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

次日清晨,天剛矇矇亮,李恪便趁着早涼的時候出了門,往翼國公秦府而去。

自打李恪昨日入宮後,宮中便已經有人傳來了李世民的口諭,告知秦叔寶,自明日起,楚王李恪便將隨其習武,要秦叔寶好生教導,不必因爲皇子之尊便多加優待。

秦叔寶得了吩咐,早早地便做了準備,命人大開中門,帶着其長子,年僅十歲的秦懷道在正門相迎。

“末將秦叔寶參見殿下。”看見李恪策馬揚鞭,正往翼國公府而來,停在了正門處,秦叔寶上前對李恪俯身拜道。

李恪見得秦叔寶上前,連忙翻身下馬,扶起秦叔寶道:“大將軍快快請起。”

“謝殿下。”秦叔寶起身謝道。

李恪當先問道:“大將軍近來身子如何,可比以往利索了些。”

秦叔寶笑着回道:“有勞殿下掛心,自孫真人診治過後,末將的身子骨已比以往康健許多,咳嗽也少了,若是我家懷道爭些氣,末將興許還能多抱幾個孫子。”

秦懷道年方十歲,離娶妻生子尚早,還要些年頭,有此也可見秦叔寶的身子和心態確是比以往好了許多。

李恪聽了秦叔寶的話,笑道:“看來大將軍是想抱孫了,大將軍但請寬心,待本王今日回府後便告知母妃,請母妃在各府千金中幫着懷道兄給尋摸尋摸,若有門當戶對,情投意合的便幫大將軍促成這段姻緣。”

秦叔寶聽了李恪的話,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

秦叔寶乃武臣,行伍出身,身邊的朋友也多是些粗人,與秦懷道年紀相仿,門戶又相當的着實不多,秦叔寶的好兄弟程知節(程咬金)倒是有意將程家二女嫁於秦懷道,但秦叔寶見過程知節之女,性情暴躁,與程知節一般,實在非是良配,只宜敬而遠之,故未曾應允。

李恪之母楊氏乃宮中貴妃,時常與京中權貴人家主母打交道,若是楊妃願意牽線,倒是條不錯的路子。

秦叔寶拱了拱手道:“如此甚好,犬子年歲雖小,但過些年便該談婚論嫁,犬子之事便有勞貴妃娘娘幫忙留意了。”

李恪笑道:“那是自然,大將軍不必客氣。”

對於娶妻生子之事,年僅十歲的秦懷道倒是不甚在意,畢竟他還年少,就算有了合適的人選,最快也要三四年的時間。

不過作爲與李恪年紀相仿的少年,也正是心中最易蒙動之時,他對李恪其他的事情倒是頗感興趣。

秦叔寶走在最前,領着李恪往府內走去,而在後面,秦懷道則悄悄地拉過了李恪,小聲道:“殿下盛名,在下早有耳聞,今日終於得見真顏。”

李恪聞言,倒是覺得好奇,問道:“懷道兄也知本王?”

秦懷道的臉上露出滿滿的欽佩之色,對李恪道:“那是自然,殿下上馬從戎,兩軍陣前以身退敵,下馬風流,歡場之上倚紅偎翠,殿下大名,我長安子弟誰人不知?在下對殿下也早已神交已久,今日得見何其幸也。”

李恪聽了秦懷道的話,倒是微微一愣,他沒想到,自己在長安城這羣權貴子弟眼中竟還頗有“分量”。

李恪解釋道:“本王去青樓不過聽聽曲子,並無其他,哪有倚紅偎翠之舉。”

秦懷道聽了李恪的解釋,非但沒有半點理解,臉上反倒露出一種瞭然之色,嬉笑着對李恪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殿下放心,在下絕不會說漏的。不過殿下所爲着實是叫在下佩服,殿下爲了一個清倌人,竟然下帖徵調右武侯衛將軍來此,也不知誰竟如此大膽,敢跟殿下搶人。”

李恪聽着秦懷道的話,臉上露出一絲無奈之色,也不知秦懷道到底是從何處聽來的小道消息,竟然聽信爲真了。

不過這些事情李恪倒也懶得解釋,秦懷道已經先入爲主當了真,不管李恪再怎麼解釋他也只會認定自己認定的那個說法。

李恪低聲道:“懷道兄,就爲此事,本王已被父皇傳進宮中狠狠地責罵了一頓,若是叫言官知道了,又是麻煩,此事休得再提。”

秦懷道神色一凜道:“殿下放心,在下一定守口如瓶。”

坊間還有傳聞,楚王李恪夜宿青樓,不肯歸府,直到李世民傳詔的旨意到了青樓,李恪才戀戀不捨地離開,看着李恪的反應,秦懷道心想傳聞果真不虛。

李恪和秦懷道兩人止住了嘴後,跟在秦叔寶的身後走着,秦叔寶帶着李恪到了秦府的校場。

說是校場,其實也就是一處寬敞些的空院子,院中擺上了刀槍劍戟十八般武器,這裡佈置不比李恪王府校場那般寬大精緻,處處透着一股簡樸之氣,但李恪卻不敢有絲毫輕視。

秦叔寶之勇,冠絕天下,此處便是平日裡秦叔寶習武的所在,在李恪眼中,縱然是金子鍛造的刀劍,也比不得此處的一草一木。

“末將起於行伍,能有今日,除了陛下青眼,還有就是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功績。我秦府門外的十二杆大戟,便是陛下在洛陽之戰後賜於末將。”秦叔寶來到校場正前,拿起架子上的一杆鐵槍,對李恪道。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天下名帥,諸如李靖、李績等,抑或世家出身,抑或家資豪富,但若論陣前奪帥的猛將,卻大多起於微末,秦叔寶如此,尉遲敬德亦是如此。

不過秦叔寶並非張揚之人,他同李恪說這些自然不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功績。

秦叔寶頓了頓,又對李恪接着道:“然習武一途殊爲不易,要受苦累不少,故行伍之事,多爲武卒所爲,世家子多不從也。而殿下貴爲親王,更不需那軍前殺敵之功。故而武途不同,殿下習武也當有所擇選。”

李恪聽了秦叔寶的話,面露不解之色,問道:“習武尚有擇選嗎?本王不善武事,還望大將軍詳解。”

秦叔寶道:“武途無非有二,一爲陣前衝殺,講究的是氣勢,大開大合;二爲兩強相對,講究的是靈動,取力取巧。”

李恪聞言,終於明白了秦叔寶的意思。

李恪對秦叔寶道:“本王雖有心殺敵,但畢竟非是戰將,恐怕無甚臨陣衝殺之機,本王習武,一爲有餘力自保,二爲健體強身,本王擇其二。”

李恪之言,正和秦叔寶所想,秦叔寶撫掌道:“末將一身所長,在槊、槍、箭、鐗四兵,懷道雖有一身蠻力,但卻不善靈巧,故而末將傳他槊、鐗之道,而這箭與槍,末將便傳與殿下了。”

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九章 奪河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接風第六章 石室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
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十三章 南下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九章 奪河第七章 持節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章 隨行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八章 惡陽嶺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章 馬周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三十三章 立威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章 敲打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二十四章 長孫衝從軍第一章 接風第六章 石室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十九章 夏乏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