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世民

庭院離正廳不遠,沿着池塘邊的迴廊一直走,向左在轉上兩個彎就看見了前廳的側門。

李恪一隻腳剛邁進前廳,就看見一個年近三旬的男子正端坐在廳中的錦塌上,男子穿着一身明黃色的錦袍,昂藏七尺,橫眉如劍,雖面色平常,但許因久居上位的緣故顯得不怒自威。

在這個男子的身旁在坐着一個溫婉嫺靜,二十出頭的年輕美婦,年輕美婦曲眉豐頰,神態端莊,線條柔和,如章臺楊柳,雖然未着粉黛,但是眉宇間卻有着一種獨特的清麗與貴氣。

不消多說,這一雙男女自然就是李恪的父母,太子李世民、側妃楊氏。

李恪強壓着心中對這千古一帝的緊張與好奇,緩緩跨過門檻,走到他們身前停下,熟練地頓首行禮,道:“兒李恪拜見阿爹、阿孃。”

看見李恪進門,李世民臉上露出一絲笑意,拍了拍錦塌上空餘的地方,笑道:“虎頭(李恪的乳名)來了,快坐到爲父身邊來。”

李恪擡頭看了李世民,輕輕“誒”了一聲,走到錦塌旁,挨着李世民坐了下來。

待李恪坐定,李世民看着李恪,一隻手拉過李恪的手臂,一隻手摸了摸李恪的頭頂,怒氣中似乎還帶着幾分虧欠道:“這幫叛臣餘孽當真膽大包天,竟敢在玄武門行刺我兒,險致我兒喪命。”

在李恪的記憶中,阿爹從來都是嚴父的映象,在李恪面前從未如現在這般親暱的舉動。

許是因爲自己的野心禍及子女,觸動了李世民那根柔軟的心絃吧。

李恪似乎毫不在意地笑了笑:“阿爹不必動怒,恪兒額頭上的傷已經好的差不多了。”

說着,李恪還輕輕揉了揉自己的額頭,一副已然不覺疼痛的樣子。

李世民看着李恪的模樣,滿意地笑道:“虎頭雖年少,卻已得‘子夏問孝’之精義,爲父之心甚慰。”

李世民口中的子夏問孝,李恪倒也是知道的。

論語有載,子夏問孝於孔子,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於孔子眼中,侍奉雙親,供奉酒食並非真孝,真正的孝道而是出於心,悅於色。李恪方纔爲免爹孃憂心,強作喜色,與孔子之意自然也是契合了。

李恪謙虛道:“阿爹盛讚,恪兒羞愧,先賢之義浩如煙海,恪兒不過得字面意思,依言而行,尚且表淺地很。”

面對李世民,李恪縱然明知是自己的生父,但依舊難免謹慎,言行也是三思之後,可偏偏就是這樣的謹慎,卻叫李世民覺出了異常。

李恪早慧,向來曉事,但今日李恪的表現實在太過沉穩了些,非但不似八歲的孩童,就是與他以往也是大有不同。

李世民只當李恪今日的表現與在弘文館早課有關,於是問道:“虎頭額角受傷,昏迷休養了數日,今日去弘文館可還能及得上進度?”

李恪聽到李世民的問話,心一下子提了起來,一瞬間,他意識到了自己方纔的失言之處。

父子之間,李世民縱然一向嚴苛,他方纔的話也太顯疏遠了。

李恪在心中快速地思索了一番,當即道:“恪兒近日臥牀,確實落下了些文章,今日恪兒早課後正跟隨孔先生習讀論語,如今已經讀到了論語·子路篇,想來落下的課業幾日內便能補回。”

李恪口中的孔先生便是孔子第三十一世,弘文館學士孫孔穎達,孔穎達熟讀經傳,善於詞章,除了在國子監的官職,亦司宗室子弟授課之職。

而論語子路篇大多講些修身養性之義,李世民以爲必是孔穎達在文章中多有涉及先賢往事,李恪聽進了心裡,這纔有了方纔之舉。

李世民道:“孔穎達乃孔子嫡後,海內大儒,有關西孔子之譽,虎頭需得跟他好生請教。”

李恪聽了李世民的話,先是點了點頭,然後道:“孔先生學富五車,一身學問貫徹古今,堪稱鴻儒,只是...”

李恪說到這裡,一下子有些頓住了。

李世民看着李恪的樣子,顯有未盡之意,於是好奇問道:“只是什麼?”

李恪此時彷彿又恢復了幾分孩童心性,睜着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看着李世民,語氣中帶着一絲緊張地回道:“但是孔先生的學問卻有些迂腐呆板,恪兒不喜歡聽。”

李恪之言一出,不只是李世民,就是一旁坐着的楊妃也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孔穎達學識之高,堪稱弘文館十八學士之冠,海內景望,李恪這樣說,着實有些太過了。

楊妃生怕李恪的話觸怒了李世民,連忙搶先責備李恪道:“虎頭不得無禮,孔先生是有大學問的人,豈是你一個黃口小兒可以隨便指摘的。”

不過好在李世民似乎並未生氣,反倒笑吟吟地看着李恪,饒有興致地問道:“哦?你爲何說孔穎達的學問迂腐呆板?”

李恪看着李世民的眼睛,一本正經地回道:“孔先生常言以德服人,不可妄動刀兵,只要我大唐與民休息,推行德政、仁政,鄰邦自會聞風而降,天下歸心。可恪兒卻覺得不對,恪兒自幼便常見阿爹征戰四方,爲我大唐靖平海內。如今我大唐能有天下,自然多賴阿爹之功,若是光靠嘴上的以德服人恐怕是不行的。”

李恪的話說的很是淺顯,看得也不算深刻,但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偏偏卻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裡去了。

自大唐立國至今,李世民百戰沙場,幾經生死,才奠大唐開國之基,這大唐的皇位本就該是他的。

這番話若是從旁人口中說出,李世民興許還會覺得有溜鬚拍馬之嫌,可自少不更事的親子李恪口中不經意說出,李世民卻覺得如沐春風。

“哈哈,虎頭雖年幼,言語間倒還頗有幾分見地。孔穎達是大儒不假,學問更是了得,但虎頭將來是要助爲父治理一方的,又豈能全無手段,光學了這滿口的仁德。往後孔穎達所授的書中學問你便好生學着,他講的道理虎頭若有不明的,可往虞世南請教。”李世民將李恪攬入自己的懷中,朗聲笑道。

一旁的楊妃看着李恪討得李世民歡喜,身爲母妃自當歡喜,可楊妃的臉上雖有笑意,但眼中卻閃過了一絲不安,她感覺到,他最爲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要發生了。

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章 夜襲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二章 敲打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章 石室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
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八章 溫彥博之憂第五章 夜襲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三十八章 下聘第十章 收局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八章 過繼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八章 演練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五十章 長孫心憂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二十八章 彈壓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八十一章 懲處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十八章 山路第五十六章 隱情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十三章 歸寧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二十章 山陽縣尉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十二章 敲打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七十章 雍王第六十五章 兵部尚書第四十九章 親往楚州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九章 風暴將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三章 聖旨至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三章 定論第四十六章 糧荒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六章 石室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八十七章 漕運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十四章 藥箱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四十三章 仙娘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