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

漕幫人,光是揚州一帶,便是上下數千人衆,營生所賴者唯漕運一項,若漕運興,則漕幫足,若漕運敗,則漕幫苦。

而淮南漕幫要道便是運河與淮水兩處,若是兩水敗壞,他們自然就沒了吃飯的營生,故而說李恪治水,保住了他們的營生也毫不爲過。

當李恪自王玄策口中聽到了漕幫的消息,李恪的腦海中瞬間便動起了其他的心思。

淮南富庶,甲於天下,大唐鹽、糧,多有仰賴淮南供給之處,而如今淮南鹽運已爲李恪所有,李恪若能再得漕幫,便可借漕幫之手主宰淮南半數糧道,到時李恪非但在淮南一手遮天,而且他只要稍稍一掐,甚至可以決斷千里之外,關中糧儲的豐缺與否。

李恪在心中盤算着,已然下定決心,淮南漕運,他必要得之。

李恪要得漕運自是篤定,不過此事倒也不急於朝夕之間,當李恪回到臨江宮時,已有一人自京中而來,在臨江宮等候多時了。

“殿下,樑王奉皇命傳旨,已經到了。”傍晚,李恪自鹽城趕回揚州,剛到臨江宮外,臨江宮外守衛的王府衛率便對李恪道。

“什麼?愔弟來了?”

李恪初一聽到李愔來此的消息,還稍稍有些驚訝,於是接着問道:“樑王是何時到的?”

王府衛率回道:“樑王午時便到了,現已在偏殿等候多時。”

午時之時李恪正在鹽城,李愔來此自然是見不着,而今已是傍晚,李愔在此已是等了兩個時辰了。

若是中官傳旨,在宮中等了大半日,便可算是怠慢天使了,可李恪與李愔乃是手足兄弟,自沒有這般講究,李恪也不必再更衣,徑直便往偏殿去了。

“阿弟來此,怎的也不命人提前通傳一聲,爲兄也好早做安排,免得你在此等上這般時候。”李恪一到偏殿外,便看到了偏殿廊沿下搬了張竹塌,正躺着乘涼的李愔,於是笑道。

李愔與李恪乃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自幼便跟在李恪身後長大,兩人關係甚篤,自不同於其他皇室兄弟。

李愔聽得李恪的聲音,站起了身子,對李恪笑道:“小弟南下時阿孃便有命,阿兄公務繁重,到了揚州不得大動干戈,叫阿兄麻煩。”

李恪笑道:“你我至親兄弟,一母同胞,你來了,爲兄高興還不及,談何麻煩。爲兄先安排你在臨江宮住下,晚些時候你我兄弟把盞言歡。”

李愔點了點道:“阿兄的這處臨江宮着實不錯,比之宮中亦是不差。”

李恪道:“你既喜歡,爲兄便專爲你在宮中闢出一處院子,你也多住些日子,爲兄隔日領着你在宮中,在揚州好生轉轉,不必急着回京。”

李愔笑道:“我倒是願多待些時日,等着歲末同阿兄一同返京,只可惜多有不便。我若在揚州待個三日不回,莫說是父皇和阿孃了,就是高陽那邊也該鬧上小脾氣了。我此次出京,高陽本是鬧着要同來了,父皇擔心揚州路遠,左右就是不準。”

高陽最黏着李恪,又年幼貪玩,此番李愔南下揚州,她不鬧着要來纔是怪事。

李恪聞言,問道:“你在長安待得好好的,怎的突然來了揚州傳旨?宮中中官這般多,哪裡要你親自來跑一趟。”

李愔道:“還不是爲了太子行刺阿兄之事,此番父皇受長孫無忌蠱惑,包庇太子,又怕阿兄埋怨,便命我來傳旨,一來送來封賞,二來安撫阿兄。”

李愔年少,楊妃也擔心他嘴巴不嚴,故而並未告知李恪遇刺的實情,李愔還只當李恪廬州遇刺當真便如外界傳聞那般,是太子遣刺客所爲,心中也還真記恨着太子,也對李世民的作爲多有幾分不滿。

李世民遣李愔來此,李愔年少,興許還讀不出李世民的用意,但李恪卻已猜到了幾分。

李承乾酒後妄言,乃是兄弟失和,此番又命李恪親弟李愔來此傳旨,也是擔心李恪委屈抑或是埋怨,藉此要告訴李恪,望李恪以手足之情爲重,莫要深究。

其實哪怕李世民不說,李恪也絕不會深究此事,此事本就是李恪自己布的局,能走到這一步已然足矣,若是李恪追地深了最後也只會自己露出破綻,反倒不美。

“父皇手書何在?”李恪對李愔問道。

李愔從懷中取出了一封黃軸,繡着雲紋的絹布,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兄弟之間傳旨,自也沒有外面那般多的繁文縟節。

“加驃騎大將軍,增封三千,比起阿兄受的委屈,這些東西又算得了什麼?”李愔把李世民的手書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口中嘟囔道。

李恪已貴爲楚王,右驍衛大將軍,揚州大都督,一個驃騎大將軍的官銜雖爲從一品,位在諸武臣之上,但卻不掌實權,加之於身也不過是個虛名,至於三千封地,便更是如此了,與李恪一心的李愔對這道聖旨,自然有些不滿。

李恪看着李愔的樣子,笑道:“無論封賞多少,俱是父皇恩典,而且封賞詔書中也言明瞭,此番封賞乃是爲我淮南治水之功,與行刺之事無關。你這些話在我面前說了也無妨,回京後可需仔細,不可亂言,平白惹得父皇不悅。”

李愔連忙應道:“阿兄放心,這些話我也只是在阿兄跟前說說,當着阿孃的面我都從不提及。”

李恪點了點頭道:“如此便好。”

李愔對李恪道:“此事乃父皇之意,阿兄自是不欲大肆聲張,但此事非同小可,難道阿兄就此作罷了嗎?”

李恪不準李愔多言,自是爲了自己不在李世民跟前難做,但這也只是做做樣子罷了,以李愔對李恪的瞭解,對於此事李恪絕不會就此作罷。

果然,正如李愔所猜測的那般,李恪對李愔道:“此事已然鬧得這般大,只怕整個長安城都已是沸沸揚揚,爲兄豈會就此作罷。”

李愔聞得李恪之言,只當李恪意欲追究此事,連忙好奇道:“不知阿兄有何安排,可爲用得着我的地方?”

李恪道:“那時自然。”

李愔道:“阿兄開口,就是要我去闖李承乾的東宮也不在話下,阿兄但吩咐便是。”

李恪的眼中閃過一絲亮光,嘴角輕輕一撇,笑道:“爲兄要你去闖東宮作甚,此番太子失德,爲朝野所劾,想必父皇也深爲苦惱,爲兄要你帶上我的親筆手書,於朝會之上爲太子開罪求情。”

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六章 欽陵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
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五章 上屋抽梯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六章 加註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二十九章 納吾肉孜節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十六章 欽陵第八十三章 和親定議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章 汗庭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章 端午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十三章 誤會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十一章 昆明池春獵第八章 婚成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章 李世民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急招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十七章 反常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八章 自求彈劾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二章 端午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中眷裴氏第二十章 馬周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十三章 誤會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十一章 擇師第十八章 逼反第二十五章 可汗狼騎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八章 守殯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二十九章 開府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