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

“娘子,你欲進臨江宮只需另尋良機,循序漸進便是,又何必委身於他李恪,平白糟蹋了自己。”蕭月仙早間回去後院,脣色略顯蒼白,行路也不甚穩當,文清兒看着蕭月仙的樣子,再想想昨夜的情狀,文清兒哪還不知發生了何事,急着對蕭月仙問道。

蕭月仙道:“左仙師推演一載,方纔有言,東南之變當在孟、仲兩月之間,而今相距孟月已不足一月,我若再不尋機近李恪身前,豈非錯過了良機。”

文清兒因其父文士弘死於唐軍之手,故而仇視大唐。李恪爲大唐皇子,李淵之孫,文清兒自然視李恪如仇鳩,蕭月仙委身於李恪,文清兒心中豈能甘願。

文清兒道:“李恪乃你我仇敵,不共戴天,這天下法子多地是,娘子何必走這條路,委屈自己。”

蕭月仙骨子裡也是清高之人,若非爲了謀大事,又何必自甘輕賤,把清白的身子給了李恪。

蕭月仙聽得文清兒的話,柳眉微皺,反問道:“李恪爲大唐親王,身旁侍從無數,就是他自己也行事謹慎,也絕非易於之輩,若非如此,我如何能近得他身?”

文清兒道:“娘子想的多了,李恪年少,不更軍事,在東南府軍不服他的大有人在。而我們在江陵尚有些勢力,若是趁着東南生亂,自山南起兵,配合上丹陽的向充奇襲揚州,未嘗便沒有成事的機會。”

當初蕭銑定都荊州江陵,蕭樑之根便在江陵,李孝恭雖率大軍平定了蕭銑,但蕭樑的餘勢卻還未被徹底拔除,蕭樑在江陵還很有些勢力,若是他們趁亂起兵,聚起千餘人自非難事,也足可擾亂一方。

不過蕭月仙卻搖了搖頭道:“如今天下已定,東南百姓思安,光靠咱們在江陵的那羣人能成什麼事,要想顛覆東南,還得藉助朝廷之力,藉助各地軍府之力,方是正道。”

“藉助各地軍府之力?”文清兒聽了蕭月仙的話,臉上露出了滿滿的訝色。

蕭月仙能夠勉強控制的只有一個丹陽府統軍向充,而東南軍府近二十處,一個丹陽府算得了什麼?又能掀起多大的風浪,更何況,向充也非是可靠之人,決不可盡信。

不過蕭月仙看着清兒的滿臉訝色,卻胸有成竹道:“此事我自有辦法,你只需聽我的安排便是。”

文清兒看着昨夜陪着李恪折騰到了半夜,因歇息地不好臉色已經略顯憔悴的蕭月仙,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些什麼。

蕭月仙爲蕭銑之女,自幼揹負國恨家仇,身上的擔子早已重地可怕。

而文清兒自幼同蕭月仙一同長大,她對蕭月仙倔強的性子太瞭解了,只要是她認定的事情,誰都勸不得她,一時間,文清兒看着蕭月仙竟有一絲心疼。

————————————

當蕭月仙被帶着到了李恪的跟前時,蕭月仙竟未再着妝,只是稍作梳洗打扮了些許,憔悴的模樣仍能自臉上看出端倪來。

李恪看着蕭月仙的模樣,心中越發地有些不忍了。

“妾仙娘拜見殿下。”蕭月仙走到李恪的身旁,如弱不禁風的楊柳般屈膝一拜,聲音中還帶着一絲虛弱。

李恪上前將蕭月仙扶起,對蕭月仙道:“你已是本王的女人,本王豈能再留你在此處受人冷眼,你且隨本王回宮,餘者自有本王打點。”

仙娘昨夜已是李恪的人,人盡皆知,這揚州城中還有誰敢動她半指?

就算李恪不帶走她,她留在這煙雨樓中對煙雨樓而言也再無半點益處,倒不如給李恪做了人情。

至於所謂的風流之名,李恪便更不在意了,權貴蓄姬乃司空見慣之事,更何況仙娘本就只是煙雨樓的琴姬,琴藝之高,不下宮中樂官,縱然傳出去也不過是件風月美談,而且此事發生在李恪的身上,旁人早就是司空見慣了的。

“謝殿下回護,妾謝過殿下。”

仙娘所爲,本就是爲欲擒故縱,李恪既已要帶他回臨江宮,留在身邊伺候,仙娘自不會再回絕,且喜且忸怩着便應了下來。

李恪昨夜來煙雨樓時本是帶着一衆衛率策馬而來,如今回宮帶着蕭月仙,自然就不便騎馬了,於是便命了煙雨樓的小廝去套了馬車。

可正當李恪帶着蕭月仙正在大堂中等候時,卻發現大堂中竟還站着一人,那人便是東南鹽行的行主周鼎方。

此時尚未過午,煙雨樓還未到開業的時候,周鼎方來此自然不會是爲了玩樂,多半也是爲了昨晚之事。

“草民周鼎方拜見楚王殿下。”周鼎方見得李恪在大堂中出現,連忙上前拜道。

李恪見周鼎方上前,於是問道:“周行主也在此處?”

周鼎方道:“周某在此專爲等候殿下,已待了多時了。”

李恪接着問道:“哦?卻不知周行主等候本王是爲何事?”

周鼎方道:“周某乃是爲小兒之事專程來向殿下賠罪。”

李恪故作不知地問道:“卻不知令郎所犯何事?”

周鼎方俯身拜道:“小兒叔平有眼無珠,不識殿下尊駕,昨日竟在此處同殿下相爭,實在不該,周某此來特地是向殿下賠罪。”

李恪聞言,倒是擺了擺手道:“本王道是何事,無妨,昨夜若非令郎同本王爲難,本王也沒有爲了仙娘一擲千金的機會,又如何贏得佳人芳心?”

李恪說着,看似未將周叔平昨夜的冒犯放在心上,但周鼎方卻絲毫不敢大意,因爲李恪的話中用到了“爲難”二字。

周鼎方對李恪道:“殿下寬厚,我等感念在心。然殿下有仁德,我等又豈敢放肆,殿下特帶來了賠罪之禮。”

周鼎方說着,從身後的僕從手中取來的一方木盒,呈到了李恪的眼前。

“這是何意。”李恪打開了木盒,看着木盒中躺着的兩粒小兒拳頭大小的夜明珠,對周鼎方問道。

周鼎方回道:“此乃周某去歲自遠海蠻夷手中購得的夜明珠,一顆可值萬貫。此其一抵殿下昨夜之資,其二賀殿下得美之喜,還望殿下笑納。”

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章 李世民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章 兵起河東
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七章 武家女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三章 李世民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十八章 逼反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三十六章 戍堡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三十章 事定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七章 反常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四十章 墜馬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一章 定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十一章 奉茶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七十章 雍王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三章 盛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一章 朝覲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三章 兵起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