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

午後,黃昏,天色將暗未暗之時,也到了李恪設宴的時候,平康坊內外漸漸熱鬧了起來,李恪宴請的賓客也都紛至沓來。

李恪的身份在此,他設宴,無論是在何處,自然都是極高的規格,今日李恪設宴所在的便是擷玉樓三樓。

整個擷玉樓三樓是整個擷玉樓乃至長安城作價最高的青樓雅間,而且三樓統共不過三處雅間,可謂一位難求。

似乎也是爲了區別不同,擷玉樓樓下的裝飾已很是雅緻,難得一見,而這三樓便在雅緻中更多了幾分奢靡。

“久聞擷玉樓乃長安城數一數二的青樓,這擷玉樓的三樓更是千金難求,若非緊要的貴客,總有再多的銀錢也上不來,今日一見果真不俗。”大宴伊始,才分主次落座,同時此次北伐功臣的張公瑾便對李恪道。

張公瑾是邊將,久在河東戍邊,雖貴爲國公,但卻也不常到這擷玉樓來,見慣了北地風沙的張公瑾今日一見,難免有些驚歎。

李恪笑道:“張都督久在邊地,也知擷玉樓嗎?”

張公瑾道:“殿下玩笑了,末將雖不常在長安城久待,但每逢歲末也常奉旨進京述職,平康坊也是來過的,豈會不知。”

張公瑾之言才落,一旁秦懷道便開口道:“叔父所言極是,殿下之名,莫說是長安了,就是洛陽、揚州諸地,誰又不知殿下的花名,多少青樓女子都望着一見呢。”

張公瑾也是天策府舊將,和秦叔寶份屬同僚,亦是多年的舊友,故而秦懷道喚張公瑾一聲叔父。

張公瑾笑道:“如此說來我們倒是託了殿下的福了。”

秦懷道道:“那是自然,不算上其他,光着點了擷玉樓一處雅間的花銷一夜便需千貫錢,而且還不是人人可以定得了,除了殿下,漫長安城恐怕沒幾個有這種隨定隨用的面子了。”

秦懷道也是長安城歡場中的老手了,凡是平康坊排的上的青樓妓館,各家的規矩就沒有他不知道的,秦懷道和李恪情同手足,擷玉樓這裡秦懷道也隨李恪常來,自然清楚。

張公瑾道:“哈哈,殿下年少風流,長安內外誰人不知。”

秦懷道打笑道:“叔父說的是,卻也不盡是,擷玉樓如此賣殿下面子,不止是因殿下名聲在外,更因殿下霸道,當年殿下一怒之下可是率軍兵圍過擷玉樓的,擷玉樓哪敢不給殿下面子。”

“哈哈哈...”

李恪本就沒什麼架子,尤其在軍中和諸將說話更是如此,秦懷道之言一出,頓時滿屋皆笑。

而就在衆人說笑的當口,原本被長孫無忌喚去教訓的長孫衝終於也到了。

“在下因家中瑣事,故而耽擱了功夫,叫大都督,叫殿下久等了,還望勿怪。”長孫衝一進門,便拱手對衆人笑道。

李恪笑道:“哈哈,是我大唐的少宗伯來了。”

長孫衝因功新拜禮部侍郎,禮部號春官,禮部尚書掌禮制、祭祀等事,別稱大宗伯,而禮部侍郎作爲尚書的佐貳官,也被喚作少宗伯,故而李恪有此一稱。

少宗伯乃是禮部侍郎的雅稱,本是地方官員或是部內屬吏稱呼的敬稱,若是旁人這麼叫倒也無妨,可李恪貴爲親王,長孫衝也算是半個李恪門下,李恪再這麼叫,便就是在同長孫衝玩笑了。

長孫衝也笑道:“大都督快別這麼說了,這麼說,可就是折煞臣了。”

長孫衝之言才落,一旁的裴行儉笑道:“子敬官拜少宗伯,大都督喚你一聲官號你還不願,難不成就這般急着要取長樂公主,做大都督的妹婿不成?”

長孫衝乃長樂公主的未婚夫婿,此番長孫衝立功還京,與長樂公主完婚也就是近日的事情了。而長樂公主李麗質又是公主,李恪同父的阿妹,將來長孫衝若是娶了李麗質,自然就是李恪的妹婿了,裴行儉所言也並無錯漏。

裴行儉之言一出,長孫衝的臉頓時紅了許多,長孫衝在席間的空位上坐下,也笑道:“我與大都督乃上下之屬,日後更是兄弟之親,大都督日後喚我表字也可,喚我妹婿也可,但求勿喚官名便是了。”

李恪聞言,問道:“子敬和長樂的婚事可曾定了日子。”

長孫衝如實回道:“依陛下和皇后的意思,便定在十月。”

李恪點了點頭道:“十月?那豈不是快了?”

長孫衝道:“確實快了,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到時待我大婚之時,還請大都督和諸位賞光。”

李恪道:“十月時本王當還在長安,到時本王必定前往,而且本王到時不止前往,還會爲你備上一份你垂涎已久的厚禮。”

“垂涎已久的厚禮?”長孫衝聽着李恪的話,臉上不禁露出了一絲不解。

長孫家本就是世家門閥,更是勳貴外戚,長孫衝能有什麼東西是求而不得,能叫長孫衝垂涎已久的,席間坐着的衆人也都有些好奇了。

長孫衝自己也不知李恪的意思,但就在他隨即想了想後,便隱約明白了李恪的意思,李恪所指多半是被李恪收藏於楚王府的那副《洛神賦十三行》了。

《洛神賦十三行》乃是魏晉時書法大家王獻之所著,而王獻之字子敬,又與長孫衝表字相同,而且兩人的性情也頗爲相似,儒雅隨和,多半也是因爲這些緣故,長孫衝對王獻之極是推崇,對他的書作更是喜愛非常,極力收集。

《洛神賦十三行》乃是王獻之的代表之作,長孫衝自然是早欲得之,只是這《洛神賦十三行》以往被藏在宮中,不爲外人所知。

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世民將這《洛神賦十三行》賜予了在書法上也頗有些造詣的李恪,才使佳作面世。就爲這幅書畫,長孫衝還曾像李恪磨了許久,才借來觀瞻過一番

《洛神賦十三行》對長孫衝而言自然是意義非常,可對李恪而言又何嘗不是?

李世民最喜王羲之書法,每日臨摹,而王獻之又是王羲之最是得意的愛子,李世民將《洛神賦十三行》賜予李恪,自然就是有好生勉勵李恪的意思,可如今李恪因着長孫衝大婚,竟有將《洛神賦十三行》贈於他的意思,長孫衝怎能不心生觸動。

這一次,本在長孫衝來赴宴前,長孫無忌還曾再三叮囑過長孫衝,要他務必與李恪劃清界限,少再來往,可李恪待他一片赤誠,掏以心腹,甚至不吝將李世民賜下的寶物贈於自己,長孫衝又是這樣的敦儒君子,又怎能再狠下哪怕半點心。

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章 請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九章 狼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九章 誅殺
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六章 拜府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六十五章 伏擊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章 請辭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八章 鞠文泰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九章 飲酒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九章 狼谷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十二章 晉王李治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十章 收局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章 隨行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二章 敲打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三十九章 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