車之中,看着馬車外的漫天烏雲,對李恪道。

李恪聞言,搖了搖頭道:“不必了。”

蕭月仙不解地問道:“大雨將至,難道殿下要站在野外淋雨嗎?”

李恪道:“不錯,本王麾下的將士都在雨中,本王身爲主帥豈能獨自迴避。”

蕭月仙看着李恪一臉正色的模樣,微微一愣,她沒想到李恪不願避雨竟是這個原因。

蕭月仙乃樑帝蕭銑之女,少時她待在江陵皇宮中,也見慣了兄長姊妹驕橫霸道,也聽多了這些所謂的高低貴賤之言,只當李恪亦是皇室子弟,自然也是如此。

故而聞得李恪之言,覺得訝異。

蕭月仙對李恪道:“殿下乃天潢貴胄,金枝玉葉,豈是匹夫可比,殿下又何必太過自苛呢?”

在她看來李恪乃堂堂皇子,當朝親王,何等尊貴,豈是外面隨行的那些士卒所能比擬的。

李恪聽了蕭月仙的話,笑着回道:“我大唐軍中無皇子,有的只是袍澤兄弟,又哪來的什麼金枝玉葉之說。正是孫子兵法有云:‘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父皇貴爲九五,統軍尚且如此,況乎本王?”

李恪的話傳入蕭月仙的耳中,蕭月仙的心中猛地一陣震盪。

蕭樑尚在是她雖年幼,但她已然記事,可在她的記憶中,不管是其父蕭銑,還是她的兄長,甚至是蕭樑的許多將軍,尚且做不到與麾下士卒同甘共苦,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樣,與眼前的李恪全然不同。

一瞬間,蕭月仙似乎明白過來了,爲何蕭樑會敗,爲何他父皇麾下的四十萬大軍竟如此不堪一擊。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蕭月仙在腦海中反覆回味着李恪的話,不禁一陣感慨,要與士卒真正做到同甘共苦又豈是容易的。

蕭樑不過是南方小朝廷,尚且如此,更何況如今已坐有天下的李唐。

李唐起自太原,亂世之中,短短數年間能有天下絕非巧合,早在李世民、李恪這些天潢貴胄的身上便已註定了勝局。

“殿下,快接一下蓑衣。”

蕭月仙的心中還在喟嘆,與她同坐在馬車中的丹兒已經自馬車中拿出了一件蓑衣,遞到了李恪的手中。

蕭月仙看着丹兒的神色,顯然對李恪的所爲並不覺得絲毫的訝異,已然習以爲常了。

待蕭月仙再看向李恪披在身上的蓑衣,也與王府衛率身上的也並無不同,都是同樣的樣式。

蕭月仙對丹兒問道:“殿下行事一向如此嗎?”

丹兒對蕭月仙道:“殿下麾下的王府衛率多是當初跟隨殿下北上爲質時的使軍,都是同殿下共經生死的,殿下待他們自然也如手足兄弟。”

蕭月仙聽了丹兒的話,點了點頭,心中卻有了其他的猜測。

李恪少時北上爲質之事蕭月仙自然知曉,而對於李恪的野心蕭月仙也有了猜度。

李恪借覈查軍田拉攏各軍府統軍,是爲結黨營私,而借同袍之名拉攏下屬衛率又爲邀買人心,李恪行事如此,爲的是什麼,蕭月仙豈能看不出。

如此看來,李恪也是野心勃勃之輩,絕非坊間傳聞的那般賢良,若是李恪有朝一日尋得良機,恐怕也與王莽之輩無異。

蕭月仙腦海中想着此事,心裡猛地冒出了一個念頭。

李恪因是李淵之孫,故而蕭月仙一直將他視作仇鳩,可李恪他卻忘了李恪這個人的本身。

李恪若是忠直之人,蕭月仙對他自然敬而遠之,可李恪偏偏是野心之輩,只要有共同的利益,他們倆便未必不能走到一起去。

一瞬間,蕭月仙看着馬車外,滂沱大雨中仍能神色如常的李恪,眼前似乎突然多出了一條路來。

要爲其父蕭銑正名,似乎不止是隻有與李恪爲敵這一條路可走。

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
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七章 持節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六十九章 換質之議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八章 鞠文泰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三十五章 漢王入宮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十八章 請旨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五十章 隨行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四章 陰山下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請辭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