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

“唐軍大勝,生擒頡利,平定突厥!”

清晨,第一道陽光灑在長安正中的天街之上,一隊輕騎便踏着“踏踏踏”的馬蹄聲,踩碎了滿城的寧靜,一邊呼喝着直奔朱雀門而去。

隨着這一陣呼喝聲傳進天街兩旁的坊道之中,長安城的千家萬戶也隨之沸騰。

四年前,頡利率大軍南下侵襲的一幕還歷歷在目,但如今,四年過去了,邊關終於傳來了捷報。

頡利生擒,突厥甫定,北地的捷報便八百里加急進京,送到了李世民的案頭。

“哈哈哈,我大唐萬勝,頡利被擒,北疆至此定矣。”半個時辰後的朝會之上,李世民站在顯德殿的上首,手中揚着千里送來的戰報,對殿內的衆臣激動道。

當李世民看到捷報的時候,那一刻,沒有人知道李世民是何等的激動,因爲此前李世民實在是承受了太大的壓力。

被破關中、渭水立盟、遣質子、納貢突厥,李世民登基不過數月,便接連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他所承受的壓力和質疑,豈是旁人能夠理解的。

不過現在,這一切都過去了,隨着北伐大勝,李世民已經一洗往日陰霾,吐出了壓在心頭的那口氣。

以往的李世民有多壓抑,現在的李世民就有多暢意。

李世民等級不足四年便解決了突厥之患,這可是前隋花了近四十年都爲解決的難題,如今功績誰還敢質疑於他?

“臣等恭賀陛下。”大捷的消息殿中大臣都早已知曉,衆人聽李世民的話,紛紛俯身拜道。

李世民擡了擡手,命衆人起身,問道:“突厥已滅,我大唐拓土千里,此戰我兒與李靖當居首功,李績、李道宗爲次,朕欲加封賞,衆卿以爲然否?”

北伐突厥,不僅是滅國之功,更是爲李世民正名,李世民自然不吝封賞。

只不過這功勞的主次卻有些怪異。

李靖爲三軍主帥,更有取惡陽嶺,破鐵山之功,居首自然無異議,李績和李道宗也有大功在身,居次也是合理,可李恪並無殺敵之功,李世民將他與李靖並列,就有些怪異了,更何況李恪年不過十二而已。

李恪爲質四年,自有大功在身,但爲質之功並非軍功,貿然將李恪的功勞提地如李靖一般高,怕是有些不妥。

李世民的心思衆臣自然知道,一來李恪是他的親子,李恪立下大功,李世民自然面有榮光,樂見其成;二來剿滅突厥乃蓋世之功,若是首功叫李靖一人獨據,到時他功高震主,那還了得?

能在大殿之中站着的都是人精,哪裡還不知道李世民的意圖,所以他們縱然覺得不妥,也未敢貿然進言,甚至就連對李恪最爲忌憚的長孫無忌也是如此。

這時長孫無忌若是開口反對李恪與李靖並列首功,只會給他自己抹黑,別無它用。

而這個時候,整個貞觀朝頭最鐵,膽子最大的魏徵還在秘書省修書,上不得朝堂,朝堂之上倒還沒有敢明面上跟李世民過不去的人。

所以在李世民的授意之下,李恪與李靖並列首攻的事情已是板上釘釘。

不過名歸名,利歸利,首功之名他們是當不住了,但是利,他們卻不欲李恪拿了太多。

“啓稟陛下,臣以爲蜀王殿下和李靖功勞甚巨,蜀王可加食邑千戶,進封吳王,李靖可封代國公,加食邑八百戶。”大殿之中短暫地沉默之後,太子舍人褚亮出列道。

褚亮說話倒也用了心,他非但了壓了李恪的封賞,就連李靖也是如此,滅國之功,竟只加區區八百戶食邑。

李世民有意壓制李靖之功,褚亮這麼說也是希望能借助李世民的這個意圖,趁機壓制李恪的封賞。

一千戶?吳王?

不過李世民聽了褚亮的話,微微皺了皺眉,顯然褚亮的話未叫李世民滿意,但大殿之上,李世民也不能光爲李恪說話。

於是李世民道:“區區吳王,恐怕難酬吾兒在突厥四載之功,封賞之事待朕與衆臣另做商議後再做定論。”

————————————

顯德殿上,衆人正在爭論李恪之功,與此同時,唐軍大勝的消息也傳到了後宮的宜秋殿。

“娘娘,李大帥在陰山大捷,突厥頡利可汗成擒。”楊妃的貼身侍女瓶兒一得到唐軍大勝的消息,連一路小跑地回了宜秋殿的內室,對楊妃道。

楊妃聞言,忙問道:“唐軍大勝,那虎頭呢?”

瓶兒拍了拍自己的腦袋道:“您瞧我,聽到這個消息太激動了,說話都忘了主次。唐軍在陰山大勝後已經從突厥人手中迎回了殿下,殿下如今安然無恙,不日便要隨大軍凱旋還朝了。”

楊妃聞言,眼中露出了難掩的喜色甚至連眼角都浸了淚珠。

楊妃道:“道君護佑,我兒終於得返長安。”

楊妃稍稍平復了自己激動的神情,便又接着問道:“那你可知大軍何時班師?”

四載未見,楊妃對愛子的思念也片刻難忍,恨不得李恪即刻便出現在了自己的眼前。

不過瓶兒卻笑了笑,對楊妃道:“這個瓶兒倒是不知,不過大軍班師恐非一朝一夕之事,應該沒這麼快。如今殿下已經安全,回京便在這月餘時間了,娘娘大可靜心等候。”

楊妃也笑了笑道:“也是,是我太心急了,大軍班師干係重大,豈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左右虎頭已經無恙,我們母子總有相見的一日。”

說着,楊妃似乎又想起了什麼,又對瓶兒道:“你快些遣人去偏殿告知愔兒,告訴他,今日我準他一日假,他今日便不必去岑先生那邊就學了,叫他也樂上一樂。”

自打李恪離京後,李愔時常會問及李恪回京之事,以往楊妃總是隱晦不言,如今李恪回京在即,她終於可以告訴李愔了。

“諾。”瓶兒應了一聲,下去安排了。

瓶兒走後,楊妃從身旁婢女的手中接過了一個女嬰,她摸了摸女嬰粉嘟嘟的小臉,對女嬰笑道:“自打你貞觀二年出身以來便從未見過長兄,如今虎頭歸來在即,到時你們兄妹便可團聚了。”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七章 命格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章 分封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奪河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
第四十四章 初拜蕭後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二章 重聘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七章 命格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六章 石室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二章 西南戰事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四章 蘇定方之邀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六章 分封第十章 遊說蕭瑀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七章 和親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一章 殺俘第三章 自請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一章 朝覲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十九章 尋機第六十章 秦府習武第八章 慶功大宴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十三章 撤離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九章 奪河第七章 和親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朔方易主第十九章 醉客第十六章 質子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十七章 安置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一章 北伐在即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九章 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