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

自打李恪從突厥南歸之後,他從未想過,有朝一日他竟還會面臨如此處境。

往昔,李恪貴爲親王,哪怕是外放揚州,也是常人莫近。入則深宅大院,戒備森嚴,出則扈從如雲,衛率隨身,可今日竟被旁人鑽了空子,以致有如此危局。

“殿下,請緊隨末將之後,末將必誓死護殿下衝殺出去。”席君買見左遊仙麾下衆人上前,自己策馬上前,當在李恪的身前,對李恪道.

李恪看着團團圍上來的衆人,不過短暫的一瞬,心中卻已經有了計較。

今日之局,乃是左遊仙精心佈置,席君買固然了得,勇冠三軍,李恪自己武藝了俗,也非弱手,可縱是如此,李恪想要跟隨他身後殺出去,還是天方夜譚。

左遊仙所圖甚大,縱使他不能成事,恐也會使得整個淮南動盪,於李恪的聲譽必也有極大的影響。

若是左遊仙當真藉着李恪的名頭做出什麼叛逆之事,此事傳到朝中又該是何等風波,李恪也難獨善其身。

李恪看著作勢欲要上前的叛逆,在腦海中迅速地權衡了片刻,竟做出了一個連左遊仙都根本沒有預料到的舉動。

李恪拉住席君買的馬繮,對席君買道:“他們有意生擒本王,想必不會動箭,而且就以本王的身份而言,於他們尚有助益,想必縱是本王落入他們的手中,也不至死。”

李恪行事一向頗有膽略,李恪之言一出,席君買先是一愣,他全然不知李恪所言何意,畢竟以他對李恪的瞭解,以李恪的性子,斷不是自辱求生之輩。

席君買不解地對李恪問道:“不知殿下何意?”

李恪回道:“今日之局已然如此,你我想要全身而退絕無可能,唯今之計,爲不使逆賊得逞,唯有你先行殺將出去,把消息待回盱眙城,那裡還有州郡府軍和王府衛率,屆時你和玄策告知此間情狀便可平亂,穩住淮南大局。”

席君買擔憂地問道:“末將殺出去,那殿下如何?”

李恪回道:“本王持劍與你背道而衝,他們的目的在本王,爲了擒下本王,必定必定重調人手來拿本王,屆時便是你的機會。”

席君買之勇武,乃百人敵,當世少有匹敵者,尤其是馬戰,便更是如此,若是沒有李恪需要隨時照應,以席君買之能,想要獨身殺出去,未嘗不能。

不過席君買聞言,卻斷然回絕道:“殿下深陷危局,末將豈能獨出,末將定當與殿下共進退,同生死。”

席君買本是軍中一鬱郁不得志的無名小卒,是李恪恩遇於他,將他一路提拔,乃有今日,李恪對席君買的知遇之恩自不必贅言,席君買的眼中已滿是決然。

不過李恪心中已有打算,卻道:“左遊仙所圖,乃我大唐之淮南,東南半壁之安穩,與本王一己之身相較,孰輕孰重,難道你也分不清楚嗎?”

席君買堅持道:“末將乃殿下親衛統領,非淮南官吏,淮南之安危與末將無干,末將只知殿下之安危是爲末將職責所在,絕不容有失。”

席君買之職,在楚王府,非在淮南地方,淮南事務自也與他無干,仔細計較起來,席君買之言倒也在清理之中。

不過李恪聽得席君買之言,看着已經步步逼近的叛逆,卻急道:“你若是依本王之言,先行衝殺出去,他們投鼠忌器,本王尚能活命,可若是你顧及本王,與本王一同陷於此處,那本王便是必死之局,難道你也想要陷本王於死境嗎?”

席君買聞言,忙道:“末將不敢,只是...”

李恪猛地一揮手,當即以不容置喙的口氣吩咐道:“若不想本王死,便依本王的意思,此乃上命,若有違逆,立斬。”

眼下的局勢李恪看的很清楚,在李恪看來,無論席君買留下與否,李恪都絕無脫身的可能,而若是依李恪之言,至少席君買還有機會逃出去,帶出消息,他們倆實在不必盡數陷在此處,李恪的心裡自然就有了權衡。

李恪態度之堅決,席君買看在眼中,李恪話中之意,他自也明白。

席君買咬了咬牙,應道:“既如此,末將領命。”

“正當如此。”李恪說着,便如方纔所言,手握佩劍,猛地一夾住馬腹,直往小路的右側衝去。

幾乎就在李恪往右側衝去的一瞬間,席君買也依命行事,轉調馬頭,取下掛與馬背上的銀槍,往與李恪方向向背的左側衝殺過去。

李恪與席君買,一君一臣,一左一右,趁着左遊仙麾下正欲合圍的時候,仗着馬勢,往路的兩側衝去,這一幕倒是出乎了左遊仙的意料。

他萬萬沒有想到,席君買竟會捨棄李恪的安危,獨自突圍。

李恪與席君買孰輕孰重,左遊仙豈能不知,他見兩人同時策馬往往突圍,當即本能一般地對麾下人等吼道:“快圍上去,切莫走脫了李恪。”

左遊仙之言一出,麾下得令,當即紛紛圍向了往右側突圍的李恪,反倒忽視了往左側去的席君買。

若是這些人再勇猛些,盡數去擋席君買,興許尚能將席君買攔下,可眼下因李恪的緣故,左遊仙七成的人,都趕去擒拿了李恪,席君買的壓力自然就小了許多。

席君買氣力駭人,平地之上光憑着一雙肉掌便能力格猛虎,如今銀槍在手,又仗着馬力,左遊仙麾下的這些小卒要擋住席君買的去路又豈是易事。

席君買手持銀槍,勢如奔雷,槍只一挑,手中的銀槍便挑飛了賊人手中的短刀,順帶着銀槍從賊人的身上穿胸而過,便有一賊人血濺三尺,被席君買取了性命。

賊人死狀極是悽慘,隨着一聲痛呼,鮮血噴涌而出,也濺在旁人的身上,席君買只是這一挑,便力壓衆人,叫賊人爲之膽寒。

左遊仙的這些麾下,不過是些亡命之徒,爭勇鬥狠倒是他們所長,可論及軍紀,還遠遠談不上。

左右席君買不是正主,李恪纔是他們的目標,故而也不會豁出了性命去阻攔席君買,只是稍稍的一個晃神見,便給了席君買突圍而出的機會。

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七章 朝議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
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四章 陰山下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章 浚稽山陷第七十六章 識貨的杜如晦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十七章 急招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二章 夷男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五十章 相爭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康蘇密的絕境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四十八章 障眼法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一章 太子之危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章 收局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十七章 仙娘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三章 李恪退封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七章 朝議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章 端午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