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圈套

東宮,光天殿,內殿。

太子李恪傳召,馬周和王玄策不敢怠慢,早早地便趕來了東宮,他們在光天殿等了不過片刻,待李恪稍做洗漱便也去了。

“臣等拜見太子。”李恪方一進殿,王玄策和馬周起身,齊聲對李恪拜道。

李恪壓了壓手,對兩人道:“都不是外人,這般客氣作甚,快坐吧。”

“謝太子。”兩人應了一聲,又坐了回去。

待兩人坐定後,王玄策當先開口問道:“不知殿下傳見我等來此所爲何事?”

李恪從衣袖中取出了蘇定方送來的密信,交到了王玄策的手中,對兩人道:“你們且先看看吧。”

“諾。”王玄策應了一聲,從李恪的手中接過密信,和馬週一起看了起來。

王玄策只看片刻,便訝然問道:“太子這是何時得到的消息?”

李恪回道:“本宮也是昨夜剛得到的消息,覺得頗爲反常,故而一早便詔了你們過來,想要問問你們的意思。”

王玄策把密信交還了李恪手中,對李恪道:“大將軍乃太子舊部,此事天下皆知,只區區一個獨孤名何敢如此,依臣看來,此次的宣威府營嘯頗爲怪異,興許就是一個局,只怕有人是要藉機發難了。”

李恪少年出質突厥時,蘇定方便爲李恪衛率,隨行漠北,李恪北伐薛延陀時又以蘇定方爲大將,數戰立功,蘇定方不止是李恪舊部,更是心腹愛將。蘇定方背後靠着的是東宮,可就是如此,還有人敢同他爲難,這背後站着的人自然也不容小覷。

馬周想了想,也對李恪道:“雖說陛下早有意整治隴右軍府,但此次動靜着實是大了些,只怕隴右那些掌慣了權的世家門閥們該不樂意了。”

李世民整治隴右門閥的意思早已不是一兩日了,早在貞觀十年時,李世民便下旨改地方統軍府爲折衝府,改統軍爲折衝都尉,別將爲果毅都尉,這便是李世民立意改革大唐軍制的第一步。

這一步走的倒還算是平順,因爲這一步只是更名,重劃了部分轄區,並未動及關隴門閥的根本利益,所以反響並不算很大。

但這一次,李世民調蘇定方爲涼州都督,還特准他以左衛大將軍銜兼領地方折衝府,這可就實打實地觸及了地方門閥的利益,他們又怎會坐視。

李恪道:“本宮傳你們來此正是有此隱憂,既是提前告知你們此事,尋你們商討對策,也是有事交代。”

王玄策和馬周聞言,道:“請太子交代。”

李恪先對王玄策道:“營嘯的事情只怕他們是要小題大做了,消息已經經由隴右道監察御史之手傳遞進京,不日便該送到,玄策拜御史中丞,監察御史雖非你直屬,但你也可轄制,你務必查清此事的底細和前後緣由,第一時間告知本宮。”

“諾。”王玄策得令,當即應道。

待王玄策應下後,李恪又對馬周吩咐道:“此事雖是經監察御史之手送進京中,但份屬軍務,必也會同稟兵部,兵部那邊本宮插不進手,也不便過問,所以賓王務必把嚴尚書省的關口,一旦有什麼消息自兵部上達,本宮要比父皇和僕射更先一步知道。”

兵部是長孫無忌的地方,李恪手沒有這麼長,爲了避嫌李恪的手也不敢往裡面伸,不過好在兵部上屬尚書省,又隸於尚書右僕射統轄,而馬周身爲尚書右僕射的佐貳官尚書右丞,對於兵部的消息自然也可過問。

“諾。”馬周得令,當即也應了下來。

——————————————

東宮裡,李恪爲了宣威府營嘯之事正是傷神,而與此同時,身在涼州,官拜涼州都督的蘇定方也正爲之頭疼。

涼州,姑臧城,涼州都督府。

自打蘇定方官拜涼州都督,緊急赴任至今,他涼州都督府手頭的事情也就纔將將理順,但就在這時,卻突然冒出了宣威折衝府營嘯的事情。

宣威府就直屬涼州下轄,距離都督府所在的姑臧城也不過六十餘里,宣威府營嘯之事可大可小,但對於一個新走馬上任的涼州都督,此事不容輕視,更何況蘇定方的身上還帶着李恪的囑託。

蘇定方知道涼州地方勢力錯雜,不敢大意,於是就在得到營嘯消息的第一時間,蘇定方便親自帶着都督府衛率直奔宣威問詢此事。

但就在蘇定方問詢此事的時候,宣威府上下對蘇定方卻並不配合,宣威府折衝都督獨孤名不止包庇掩藏麾下士卒,甚至當着營中士卒的面頂撞蘇定方,起了口角。

蘇定方在北地治軍多年,對軍中威信看的尤爲重要,自然不會坐視麾下如此尋釁,當即便命人將他扣押了,帶回了都督府。

頂撞上峰本就是軍中大忌,更是罪過,蘇定方拿了獨孤名並無半分不妥,也是必然,但就在蘇定方回涼州的路上,卻越想越絕着不妥,想着臨行前李恪的交代,還是命人將此事告知了李恪。

“大帥,近來宣威府上下士卒似乎對咱們都督府頗多微詞,涼州刺史部那邊送來的消息,宣威折衝府已是有人越過果毅都尉,上奏涼州謝刺史了。”涼州都督府別駕程名振站在案前,對上座的蘇定方稟告道。

程名振口中的謝刺史便是涼州刺史謝叔方,若論官品確在蘇定方之下,但地方刺史卻也有監察州內之權,地方折衝府凡有怨訴的上稟刺史也是有的。

蘇定方聞言,放下了手中的筆,問道:“他們尋謝刺史所求何事?”

程名振回道:“是請謝刺史出面,請大帥放了獨孤名。”

“哼!”

蘇定方聞言,重哼了一聲,道:“獨孤名縱容士卒,以致營嘯在前,目無尊上,頂撞於我在後,是爲觸犯軍紀,若是憑着幾個士卒的話便放了,那還要軍法何用。”

程名振道:“確也是如此,故而謝刺史那邊也駁回了士卒所請,還將此事告知我等,請大帥儘快處置。”

蘇定方問道:“獨孤名在獄中關押幾日了?”

程名振回道:“已滿十日了,今日便可提訊,若是他再拒不認罪,便是嚴刑一等。”

蘇定方點了點頭道:“既如此,那你便命人將獨孤名帶來吧。”

“諾。”程名振應了一聲,便命人下去安排了。

獨孤名觸犯軍紀,被關押於獄中,相距蘇定方的都督府並不遠,一個來回最多也就是小半個時辰的功夫,可程名振遣出的士卒一去便是許久,也沒個消息。

可就在蘇定方疑心此事,正欲再命衛率前往問詢消息的時候,此前出去的人終於回來,只是卻沒能帶來獨孤名,而是帶回了一個壞消息:獨孤名被刺死在獄中了。

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命格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章 考較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章 密信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佯攻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
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十六章 欽陵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七章 命格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三十七章 蕭月仙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七章 考較第十四章 求親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十九章 狼谷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四章 祿東贊第十四章 藥箱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章 陰山下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六十六章 蠱惑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六十章 密信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章 密信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佯攻第十二章 敲打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七十四章 勢變第六十五章 皇后病危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八章 請旨第十一章 擇師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四十三章 趙德言的抉擇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