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虹貫日

貞觀七年,正月,癸巳,萬國來朝。

皇帝李世民於玄武門外設宴,宴三品已上及州牧、蠻夷酋長,李恪以皇子之尊,揚州大都督、右驍衛大將軍,自也在此列。

玄武門外,宴設百席,李恪坐於上首次席,而與他同席的則是他的嫡親胞弟,樑王李愔。

如今的李愔已年滿十歲,早已不是當初那個只知跟在李恪屁股後面,尋着玩樂的孩童,已有幾分溫文儒雅,翩翩少年郎的模樣。

“這魏玄成倒是有趣地緊,起‘七德舞’時他便低頭閉目,宛如老僧入定,起‘九功舞’時便雙眼瞪如銅鈴,聚精會神,就差把抑武倡文四個字寫在臉上了。”李恪看着文臣席列,坐在他們對面的魏徵,低聲對身旁的李愔道。

貞觀六年末,原侍中王珪因泄禁中語被李世民所斥,貶爲同州刺史,而秘書監魏徵便得繼其職,出任侍中,成爲了門下省首官,也位列宰輔,故而席位靠前。

魏徵乃是文臣,一向主張止武備,倡文教,而“七德舞”便是舊之“秦王破陣樂”,演的便是李世民沙場征戰之事,魏徵自然聞之不喜,反倒是主文的‘九功舞’更合他的口味。

李愔聞言,也低聲笑道:“魏玄成好歹也曾助過阿兄,阿兄怎的還埋怨他了?”

李恪問道:“他何時助過我?他不向父皇參我,我便是謝天謝地了。”

李愔玩笑道:“阿兄好大的忘性,那日漢王聯姻之事,若非魏玄成拔刀相助,在採荇堂‘生擒’了李元昌,那事只怕還麻煩地很。”

那日魏徵在採荇堂抓了李元昌現行之事雖是受李恪利用,非其本意,但着實也是幫了李恪一把,故而李愔這麼講倒也不差。

李恪和李愔乃同胞兄弟,關係極近,不同於其他皇子,李恪用手肘輕輕抵了抵李愔,笑道:“那依你之言,我還需謝過魏玄成了?”

李愔擡頭看了看魏徵一臉肅穆的模樣,低聲玩笑道:“以阿兄同魏玄成的關係,你若是依此事去謝他,他恐怕非但不會領情,反倒要參你一本。”

衆位年紀稍長些的皇子中,李承乾文武未分,而李泰、李佑等人尚文,唯李恪尚武,而魏徵卻又主倡廢武興文,故而在魏徵看來,李恪與李績還有尉遲敬德那幫武臣是一夥的,對李恪的態度自然也算不上親善,李恪對他也是能避則避,不願與他多打交道。

可世事就是如此巧合,不是李恪想避就能避地開的,甚至還非人力所爲。

就在李恪和李愔正在玩笑之時,玄武門外的天色竟一下子昏暗了下來,宛若傍晚將近。

不過昏暗的天色並未持續太久,不過片刻,天色便又復明,可當天色明亮之後,李恪再擡頭望去時,卻發現原本刺目的太陽之上,竟有一道白光穿透而過,從正中橫穿整個太陽。

白虹貫日!

李恪看着眼前中景象,腦海中猛然竄出了四個字。

而就在李恪看到這一場景之時,宴中的衆人也都看在了眼中,頓時整個大宴都熱鬧了起來。

“白虹貫日!竟是白虹貫日!”

於唐人而言,白虹貫日乃大凶之兆,主江山不穩,九州生亂,大宴之上的衆人見狀,齊齊高呼了出來,滿是吵嚷之聲。

李恪聽着身旁的吵嚷聲,也不禁皺起了眉頭,他知道,所謂白虹貫日不過是一種巧合之下的天象而已,算不得什麼吉凶之兆,只不過這些話同他們,自然是講不通的。

甚至就連李恪身旁坐着的李愔也對李恪小聲道:“白虹貫日乃是凶兆,近日怕不是有禍事將生。”

唐人一向信奉天數,尤其是白虹貫日這般極其罕見的天象。

《戰國策》有載:“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古之凡有異象,必預大事,而白虹貫日之說,正主帝王災禍,大宴之上的衆人豈有不驚慌的。

“啓稟陛下,白虹貫日乃數異象,或是上天示警,臣以爲此事萬不可輕怠,當速傳太卜署覈查此事。”白虹貫日天象初現,太常寺卿蕭琇便當即出席,對坐於上位的李世民拜道。

所謂太卜署,乃太常寺僚屬,掌卜筮之法,辨其象數,以定吉凶之事,今日天相有異,或主大凶,蕭琇欲傳太卜署官員至此,卜定吉凶,自也是應有之義。

可蕭琇的話入李世民之耳,李世民想了想,卻微微皺了皺眉。太卜署雖好,但李世民對他們卻頗有些顧慮。

太卜署在百官列,依例屬太常寺所轄,當屬外臣,既是外臣,便難免與同朝僚屬利益攸關,所言未必切實,這些天相之事,李世民卻不願外臣多加置言。

李世民想了想,卻突然想起了一人,此人或可一用。

李世民擺了擺手,示意蕭琇退下,轉而對席間的吏部侍郎韋挺問道:“韋卿可還記得昔年杜淹對朕提及的蜀地高人?”

早年杜淹、韋挺、王珪三人俱爲隱太子李建成臣屬,後杜淹因慶州刺史楊文幹謀反案,而被太上皇李淵流放與蜀地巂州,並在蜀地結識了袁天罡,待李世民登基後,杜淹被詔回京爲官之時,便曾向李世民提及袁天罡相星斷面之才,李世民記憶猶新。

韋挺點了點頭道:“陛下所言,可是蜀地術人袁天罡?”

李世民道:“不錯,正是此人,此人現可在京中?”

韋挺回道:“袁天罡乃玄都觀棲雲真人高徒,日前棲雲真人還曾奉陛下之命做道,攜門下衆人爲穆太后祈福,想必此時袁天罡還在京中。”

韋挺口中的穆太后便是李世民生母竇氏,竇氏已亡,故每歲元日,李世民便會下詔玄都觀,命棲雲真人領玄都觀上下爲竇氏祈福,而祈福之事也不過是兩日前的事情,故而袁天罡自還在京中。

李世民聞言,當即道:“速傳袁天罡入宮覲見。”

李世民對太卜署頗多顧慮,但對袁天罡卻要放心許多,一來袁天罡乃杜淹所薦,杜淹性情忠直,而又亡故,自不會與袁天罡有半分齷齪,二來袁天罡乃棲雲真人弟子,棲雲真人雖身在長安,但數十年間卻從不問朝事,李世民倒也信得過。

“諾。”韋挺當即領命,命人下去宣見袁天罡了。

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六章 戍堡
第九章 奪河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七十八章 換將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十六章 欽陵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十二章 夷男第五章 汗庭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二十二章 李靖之憂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三章 奏對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八章 惡陽嶺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八章 祿東贊見駕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十九章 鹽行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七章 考較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九章 諾真水之戰第十七章 安置第七十二章 信至第十三章 召見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六十七章 狄仁傑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十三章 盛會第八章 鞠文泰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十六章 戍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