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

“太子私開武威倉之事,魏王怎麼看?”

李泰原本還在殿中看着熱鬧,沒想到李世民竟會突然點了他的名,一時間也還覺得有些驚訝,但驚訝過後更多的卻是爲難和糾結。

若依李泰自己的意思,他巴不得當面參劾李恪,要李恪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被廢去太子之位,如此他纔可趁虛而入,入主東宮。

但當着李世民和百官的面彈劾李恪似乎又顯得不妥,李恪不是旁人,是李泰的兄長,若是李泰也在彈劾李恪,未免顯得自己有些薄涼,況且李世民一直盼着諸子可以兄弟和睦,李泰若是這麼做了,豈不是叫李世民失望嗎?

可若是不彈劾李恪,轉而幫李恪說話又非李泰所願,若是李泰幫着李恪說話,而李世民本又無意因此懲處李恪,再直接採納李泰所言,過了此事,那李泰可就錯失良機了。

既不能說了李恪的壞話,又不能幫着李恪,李泰思慮了片刻,選了一個折中的法子,對李世民回道:“太子所爲確是不妥,有違法度,但太子畢竟是兒臣的兄長,兒臣實在不願談論兄長,還望父皇勿怪。”

李泰的話聽着是折中之言,也取了巧,但只要仔細一想,這與否定李恪又有何異,他開口便就說了李恪所爲有背法度,甚是不妥,只是因爲他們是手足兄弟的緣故纔不能在背後多言。

李泰所言既指出了李恪之過,又迴避了李世民的問題,顯得自己友愛兄弟,這已是李泰短時間內能想到的最好的法子,但李泰的話落到了李世民的耳中,那可就又是另外一番味道了。

李世民看着李泰言辭鑿鑿的模樣,心中不禁多了一絲怒意,在李世民看來,李泰所言與詆譭李恪無異,身爲手足兄弟,李泰如此外寬內忌,裝模作樣實在是有些不該了,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從心裡覺得對李泰有些失望。

李世民擺了擺手,對李泰所言不置可否,便讓李泰退下了。

李泰雖然退下了,但李泰的話卻給了旁人極大的底氣,畢竟李泰都開口表態了,他們又還有什麼好去猶豫的。

就在李泰回列後,高元嘉當即道:“陛下,隋末昔年,李密得黎陽倉,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虎踞一方。如今太子私開武威倉,取武威倉糧於百姓,其心如何姑且不論,但其果必定是於朝堂安穩不利。”

隋末之亂,羣雄四起,百姓流離失所,更是食不果腹,有李密崛起山東,取黎陽倉散糧聚兵二十萬,稱雄一時,一度被看做最有可能結束亂世,坐有天下的人。

如果不是當年李密北有竇建德,西有王世充,南有宇文化及,李密被死死地牽制在了山東,可能最後據有長安,取隋而代的真的就是李密了。

李密開黎陽倉,李恪開武威倉,高元嘉拿李密來比作李恪,雖有共通之處,但已經算是和李恪徹底撕破了臉,而這也是因爲李泰發聲的緣故,若是沒有李泰站隊,高元嘉未必有這個膽子。

李世民聽着高元嘉的話,臉色鐵青,難看地厲害,而那些與李恪交好的臣子也待不住了。

特進、金紫光祿大夫蕭瑀聞言,當即出列,呵斥道:“簡直胡言亂語,如今明主在朝,天下大治,非是隋末亂世。我大唐非是前隋,太子非是李密,陛下更非是煬帝,你如此做比,是何居心。”

蕭瑀乃是朝中老臣,開國元宿,更兼德高望重,朝中上下蕭瑀說話還是頗有份量的。衆人又都知蕭瑀性子急躁,尋常不敢開罪於他,但眼下正是針鋒相對的時候,縱然明知蕭瑀不好惹,關隴門閥的人也不會退縮。

蕭瑀之言才落,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十八學士之一,同樣德高望重的銀青光祿大夫李玄道便要出列再和蕭瑀相爭。

李玄道道:“蕭相所言差矣,高元嘉所言只是爲顯武威倉之重,不可擅動,並無將太子與李密相較的意思,更無以大唐和隋末相較的意思。太子所爲本就是過,更是大過,蕭相又何必攀扯其他,以此掩飾太子的過錯呢?”

蕭瑀聞言,頓時怒起,若依李玄道之言,他蕭瑀反倒是和李恪黨同包庇的奸邪之人

蕭瑀盛怒之下,正再欲出言反駁,可就在此時,隨着一陣腳步聲入耳,殿中侍御史突然拿着一封加蓋了御史臺信戳的密信進了殿中。

殿中侍御史突然出現,殿中羣臣的心一下子提了起來,朝會已始,在這個時候送進來的御史臺密信多半是緊要的消息。

殿中侍御史在衆人的矚目當中,手中拿着密信,走到了殿中,對李世民道:“啓稟陛下,這是方纔御史臺送來的匿名信。”

殿中侍御史之言一出,殿中衆人一下子越發地緊張了,在大唐送匿名信可是大忌,若非事關朝局安危的大事不可爲之,但今日御史臺不止收了這封匿名信,還加蓋上了御史臺的信戳,可見其中所奏之事的緊要。

果然,也正如衆人所擔憂的那般,就在李世民命人呈上密信,拿過來看了不過片刻,臉色便頓時難看了起來,臉上的怒意已是肉眼可見。

片刻之後,李世民手中拿着密信,盯着對御史大夫韋挺,怒問道:“你是御史大夫,御史臺在你轄下,此事可與你有關,你可知情?”

在人本能想來,這密信加蓋了御史臺的信戳,自然和御史大夫韋挺脫不得干係了,而因爲王珪的緣故,韋挺又一向和魏王李泰走地頗近,這封信若當真是彈劾李恪的,說此事是韋挺指使的,衆人也不會覺得奇怪。

可衆人不奇怪,韋挺本人卻奇怪地很,因爲就今日之事,韋挺從不曾對御史臺官員有過任何的安排,此事他此前是不知情的。

韋挺本能地回道:“此事臣並不知情,與臣無關。”

韋挺還不問何事,便回了李世民的話,他的如此作爲反倒叫李世民越發地懷疑了,李世民命內侍把手中的密信遞到了韋挺的手中。

韋挺不安地自內侍手中接過密信,只一眼,頓時覺得後背一陣涼意。

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章 婚成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八章 逼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八章 婚成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章 祿東贊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
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十八章 聘禮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七章 義成公主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九章 奪河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二章 敲打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章 夜襲第二十章 馬周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八章 婚成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十四章 恩蔭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八章 逼反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一章 擇師第八章 婚成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四章 祿東贊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十九章 尋機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十七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