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

自定襄城往西北而去,過白道川,便到了諾真水。

諾真水草場,當李恪率三萬河東邊軍和兩萬胡騎趕到時,大度設的五萬薛延陀士卒也早已在諾真水結陣以待。

自打貞觀四年後,大唐北平突厥,收漠南之地,薛延陀借大唐之威,趁兩國交戰之機取漠北爲己有,爾來四載矣。

四載間,大唐和薛延陀間雖小有摩擦,但大體並無不和,更無從大軍交戰之例,但隨着大度設兵圍定襄城,李恪又以幷州大都督北上督邊,兩國間短暫的和平便被撕碎了。

眼下東突厥已滅,西突厥也日落西山,吐蕃尚未崛起高原,普天之下,若論強國,當以唐爲首,其次薛延陀,今日之戰,也是兩方強國的初戰。

自打入了貞觀年,數載間,大唐南征北戰,鮮有敗績,正是兵強馬壯,睥睨天下;而薛延陀西拒西突厥,東壓遼東各部,也是稱雄漠北,風頭一時無兩。

今日一戰,無論是大唐還是薛延陀,都不知何以爲懼,當李恪率軍兵臨諾真水時,兩方都已於開闊的草場外布兵,一場硬戰在所難免。

“大都督,左右軍斥候回報,諾真水內外並無伏兵,薛延陀主力俱在眼前。”李恪坐鎮中軍,協理李恪掌軍的朔州都督蘇定方對李恪道。

李恪率五萬大軍欲攻大度設,李恪和蘇定方統軍兩萬坐鎮中軍,李績統軍一萬居左軍,張公瑾和阿史那思摩統兩萬胡騎居右軍,分別護衛東西。

李恪雖是行伍多年,在右驍衛大將軍和揚州大都督任上也曾統軍,但在統帥數萬人馬,在兩軍陣前還是初次,故而李恪特留下了蘇定方輔弼。其實對於此戰,李恪本就有着至少七成把握,如今又有蘇定方在側,更是十八九穩。

“大度設,你好大的膽子,竟敢以臣犯君,侵我諾真水,本王率天軍至此,還不快下馬受俘,本王看在你當初獻馬有功的份上,興許還能饒過你一命。”兩軍陣前,李恪策馬立於中軍,劍指大度設,高聲喝道。

其實今日一戰,不止是李恪,大度設也同樣企盼已久,大度設在薛延陀從來主戰,但夷男卻一向謹慎,頗爲畏懼大唐軍勢,不敢擅起刀兵,若是今日一戰大度設能敗李恪,甚至將其生擒,自然就可以打消夷男的顧慮,揮師南下。全據草原了。

大度設高聲回道:“李恪,當初在長安,我時運不佳,叫你取巧得了馬,今日我便要你的性命來洗當日羞辱。”

李恪笑道:“自不量力,你父尚且是本王階下之臣,況乎於你?只怕你今日又是來自取其辱了。”

夷男可汗爲了得到大唐的扶持,對抗突厥,曾跪拜李恪稱臣,這是薛延陀莫大的屈辱,在長安此事甚至還被李恪當着天下人的面重提了出來,此番李恪又在兩軍陣前再提此事,李恪的話一下子便將大度設本就暴躁的性子點着,大度設如何能夠不怒。

大度設怒道:“當初在長安,我動不得你,今日到了草原上,我必殺你!”

大度設說着,手中馬刀向前猛揮,麾下士卒餓虎撲食般直奔唐軍而去。

兩軍交戰,李恪早已做好佈置,本就是有意逼薛延陀先攻,大度設此舉倒也正和李恪心意。

李恪看着眼前浚稽山傾巢而出的五萬薛延陀士卒,面色沉着如水,看不出喜怒,對蘇定方緩緩道:“三軍擂鼓,備戰。”

“諾。”蘇定方手持中軍令旗,向前一揮,一陣鼓響,大唐士卒也紛紛上前,迎着薛延陀騎兵便頂了前去。

大度設所仗,無非就是薛延陀兒郎生於馬背,騎術精湛,非大唐尋常士卒可比,大戰伊始,薛延陀士卒便直奔唐軍而去,似是一把尖刀,要將擋在李恪身前的唐軍撕裂。

“放箭!”

大唐士卒看着迎面奔來的薛延陀騎兵,巍然不懼,隨着蘇定方令下,一陣箭雨落下,傷敵數千,去了敵軍兩成戰力,也叫薛延陀騎兵的速度稍稍減緩。

一陣箭雨看似凌厲,也傷敵不少,但實則收益並不甚大,因爲衝鋒的薛延陀士卒竟不畏死,片刻的慌亂後,竟又迅速整頓,迎着箭雨衝殺上來。

“結盾。”

蘇定方見狀,令旗再揮,前方唐軍手持鐵盾,站於最前,後排的唐軍橫執長矛,架於鐵盾之上,要將薛延陀騎兵的攻勢擋下。

草原一馬平川,不比山丘,一眼望之可盡,兵法可用,但兩軍陣前卻無從取巧,至少這第一波強攻,必須要頂下來。

馬蹄聲越發逼近,片刻後隨着滾雷般的巨響,薛延陀的士卒已經狠狠撞上了唐軍前排的盾兵。

“嘶嗚....”

隨着一陣陣戰馬的哀鳴聲,薛延陀的戰馬已經與唐軍正面交鋒,唐軍的長矛透過鐵盾,刺進了薛延陀戰馬的馬腹,衝在最前的騎卒連人帶馬都紛紛倒下。

“嘣、蹦、蹦...”

猛烈的撞擊聲夾着的戰馬的嘶鳴在李恪的耳邊響起,李恪雖然面色沉穩依舊,但他的雙拳在不禁意間緊握,顯出了心中的緊張,他知道,最關鍵的時候到了。

唐軍若是能擋住這薛延陀騎兵的首輪衝殺,薛延陀騎兵的速度便會被徹底壓下,一旦騎兵無法衝鋒,以動打進,被逼的同步卒短兵相接,那騎兵的優勢便會當然無存,跨下的戰馬反倒就成了他們的累贅,唐軍扭轉戰局,反守爲攻的機會就到了。

大唐邊軍,既能橫行天下又豈是等閒,薛延陀的攻勢雖強,但唐軍的盾兵卻宛如鐵壁,雖也頗有損失,但卻牢牢地擋住了薛延陀騎卒的衝擊,縱是偶有破壁而出的,也被迅速擊殺。

一波,兩波,三波...隨着薛延陀的攻勢被擋下,慢慢地薛延陀騎卒的速度已經越來越慢,李恪等待的機會似乎到了。

可就在此時,正當李恪準備下令反攻時,戰場上的局勢卻又突然變了。

蘇定方指着薛延陀軍後方的方向,對李恪道:“大都督,薛延陀變陣了。”

李恪聞言,順着蘇定方指着的方向望去,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這些年薛延陀稱霸漠北,倒也在同各族征戰中摸索出了自己的門道,只見不遠處的薛延陀騎兵竟突然變了陣型,衆人紛紛下馬,以五人爲一組,將所乘的戰馬交由一人之後,另外四人轉騎兵爲步卒,持刀衝向了唐軍。

這一幕來的突然,李恪也未曾想到大度設竟還有此招,倒是打了李恪一個措手不及。

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三章 南下第一章 北伐在即
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一章 將欲還京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六章 欽陵第四十章 定儲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六十章 密信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一章 定帥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五十章 相爭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十五章 定親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四章 拉攏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五章 拒婚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十五章 議取汗庭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二章 夜襲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五章 定親第十三章 南下第一章 北伐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