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

李恪亦是消息靈通之輩,當李承乾聽訟三法司的消息出來後不過一炷香的功夫,李恪已經得到了消息。

所謂聽訟,雖不掌實權,卻有監督之責,而太子李承乾監督的不是六部,不是九監,偏偏是李恪剛剛下了帖子的三法司。

不過李世民倒也沒有全然不顧李恪的感受,李世民通過這種方式把道理同李恪講了,但爲了照顧到李恪,依舊下旨賞賜李恪蜀錦千匹,黃金百兩,已表彰李恪護民之功。

李世民的意思已經明顯地不能再明顯了,李恪興許做的不甚妥當,但大唐皇子也不是那些朝臣所能夠隨意指摘的,在他李世民看來,他的孩子做的沒錯,非但沒有錯,而且有功,他還要下旨嘉獎。

三法司的人覺得李恪手伸的太長,頗爲不妥,上書彈劾李恪,那李世民就給他們一個交代。命太子名正言順地聽訴三法司,而李恪則護民有功,理當嘉獎。

天可汗,大唐皇帝,護起犢子來也是霸道非常。

但此處楚王府中的李恪並未因爲李世民的偏袒而有絲毫的慶幸,反倒滿是不安。

李恪很清楚李世民的性子,他自己就是弒兄殺弟而登上皇位,他自然不希望自己的幾個皇子發生同樣的事情,所以他絕不會想要看到李恪對於這個皇位也有野心。

“這一次他們行的是釜底抽薪之計,直接借父皇的手來明示於我,實在是棘手。”李恪坐在楚王府的前廳,看着廳中堆放着的蜀錦,面色頗爲難看。

這些蜀錦,在李恪的眼中哪是什麼皇帝的賞賜,分明就是一種告誡,告誡李恪需恪守本分,不得多有非分之想。

岑文本擡頭看着李恪,對李恪問道:“殿下聰慧,陛下之意想必殿下定然是知道了。”

李恪道:“不錯,父皇雖未責罰於我,但父皇之舉背後的意思已經昭然若揭。”

岑文本問道:“那殿下的意思呢?”

李恪聽着岑文本的話,自然知道岑文本的意思,岑文本這是擔心自己年少,心志不堅,被李世民這麼一道聖旨嚇到,萌生退意。

於是李恪道:“父皇的意思只是父皇現在的意思,父皇年富力強,春秋正盛,將來之事誰能說得準,現在父皇中意的雖是皇兄,但帝位又豈是全憑一時喜好便能定奪的,前路難行,弟子早已做好的披荊斬棘的準備。”

岑文本聽了李恪的話,臉上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朝堂之上,一時勝負又算得了什麼,岑文本擔憂的從來都不是這短暫的高低勝負,否則他也不會拜李恪爲主,他擔心的是李恪的心態,擔心李恪此事過後因李世民的態度受了挫折,失去了以往的銳氣,不過如今看來,李恪壯志依舊,並無絲毫的動搖,倒是他多慮了。

岑文本對李恪道:“依臣看來。此次無論是殿下此次吃了暗虧也好,還是太子聽訟三法司也好,這些都無關緊要,最緊要的是陛下對殿下的態度。”

李恪道:“先生是擔心父皇對我起了防範之心?”

岑文本道:“陛下的皇位本就是自玄武門而來,所以陛下也絕不希望諸位皇子重蹈覆轍,這才甫一登基便立下太子,爲的就是杜絕諸皇子爭位之心,近日之事,殿下之志陛下已有猜測,長遠來看,恐怕於殿下不利啊。”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父皇對我心生顧忌,長此以往,我楚王府上下必將左右掣肘,寸步難行。”

岑文本道:“眼下當務之急便是打消陛下對殿下的顧忌。”

眼下諸皇子年少,如果李恪第一個跳了出來,阻力實在太大,但若是待諸皇子長成,人人野心漸露的時候,那纔是李恪渾水摸魚的機會。

所以李恪絕不希望李世民過早地對他生了防範之心。

李恪問道:“先生可有良策?”

岑文本道:“法子倒是有法子,不過卻要委屈殿下了。”

李恪毫不猶豫道:“只要能打消父皇的顧慮,本王縱受些皮肉之苦也無妨。”

岑文本道:“皮肉之苦倒是不必,不過殿下的清名卻要受累了。”

——————————

長安城,司空長孫府。

時已入夏,氣候炎熱,身在長安城,尋常人都不必多動,只消坐着便是熱地流汗,更何況本就體胖的長孫無忌。

不過此時天氣雖熱,但長孫無忌的心情卻很是舒暢。

“名望殺人,希明這一招比顏相時高明許多,佩服,佩服。”長孫無忌聽着褚亮自宮中帶出來的消息,滿意地撫掌道。

WWW ●тTkan ●¢ 〇

褚亮道:“既是名望,亦是借刀,三法司的刀,倒是比褚某想的還要利索。”

長孫無忌道:“三法司的刀利,陛下的刀更利,此事李恪豎子在府中想必坐立難安了。”

褚亮道:“只可惜陛下對楚王寵愛過甚,陛下對楚王不過警戒,沒有動楚王分毫,未能一舉建功。”

長孫無忌擺了擺手道:“如此足矣,陛下對楚王已心生間隙,時日久了間隙越發地大了,李恪自然就失了聖寵了。皇子失了聖寵,對太子便再無威脅,所以對付李恪,萬不能操之過急。”

褚亮拱手拜道:“司空大人所言極是。”

長孫無忌看着褚亮,突然問道:“令子在起居郎一職上也待了有些時候了吧。”

褚亮聽了長孫無忌的話,哪還不知長孫無忌的意思,當即激動道:“犬子自貞觀元年任起居郎,而今已四載。”

長孫無忌道:“四載,時間也不短了,可以挪一挪了,希明以爲呢?”

褚亮道:“微臣願聽司空大人吩咐。”

長孫無忌道:“弘文館虞世南年邁,近來精力多有不及,陛下仁德,爲分其職,欲在弘文館加侍書一人,專司詔令草擬,我聽聞令郎的一筆字寫的極好,若是不嫌侍書是個閒職,便由他兼了吧。”

褚遂良少年便曾雖其父褚亮在弘文館當值,處置弘文館雜物,人皆戲稱爲“館主”。

褚遂良自幼便與當時大儒往來甚多,一身文采通達,更難得的是練的一筆好字,就連當時楷書大家虞世南都對其讚不絕口。由他來擔任侍書一職,倒也妥當。

侍書雖品級不高,但卻每日隨侍李世民左右,可謂親信,褚亮哪有不願的道理。

褚亮忙拜道:“司空大人伯樂之恩,下官代犬子謝過。”

長孫無忌還在府中爲褚亮之功加賞其子,可就在此時,長孫無忌長子長孫衝突然出現在了門外。

“阿爹,楚王府那邊傳來消息。”長孫衝對長孫無忌道。

長孫無忌問道:“何事?”

長孫衝道:“陛下的賞賜到了楚王府後,楚王竟出府往平康坊去了。”

第五章 汗庭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章 定儲第一章 接風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章 石室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章 演練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
第五章 汗庭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章 定儲第一章 接風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三章 自請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六章 石室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八章 演練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三章 大婚在即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十三章 召見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