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

若論宗族輩分,李奉慈爲李世民堂兄,便爲李恪伯父,李奉慈自然不必親迎,但皇室又不比尋常人家,李恪身爲楚王,在親王之列,更在四貴之中,比之李奉慈一個渤海郡王不知貴上幾許。

而且李恪奉旨督邊,又是凱旋而歸,城中無論宗親勳貴,還是州部要員出城迎接本就是應有之意。往日裡,宗室子弟中就連戰功最赫,威望最重的河間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兩人尚且對李恪禮敬有加,李奉慈如此作爲着實太過託大了。

李奉慈未能出城迎接,緣故無非有二:一是自仗輩分,未將李恪這個侄兒看在眼中,故而未迎;二便是李奉慈有意同李恪難堪,要給李恪一個下馬威。

但無論是李奉慈輕慢也好,爲難也罷,他都已經觸怒了李恪。李恪年少,再加之李恪在宗室中本就輩分不高,若是此次李恪對李奉慈的輕慢視而不見,日後傳了出去,旁人也有樣學樣,那他又談何服衆。

李恪策馬行至晉陽城下,方纔翻身下馬,幷州刺史劉德威便連忙上前拜道:“末將劉德威,拜見大都督。”

劉德威爲幷州刺史,本屬文臣,但劉德威卻是以武入仕,曾爲左武候衛將軍,而後專任了一載大理寺少卿,再轉幷州刺史,故而劉德威在李恪跟前自稱末將。

劉德威亦是李世民舊部,曾從平王世充、劉武周,李世民頗爲信任,故而以幷州相托。

李恪擡手扶起劉德威,對劉德威笑道:“相別一載有餘,想不到本王還能在幷州同劉刺史再見,竟有些他鄉遇故知的意思了。”

貞觀六年,李恪官拜右驍衛大將軍,時劉德威爲大理寺少卿,大理寺府衙與右驍衛府衙隔含光街相鄰,離地極近,故而李恪也與劉德威相熟,纔有此言。

劉德威也笑道:“在長安時,末將便同大都督臨近,如今到了幷州,又是如此,倒也是末將同大都督的緣分了。”

李恪道:“日後本王在幷州,恐怕還有許多需劉刺史相助之處,到時劉刺史可莫辭辛勞啊。”

幷州本就屬邊州,軍大於政,更何況掌軍的還是李恪,劉德威忙表態道:“大都督放心,但有用得上末將的地方,只管吩咐便是。”

李恪和劉德威也算是舊識,又是幷州的軍政首官,兩人見面難免多寒暄了幾句,待李恪和劉德威寒暄完,一個看似二十出頭,模樣端正的年輕男子也跨步上前,走到了李恪的身邊。

“臣李長沙拜見大都督。”男子自稱李長沙,走到了李恪的跟前,俯身拜道。

對於李長沙這個名字和眼前的這張臉,李恪都沒有半分印象,不過此次是李恪初至晉陽,不比尋常,這年前男子既敢上前,自然也是極有身份的。

一旁的劉德威見李恪並未立即答話,也知李恪恐怕是不識得眼前之人,連忙解釋道:“大都督,此乃渤海王長子,陽信郡公李長沙。”

李恪聞言,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這年輕男子竟是李奉慈的長子。

李恪也拱了拱手,笑道:“哈哈,原來竟是堂兄當面,本王不曾來過晉陽,未曾見過諸位堂兄,今日一面竟未能識得。”

李長沙忙道:“大都督功在社稷,少年便爲官在外,哪能如我等閒人這般散漫,久居晉陽。”

李長沙年已二十有三,若是尋常宗室子弟,到了這個年紀縱是不在京中爲官,也早該出仕地方了,可李長沙到了如今卻還在晉陽蹉跎,確是少見。

李恪道:“堂兄過謙了,堂兄若要求官,還不是易事,只消伯父同吏部知會一聲便是,只怕是堂兄純孝,不願久離親前罷了。”

李恪其實不過是隨口一說,但不巧卻正說進了李長沙的心裡,李長沙到了年紀卻仍舊不出仕任官,只掛了一個正議大夫的散階,還真有這方面的思量。

李奉慈雖然荒謬無度,甚至爲太上皇李淵所不齒,但其子李長沙在宗室子弟中卻頗有賢孝之名。

李奉慈仗着和李世民兒時的私交,行事張揚,又常不遵守法紀,就連李世民和李淵都是聽之任之,拿他無甚辦法,可李奉慈卻唯獨聽得進他這個長子的話,李長沙在晉陽,對李奉慈便能多幾分約管。

李長沙道:“阿爹身子骨弱,前些年犯了寒疾,近來更是常覺不適,有時甚至都難以下地。今日大都督駕臨,阿爹本欲出城迎接,可無奈今晨宿疾又犯,不宜出門,故而特命了我來迎候大都督,還望大都督勿怪。”

李長沙之言看似是在請罪,實則是在爲李奉慈辯解,但正如李績此前所言,李奉慈貪圖享樂,每日聲色犬馬,在牀笫之間尚且生龍活虎,竟就沒了出城迎駕的氣力?

不過李長沙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李奉慈還是李恪長輩,李恪又如何能在衆人面前見怪,李恪輕笑了一聲道:“堂兄如此說話便是見外了,伯父乃是長者,當是由本王上門拜見纔是,豈敢勞伯父出迎,更何況,伯父體弱,還是多在府中歇息纔好。”

李長沙聞言,忙回道:“多謝大都督體諒,李長沙謝過。”

李恪輕輕拍了拍李長沙的肩膀道:“一家人說什麼兩家話,伯父抱恙,本王身爲侄兒,本該登門探望,只是本王近日初至晉陽,還有許多府中要務要處置,待到後日,本王將大都督府的事務處置停當了,定當親自登門探望。也還有勞堂兄給伯父帶句話,要伯父千萬仔細身子。”

李長沙道:“大都督的話我一定帶到,那等到後日,蔽府上下便掃門迎候,專等大都督王駕了。”

“一定。”李恪點了點頭,笑道。

李長沙孝悌,代父賠罪,李恪也是慨然大度,不以爲怪,反倒叮囑要李奉慈多仔細身子,在旁人的眼中,這儼然是一副宗室人家,兄友弟恭的模樣,叫人不經讚許,但一旁的李績將李恪的反應看在眼中,嘴角卻掛起了一絲笑意。

皇室子弟,親兄弟見尚且明爭暗鬥,更何況李恪和李奉慈、李長沙兩人間還隔了一層,今日李恪初至晉陽,李奉慈如此輕慢,正是給了李恪一個立威的機會。李恪若是就此罷了,日後他還拿什麼去壓着晉陽城中的這些宗親勳貴?

這個時候,李恪待李長沙越是親近,越是說明李恪心中動了闇火,後日,渤海郡王府只怕便該熱鬧了。

不過在李績看來,李恪其人倒也頗有城府,李奉慈已然如此輕慢,可李恪竟也能壓得住性子,笑顏相對,倒也不是李績所想的那般年少氣盛。

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奪河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
第二十章 馬周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九章 飲酒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七章 命格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十八章 逼反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十九章 狼谷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四章 恩蔭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九章 奪河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四章 太子妃第六章 分封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加註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十五章 定親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八章 演練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