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

太子妃蘇瀟傳令,不過片刻的功夫,東宮左衛率趙節便被帶到了蘇瀟的眼前。

“末將左衛率趙節,拜見太子妃。”趙節依令入內,對蘇瀟拜道。

蘇瀟也不使趙節起身,開口便急着問道:“趙節,太子現在何處?”

其實自打趙節進殿,看到了右春坊的楊思簡,他便猜到了蘇瀟喚他來此是爲何事。

今日本事經會之日,而李承乾卻不曾如約赴會,趙節作爲李承乾心腹,這事趙節自然是清楚的,右春坊的楊思簡在此,趙節哪還不知蘇瀟問這話是爲了什麼。

但李承乾自己不願去,趙節身爲李承乾的心腹,又怎敢違拗李承乾的意思,將李承乾的所在透露於蘇瀟知道。

趙節回道:“末將人微職輕,太子的行程豈會告知末將知曉,末將並不知太子身在何處。”

“你是太子心腹,每日跟隨太子左右,和太子沆瀣一氣,你會不知太子現在何處?”蘇瀟看着趙節,見得趙節推諉,輕哼了一聲問道。

蘇瀟這個太子妃,出身關隴名門,又是長孫皇后親手指下的,趙節惹不起李承乾,但也萬萬開罪不起蘇瀟,趙節忙道:“末將不敢欺瞞太子妃,還望太子妃明鑑。”

蘇瀟雖是太子妃,但趙節只聽命於李承乾,斷不敢將李承乾的行蹤告知於蘇瀟,蘇瀟也知道趙節的顧忌。

蘇瀟對趙節道:“我知道你清楚太子現在何處,你莫要以爲你不說,我便奈何不得你了。”

蘇瀟說着,對楊思簡問道:“今日經會的主講之人是誰?”

楊思簡回道:“太子左庶子于志寧,宗正卿李百藥。”

蘇瀟對楊思簡道:“既然趙節不肯說,那你便去一趟右春坊,請于志寧和李百藥出面,向父皇稟明此事,讓父皇來問,我倒要看看,父皇有沒有這個面子叫趙節開口。”

太子妃蘇瀟雖遠不及楚王妃武媚娘那般心機和本事,但蘇瀟能被選爲太子妃,也不會是全無手段的,更何況蘇瀟生在世家門閥,所見不少,蘇瀟對付趙節這種人,自然有她的法子。

趙節一聽蘇瀟的話,頓時慌了,于志寧和李百藥,這兩人都是跟隨李世民多年的臣子,而且他們的脾氣一個比一個暴躁。

若是他們知道這消息,恐怕最先做的不是上稟李世民,而是直接來尋他趙節的麻煩了,唐人尚武,這兩人如果急了眼,拳腳相加也不是不可能的,這兩人在朝中威望頗高,趙節是萬萬惹不起的。

趙節忙道:“近來太子喜歡養些鷹犬玩物,太子妃或可去鷹鷂院看看,太子興許在那兒。”

趙節要麼不說,既然說了就不會誆騙蘇瀟,蘇瀟聞言也知道了李承乾的所在,一面命楊思簡先去右春坊穩住衆位學士,一面自己趕去了鷹鷂院。

蘇瀟雖然方纔恫嚇趙節,要將此事告知于志寧、李百藥兩位,但實則不然,蘇瀟和李承乾夫妻一體,蘇瀟自然也不願將此事鬧大,搞得滿朝皆知,人人非議,這對李承乾在朝中的聲望也不好。

蘇瀟在得知了李承乾的所在後,便直奔鷹鷂院而去,盞茶之後,當蘇瀟趕到鷹鷂院院門時,果然在院中瞧見了李承乾。

蘇瀟遠遠望去,只瞧見此時的李承乾正和一個男子把臂言歡,舉止親暱,不似君臣,而那男子柳眉鳳目,生地秀美陰柔,論模樣甚至還在蘇瀟之上,蘇瀟看了心裡越發地不是滋味。

外面流言太多,有些時候,蘇瀟多少也知道一些,蘇瀟本不願那樣去揣測自己的夫君,但事實擺在眼前,蘇瀟也不得不信。

“啓稟太子,太子妃到了。”蘇瀟剛到門外,便有侍衛趕去李承乾身邊通稟。

李承乾和稱心一同在院中喂鷹,原本正在興頭上,可當他得知蘇瀟來了的消息,在心中暗歎了一句掃興,興致頓時沒了。

“她來這裡做什麼。”李承乾的嘴裡嘟囔了一句,抱怨道。

稱心聰敏,他見狀,爲免李承乾爲難,當先對李承乾道:“太子妃來了,我在此不妥,我還是先行退下吧。”

今日本是經會之日,李承乾自己是清楚的,蘇瀟在這個時候來此,多半也沒什麼好事,此時稱心在此確是不妥,李承乾應了一聲,便命稱心退下,讓他從側門先出去了。

稱心走後,蘇瀟也到了李承乾的身邊,蘇瀟當先道:“太子原來在此,叫臣妾好找。”

李承乾有些冷淡地問道:“你尋本宮何事?”

蘇瀟回道:“今日是經會之日,諸位學士都已經到了,只差太子一人,臣妾只當太子忘了此事,特來提醒”

李承乾有些不耐煩地回道:“此事是父皇親自交代下的,本宮豈能忘了。”

李承乾今日所爲不妥,蘇瀟本就不悅,隨着李承乾頗爲不耐煩的態度,蘇瀟的心情越發地差了,蘇瀟帶着兩分埋怨道:“我只當是太子是尋歡忘了呢,太子還記得便好,太子既還記得,便快些去吧,莫叫諸位學士等久了。”

李承乾道:“急什麼,一場經會難不成還要本宮從頭到尾都在不成,本宮不在他們先講着便是,本宮隨後便到。”

蘇瀟道:“主持經會的于志寧和李百藥,並諸位學士都是飽學之士,陛下尚且重視,太子豈能怠慢。”

蘇瀟的話和語氣,可以說是和東宮以權萬紀爲首的那幫子文臣頗爲相似了,李承乾聞言,心中頓時翻騰起了一陣怒意,越發地覺着蘇瀟這個太子妃不及稱心那般善解人意,越發地不滿了。

李承乾一揮衣袖,道:“本宮的事情,何需你來多問。”

蘇瀟道:“太子若是能將諸事做地妥當,如楚王那般得朝內外稱讚,我又怎願去操這個心,太子近日都在忙些什麼,太子自己最清楚,我若是不管不問,能成嗎?”

若是不提李恪,李承乾因爲蘇瀟孃家的聲望興許還會多幾分顧忌,不至於同蘇瀟翻臉,但因爲蘇瀟提及了李恪,提及了李承乾最不願提及的人,李承乾心裡越發地逆反了。

李承乾怒道:“本宮在做什麼,不必你多問,本宮堂堂太子,國之儲君,何需如李恪那般虛僞,今日的經會我還偏就不去了,我看誰能將我奈何!”

李承乾說着,重哼了一聲,扭頭便走了,只留下太子妃蘇瀟一人在此。

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章 持節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自請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
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一章 以假換假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章 武家女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五十章 隨行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七章 持節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章 結好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十九章 夏乏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六章 質子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三章 自請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三十章 事定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四章 武士彠去職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