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

長孫無忌和李世民相交二十載,關係甚篤,長孫衝更是李世民的內甥,也算是自幼長在李世民身邊。

長孫衝自幼聰慧曉事,又是長孫家長男,故而頗得李世民疼愛,長孫無忌舉薦長孫衝北上從軍,撈一份軍功,李世民豈有不應之理,長孫無忌的薦書方到宮中,李世民便應了下來。

次日,清早,長安天街。

秋日露重,剛剛入秋的清晨已經有幾分清冷,積了一夜的露水打在長安城天街上,溼潤了鋪路的古舊青石板,印出幾分古樸的花紋。

“踢踏、踢踏、踢踏...”

一陣陣細碎的馬蹄聲自北而來,踏碎了長安城早間早間的靜謐,將這座歷史千年關中雄城從睡夢中喚醒。

隨着這陣馬蹄聲來的是一隊身着禁軍制甲的精銳士卒,在這些士卒的正中,一位身着明光鎧,胯下純白龍駒的少年正策馬緩行,而在少年的身後,則有兩位壯力之士分別肩扛大旗,一書“幷州大都督”、一書“楚王奉旨督邊”。

自不必說,正中的這位雄姿英發的少年自然就是奉旨北上鎮撫河東的楚王李恪,而在李恪身後跟着的便是隨軍護駕的八百右驍衛豹騎。

大唐禁軍多是關中兒郎,故而百姓擁軍,尤其是長安百姓便更是如此,雖然時候尚早,但已有許多早起的長安百姓,百姓們見得有軍士過路,非但不以爲懼,反倒圍在了路的兩旁駐足圍觀。

“阿婆,這位騎着大馬的誰,他身上的衣服真好看。”

李恪身着的明光鎧乃李世民所賜,最是精良,早晨的陽光灑在李恪的身上,也映射出了耀眼的光芒。在路旁,一個束着總角的孩童正指着李恪,對身旁拉着他的祖母問道。

這孩童身旁站着的祖母聽了他的話,突然一拍他的手,帶着些許訓斥的口氣道:“不得無禮,這是救過你性命的楚王殿下。”

孩童看着不遠處的李恪,好奇地問道:“他救過我的性命,我怎的不知?”

祖母耐心地解釋道:“確切地說來,楚王殿下不是救了你的性命,而是救了咱們全家的性命。八年前,你還是個不記事的襁褓嬰兒,突厥頡利可汗南下關中,咱們老家涇州被破,全城百姓出城逃難。

那時突厥兵在關中橫行,死了不知多少人,就是我們也險些丟了性命。楚王殿下不忍百姓遭難,就在眼看國破家亡的時候,自願隨頡利可汗北上,做了那質子,這才保住看長安城,也救了我們全家的性命。”

男童年少,顯然還不知質子是什麼意思,他擡頭看着祖母,問道:“阿婆,質子是什麼?”

祖母回道:“質子就是送到突厥的人質,楚王殿下是把自己抵給了突厥,草原天寒地凍,殿下在草原上受了四年的苦楚,險些丟了性命,這才救了我們全家,沒有殿下,我們全家八年前就該餓死在野外,你說殿下是不是我們全家的恩人。”

男童聞言,緩緩地點了點頭,他這才知道,原來眼前這個鮮衣怒馬的貴族少年竟也同他有過這般的淵源。

男童看着李恪的行去方向,似乎又是出城而去,於是問道:“阿婆,這一次殿下做什麼,又是去做質子嗎?”

祖母笑了笑道:“自然不是,不過這一次殿下北上殺敵也是爲了保護我們,殿下要把咱們大唐的敵人擋在關外,保護長安和長安百姓。”

戰場殺敵自然是兇險的,男童聽着祖母的話,心中竟對這個原本素未相識的楚王殿下多了幾分擔憂,男童問道:“那殿下會有危險嗎?”

祖母點了點頭回道:“那時當然,戰場上刀劍無眼,誰都有危險,不過殿下身後跟着的都是他的護衛,爲殿下而戰,會在戰場上保護殿下。”

祖母的話傳入男童的耳中,這一瞬間,男童再看向李恪時,李恪身上明光鎧散發出的似乎已經不再是陽光,而是一種光環,叫着年才總角的關中兒郎爲之神往的光環。

關中兒郎共飲一水,吃着秦川大地種出的糧食長大,似乎也延承了父輩身上的那股子血氣,雖年幼,但卻也重恩重義。

男童小小的拳頭緊握,看着李恪,看着李恪身後的將士,對祖母道:“阿婆,將來我也要做殿下的護衛,保護殿下,爲殿下而戰。”

一個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男童,一個輕飄飄,遠的看不着邊的話,構成長安街邊一道不起眼的景兒,這樣的場面看似無關緊要,難左大局,可當同樣類似的場景重複地發生了一千次,一萬次,甚至更多的時候,縱是滴水,也能浮舟。

街邊孩童的心思李恪自然不知,現在的李恪正在思慮着河東之事。

“先生,本王命你送的消息送出去了嗎?”李恪策馬行於衆人之前,對身後的王玄策問道。

王玄策聽得李恪喚他,輕夾馬腹,也上了前去,只落後一個馬頭和李恪並行。

王玄策回道:“殿下放心,揚州那邊的消息已經送出去了,想必後日便可到賓王的手中。待賓王安置好揚州諸事,最快七月初便可北上太原。”

以往李恪任揚州大都督時,馬周以揚州大都督府司馬一職代李恪坐鎮揚州,如今李恪轉任幷州大都督,北上太原,馬周自然就沒有了繼續留在揚州的名分和必要。

馬周是李恪臂膀,有治國之才,李恪初到幷州也離不開馬周,於是就在李恪昨日剛剛接到聖旨後,當晚便着王玄策傳信,召馬周北上。

李恪想了想,對王玄策道:“本王北上先處置薛延陀之事,再去一趟定襄城,前後少說也需月餘,賓王北上倒也不必急於一時,如今本王雖人已不在揚州,但揚州畢竟還有本王經營兩載餘的底子,讓賓王打點好了再動身北上不遲。”

“諾。”王玄策應了一聲。

王玄策先是應下了李恪吩咐之事,而後又問道:“那蕭娘子呢?殿下可要將蕭娘子召來?”

李恪沉吟了片刻,道:“洛陽乃東都,居天下正中,本王本欲命仙娘先往洛陽佈置,而後長安,可薛延陀起兵來地突然,倒是打亂了本王的計劃,先生可有建議?”

王玄策想了想,回道:“太原乃北都,同樣緊要。而且太原不比揚州,太原世家、軍府、勳舊三方勢力交錯,關係駁雜,未免殿下初到太原人手不足,凡事又諸多掣肘,還是召蕭娘子北上的好。”

太原乃大唐龍興之地,太原一地頗多勳貴,而且軍府及太原世家門閥勢力極大,非揚州可比,李恪初到難免凡事掣肘,若是有蕭月仙在,幫着他做些他不便出面的事情,自然便利許多。

李恪點了點頭道:“既如此,那洛陽便先暫緩,先命仙娘來太原吧。”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
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十五章 定親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三十章 圈套第十六章 北地亂起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二十二章 長孫作繭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三章 結好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十一章 奉茶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章 定儲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三章 奏對第二十六章 雲中城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二十章 回京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十七章 朝議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一章 接風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八章 還國受阻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