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

李世民最疼愛的皇子有四人,太子李承乾、楚王李恪、魏王李泰,還有晉王李治,此事天下皆知,而且光從他們的王號和封地上面也可見端倪。

但李世民最是疼愛的還不止是這四位皇子,還有三位公主,分別是皇后長女,長樂公主李麗質、貴妃之女,也是李恪胞妹高陽公主李芳齡、還有便是皇后幼女,晉陽公主李明達。這三位公主也各因阿孃及父兄的緣故極得李世民寵愛,朝野皆知。

貞觀十一年,十月中,公主大婚。

長孫沖和長樂公主李麗質早有婚約在身,只是此前一直未能完婚,待到長孫衝隨李恪北伐大勝,凱旋迴京後方才御旨完婚。

長孫衝本就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長孫皇后的內侄,極得聖寵,更遑論娶的還是李世民的嫡長女長樂公主,故而迎親之時的場面也很是熱鬧。

長孫衝新置的駙馬府就在長安城東北的安興坊,相距宮城不遠,長樂公主自宮城出嫁,一路到駙馬的道上都是滿地繽紛,鮮花如雨,圍觀着看熱鬧的百姓也繞了一層又一層,倒是與當年李恪迎親時有的一拼。

雖然時候還早,但畢竟是公主下嫁,長孫無忌之子成婚,滿朝上下也不敢不給這個面子,在駙馬府外,前來道賀的賓客已經到了七七八八,除了太子李承乾還有幾位親王,其他人也都大致到了。

駙馬府中雖然寬闊,但畢竟人數衆多,也顯得擁擠,長孫衝還在府內會客,正是迎來送往最忙的時間,府中內外俱是如此,可就在這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本該在外迎客的門子卻突然拋開了外面人,走進了府中正院,走到了長孫衝的身邊。

“阿郎,前面迎路的人傳的消息,楚王和楚王妃馬上到了。”門子靠在長孫衝的耳邊,對長孫衝小聲道。

早在今日早間,長孫衝便曾交代過門子,若是李恪到了,務必要通告他一聲,他好親自出迎。

長孫衝聞言,點了點頭,吩咐道:“你替我在此迎客,我親自出去一趟。”

說完,長孫衝便暫拋下了滿堂的賓客,自己往府門處去了。

長孫衝也算是李恪舊部,半個門下,此番長孫衝北伐立功,也多賴李恪信重,兩人亦君臣,亦摯友,李恪即將到府,長孫衝如此急着出去,自然是要親自迎候了。

李恪貴爲楚王,也是長樂公主的兄長,長孫衝出府相迎本無不妥,但偏偏巧就巧在正當長孫衝到府門處的時候,太子李承乾竟也恰好到了。

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並行,想來兩人乃一丘之貉,必也是同來,李元昌剛到府外,便看到長孫衝急匆匆地趕來,只當長孫衝是專程來迎太子的,於是對李承乾奉承道:“太子好大的面子,太子駕臨,竟叫駙馬丟下了滿府的賓客,專程出府相迎。”

李承乾道:“長孫衝是舅父長子,又娶了舍妹,與本宮親上加親,出府相迎自也在情理之中。”

李元昌也應和道:“普天之下,除了陛下和皇后,只怕也就只有太子能有如此陣仗了。”

“小皇叔玩笑了,不過連襟之情罷了。”李承乾笑道。

李承乾是長孫皇后之子,而長孫衝是長孫皇后兄長長孫無忌之子,分屬表兄弟,也是家人,長孫衝大婚,內外忙地厲害,就算長孫衝不出府迎候,也無大礙,可偏偏就在長孫衝出府的時候正和李承乾碰上了,李承乾自然就也和李元昌一樣,以爲長孫衝這是專程出府來迎他的了。

“子敬大婚,府中諸事頗多,分不開身,本宮自己入府便是,何勞親自出迎。”李承乾看着長孫衝出府,上前拱了拱手,對長孫衝笑道。

長孫衝只知李恪即將到府,特出府迎接,卻不知李承乾竟然就先李恪一步到了,但李承乾既然到了,又說出了這番話,長孫衝也只得將錯就錯,也迎上前道:“太子駕臨,臣自當相迎,太子快請府中坐。”

長孫衝朝着府內的方向揮了揮手,示意李承乾入府。

長孫衝本想着是先請李承乾入府,而後自己再在府外等候李恪,但如今的長孫衝官拜禮部侍郎,又新娶了長樂公主,無論權勢聲望都遠勝從前,長孫衝在外自立門戶,李承乾自然是要極力拉攏的。

李承乾近前,拉着長孫衝的手臂已示親暱,而後道:“好,你我同去。”

李承乾說着,便要同長孫衝把臂同進府中。

可長孫衝出府哪裡是專爲等候李承乾來的,李恪還未至,長孫衝怎好就走了,長孫衝推諉道:“還請太子先進,臣還需在此稍待片刻。”

李承乾聽着長孫衝的話,起初也並未多想,他以爲長孫衝是還要在此迎候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但眼下時候還早,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還要些時辰才能到,長孫衝作爲此間的主人,萬沒有道理不知的,難道長孫衝還在等着旁人?李承乾也有些想不通了。

就在長孫衝很是不解的時候,李承乾的對頭,李恪的身影突然出現在了李承乾的眼前。

李恪和長孫衝顯然也很是熟絡,李恪見長孫衝站在府外,也和武媚娘一同上前,拍了拍長孫衝的肩膀,玩笑道:“子敬這一身喜服在身,可是比明光鎧看着更加精神了。”

李恪身旁的武媚娘挽着李恪的手臂,也道:“今日子敬是人逢喜事精神爽,自然是器宇軒昂,神采飛揚。”

長孫衝笑道:“殿下又取笑我了,若無在北地披掛的日子,又怎會有我的今日。”

武媚娘聽着長孫衝的話,笑了笑,從手中遞過了一副卷軸,對長孫衝道:“這是殿下私下贈予你的,不在禮單當中,子敬可要收好了。”

長孫衝知道這卷軸是什麼,既是李恪私下給他的賀禮,自然就是他翹盼已久的《洛神賦十三行》了。

長孫衝見狀大喜,本能地,不經意地將自己的手臂從李承乾的手中抽出,接過了武媚娘遞來的《洛神賦十三行》,忙道:“殿下和王妃心意,長孫衝謝過。”

緊接着,長孫衝對李承乾和李恪一同道:“府中賓客大多已至,太子和殿下快隨臣同往。”

長孫衝一邊說着話,一邊領着李恪和李承乾進了府門。

事已至此,李承乾哪還不知長孫衝在此迎候究竟是爲了等誰?長孫衝真正在等的人是李恪,而他李承乾不過是順路捎上的罷了。

想到這些,李承乾的臉色一下子難看了下來。

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五章 定親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
第十九章 夏乏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十五章 定親第八章 婚成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六章 東宮事亂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十三章 召見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章 事定第十八章 逼反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八章 鞠文泰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十二章 夷男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十七章 朝議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九章 醉客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四十九章 睢陽渡口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六章 一靜一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一章 玄武門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