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涼州司馬

一場本該不打緊的營嘯,卻從涼州一路加急傳到了長安,足見蘇定方對此的重視,同時這事也牽動了李恪的心。

這場營嘯看似尋常處處透着怪異,既非戰時,又非遠駐,宣威折衝府的府兵又多是自當地徵召,不是不得還家的外遣禁軍,他們營嘯個甚?他宣威折衝都尉獨孤名不幫着都督鎮壓騷動的士卒,反倒大反常規地一力迴護,又是爲何?

李恪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場營嘯絕不可能是士卒自發的行爲,背後必定站着關隴門閥的人。

李恪心中想着此事,但一時半會兒又想不通透,不知不覺地時間便過了許久,當李恪覺着有些睏倦的時候已經過了子時。

李恪算着時間,估摸着武順已經歇息了,李恪也不願再去攪擾她的清夢,左右離天亮也沒幾個時辰了,李恪裹着件衣裳便在書房睡下了。

子時後才睡下,李恪迷迷糊糊地睡了也不知多久,李恪在睡夢中覺着似乎有人在點自己的腦門,緊接着耳邊傳來了一陣陣“啾啾”鳥鳴,自己似乎是被人給擾醒了。

李恪都不必睜眼,便能猜到是誰在點他的腦門,這東宮敢點李恪腦門的人不多,除了還不懂事的小李璄,便是太子妃武媚娘了,但小李璄不會起地太早,那是誰在書房就不必猜了。

李恪緩緩睜開眼,果然眼前坐着的正是武媚娘,武媚娘跪坐在武媚孃的面前,正笑嘻嘻地看着他。

李恪長長地伸了個懶腰,疼愛地捏了捏武媚孃的臉頰,問道:“都有了身孕了,怎麼還起地這般早,以後好生歇着便是。”

武媚娘道:“我聽宮裡說太子後半夜在書房歇了,特地過來看看。”

李恪道:“深夜接到的定方來信,便來書房問事了。”

武媚娘看着李恪的眼睛,問道:“昨夜三郎過地可還快活?”

後半夜李恪都在書房歇着,自然是不會快活的,武媚娘問的便是前半夜的事情了。

“胡鬧。”李恪把武媚娘抓了過來,佯怒着在她的屁股上輕輕地拍了下去。

武媚娘靠在李恪的懷中,對李恪笑道:“三郎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自己昨夜吃的飽飽的,現在倒還怪起媚娘來了。”

李恪忙道:“我自不是在怪你,只是你總該提前告知我一聲纔是,昨夜着實是驚着我了。”

武媚娘道:“這有什麼好驚的,娥皇女英可共侍帝舜,先賢尚且如此,三郎如此又有何不妥。倒是三郎你,處理完事情也不知先回寢殿,竟把阿姊一人便丟在了那邊。”

武媚娘說着,嘴上雖有些嗔怪的意思,但臉上卻掛着笑意,因爲李恪的所作所爲正和她的心意。

武順第一次在承恩殿陪着李恪,正最是新鮮的時候,李恪尚能自持,分得清輕重緩急,日後就更不是問題了。

李恪聽着武媚娘提起武順,這纔想起了武順還在承恩殿,忙對武媚娘問道:“我倒是忘了此事了,阿姊可曾走了?”

武順回府,自然是武媚娘一早便安排好了的,若是遲了宮中人多眼雜,反倒不好。

武媚娘笑着回道:“放心吧,阿姊已經走了,我都安排妥當了,待過幾日再接她過來,你便不必操心這些了,你還是先處置蘇將軍那邊的事情吧。”

李恪聽着武媚孃的話,又想起了蘇定方所言之事,李恪揉了揉自己額角,道:“我還正爲此事發愁呢?”

武媚娘問道:“究竟是何事,竟叫三郎如此爲難?”

李恪道:“就在幾日前,隴右道宣威折衝府士卒營嘯,小生譁變,營中部分士卒和折衝都尉獨孤名都被拿下了。此事我也是昨夜纔得到的消息,恐怕再過幾日便該到京了。”

武媚娘聞言,對李恪道:“眼下又非戰時,好端端地何來的營嘯,只怕此事背後是關隴門閥的人在使壞吧,”

李恪點頭應道:“不錯,媚娘所言和我所想一樣,若非背後站着關隴門閥的勢力,區區一個獨孤名哪來的如此膽子。”

武媚娘問道:“那三郎可曾猜到此次營嘯的目的?”

李恪搖了搖頭回道:“我也不知他們做這場營嘯的目的,但我知道,這絕對只是個開始。”

大唐皇權依關隴門閥而有,大唐能夠立國,關隴門閥對李家的支持起到了極爲關鍵的作用,但李世民英武,宏圖大略,李恪也不是甘爲擺佈的人。大唐前後兩代帝王都不甘爲關隴門閥所裹挾,他要讓皇權成爲真正的皇權,而不是受關隴門閥影響下的產物,所以他們對關隴門閥下手了。

遣李恪舊將蘇定方爲涼州都督只是第一步,既是試探,更是震懾,而那些關隴門閥的家主一個個也都是飽經風浪的人精,又怎會看不出李世民此舉的目的。

李家父子先出招了,關隴門閥不過接招反制而已,李恪的先手叫他們憂心忡忡,他們的後手又何嘗不叫李恪擔憂。

武媚娘道:“關隴門閥必是要藉此事發難了,三郎還在早做準備的好。”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我已經命人去傳賓王和玄策了,他們稍後便至,此番便是要跟他們商討此事。”

武媚娘擔憂道:“這些世家子弟行事謹慎穩妥,只怕輕易不會留下什麼把柄叫人抓住。”

李恪道:“不錯,定方是武臣,那些陰謀手段非他所長,他更非世家子,世家門閥裡面的許多彎繞他也未必清楚,我已另有打算。”

武媚娘問道:“三郎的意思是?”

李恪回道:“我有意以裴行儉爲涼州都督府司馬,領三百禁軍前往涼州。”

蘇定方出身河北武族,地方豪強,但卻非世家子弟,而裴行儉是世家子,對於世家子的瞭解自然遠勝於蘇定方,他去了涼州確能幫蘇定方不少。至於隨行的三百禁軍,人數雖不多,但卻代表了朝廷對於蘇定方的支持。

武媚娘道:“裴行儉雖才幹出衆,但年才弱冠,只一個裴行儉能成嗎?”

李恪自信地笑道:“那時自然,纔不以年歲而論,裴行儉雖年才弱冠,但行事穩妥,文武兼備,正是妥當。”

蘇定方和裴行儉,歷史上大唐前期開拓西北的兩個關鍵人物,若是他們兩同在都鎮不住一個涼州都督府,李恪是萬萬不信的。

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章 汗庭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章 命格
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六章 以畫爲餌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十五章 拒婚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三十章 爭執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十九章 尋機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十三章 召見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六章 交易第十九章 尋機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十七章 急招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五章 汗庭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章 易爵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一章 玄武門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七章 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