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

隨着頡利被俘,突厥已然無主,整個突厥故土成了一片散沙。

漠北及金山故地被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夷男趁機所據,而整個漠南則成了大唐的領土。

在北伐軍主帥李靖凱旋迴京後,李績依舊以幷州大都督、通漠道行軍大總管一職經略漠南,隨着突厥思結俟斤以四萬衆降唐,伊吾城歸附,大唐已徹底平定漠南,大唐國土已開拓至陰山以北,戈壁以南,大唐國境拓土萬里。

而隨着大唐國境猛擴,諸多問題也隨之而來,首要的便是領土與突厥故民的安置,當思結俟斤降唐的消息一到長安,李世民便當即下令朝中要員入宮議事,而李恪曾在突厥爲質四載,對突厥之事頗爲熟悉,故也在議事之列。

而除了李恪之外,諸位皇子之中,能夠參與今日議政的只有太子李承乾。

議事的地方在太極宮內的兩儀殿,當李恪到了兩儀殿時前來議事的大臣已經到了大半,李恪在殿中坐定,過了不過片刻,李世民便到了。

“兒臣、臣等參見陛下。”李世民入內,殿中的諸位大臣紛紛起身拜道。

李世民在上首的帝位之上坐下,壓了壓手,對殿中的衆人道:“今日召衆卿來此之意,想必衆卿已然知曉,突厥之地新得,百姓、舊吏、新土諸事待定,不知衆卿可有良策?”

其實關於突厥故土及百姓安置,朝中上下早有紛爭,主剛主柔,主殺主撫兼而有之。

李世民話音剛落,中書侍郎顏師古當先道:“啓稟陛下,自有北狄以來,凡中國各朝皆不能全然臣服,如今陛下建功業,臣服突厥,臣以爲陛下當開古之先河,將突厥子民置於河北、河南之地,照舊分立各部首領,如此便可保突厥無患。”

大唐新得突厥國土,最爲擔心的莫過於百姓生亂,突厥士卒譁變,顏師古的意思是要將突厥人盡數遷至唐境之內,使其棄牧從農,只要突厥境內無人,草原之上自然就安靜了。

顏師古之言故有其道理,但仔細計較起來,爲了避免突厥人生亂,便將突厥人盡數遷至大唐,自此草原之上空無一人,大唐縱然得之又有何用,顏師古之言大有因噎廢食之意。

果然大殿之中與顏師古意見相左的大有人在,顏師古話音剛落,禮部侍郎李百藥便站了出來。

李百藥道:“啓稟陛下,臣以爲遷民之事耗費甚巨,而且全不必要。突厥雖以一國自稱,但卻國內各部卻各自爲政,除了可汗外互不統屬。臣以爲當效舊制,分封包括阿史那氏在內的草原各部首領,只轄麾下一部,如此一來,突厥則因國分而弱,再難與我大唐爲敵。”

李百要所言乃是效西周舊制,分其國而化其力,一個突厥便分作了各個部落,部落間實力自然大損,憑藉部落之力決然無力與大唐爲敵。

然李百藥之言雖好,能起一時之效,但卻能長久。

畢竟李百藥的主掌雖然劃分各部,但總體而言卻保留的突厥的實力,而突厥人的實力既未大損,誰能保證將來草原之上會否再有一雄主橫空出世,到了那時他若能一統草原各部,那突厥又成了大唐的勁敵。

顏師古反駁李白藥道:“李侍郎之言乃一時之計,穩地住一世,卻穩不住百世,日後終將成禍。”

李百藥道:“那顏侍郎之言又當如何,若是漠南之地空無一人,我大唐要之何用?不過徒耗兵力而已。”

李百藥的話,一下子說到了李世民的心裡,李世民收漠南,要的絕不是一塊白地,而是一片可爲大唐牧馬,廣闊無跡的草場。

若是漠南無人,李世民得其地便如食雞肋,要之無用,棄之可惜。

有了李百藥這句話,這顏師古的遷民之策便算是徹底告廢了。

此事與李恪干係倒是不大,他聽在耳中記在心裡,倒也沒有上前答話的意思。

但有主撫的,有主遷的,那自有主鎮的,這主鎮之人便是魏徵。

魏徵官拜秘書少監,論理今日朝議之人俱是各部首官,當無他一席,但秘書監蕭璟染病,李世民又素知魏徵之才,便特下詔傳見。

魏徵見李世民神色似有不絕,於是上前拜道:“啓稟陛下,臣以爲突厥之人世爲盜寇,乃我大唐百姓之敵,今陛下威服突厥,然突厥人人面獸心,不可深信,現我大唐俘虜十萬,若遷至河北、河南,十數年後便可達數倍,實乃我大唐之患,望陛下千萬謹慎,勿效西晉武帝故事。”

西晉初年,胡、漢百姓混居,晉武帝司馬炎不聽羣臣勸阻,執意如此,以致二十年後伊、洛之地半爲胡人所據,爲後來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埋下禍根。

李世民問道:“那依你之意,該當如何?”

魏徵回道:“依臣之見,當盡逐突厥胡人回陰山以北,廢其兵甲,盡收良馬,以我大唐精銳鎮壓,有亂者便以屠刀相加,不使胡人有反叛之機,以此穩固漠南。”

魏徵雖是文臣,但說話獻策均有狠辣之風,倒是與他當年諫言李建成暗殺李世民之事如出一撤。

當然,魏徵的想法還遠非個例,大唐君臣以天朝上國自居,視突厥爲胡人豬狗之輩,在他們眼中縱然殺了胡人也無不可。

但李恪聽了魏徵的話,臉色卻一下子難看了起來。

李世民若當真採納了魏徵的意見,將突厥人盡數趕往陰山之北,那無疑是與突厥結爲死敵,轉而把這些人送給更北面的薛延陀,逼着這些突厥人帶着對大唐的仇恨北投夷男,給薛延陀增補兵員,平白爲大唐再樹強敵。

此時的薛延陀新據漠北之地,尚且無力與大唐爲敵,在大唐的面前他們還是一副溫順模樣,故而朝中也少有人意識到薛延陀人即將帶來的威脅。

但李恪卻很清楚,薛延陀夷男可汗絕非善輩,他當初敢反突厥,將來便敢反大唐,若是任由薛延陀盡收突厥之人,慢慢坐大,那到時漠北的薛延陀將會成爲一個比突厥更加可怕的敵人,那大唐多年來的籌謀便將化作烏有,北地再現紛爭。

唐史之上,李世民曾任用許多突厥出身的名將,顯然他並未採納魏徵的意見,但這些東西誰又能一定說的準。

李恪看着大殿之中的衆人,卻遲遲無人出來反對魏徵之言,李恪有些坐不住了。

若是李世民當真用了魏徵之言,屆時對整個突厥都是滅頂之災,對未來的大唐北線也埋下了禍根,這個禍根又不知要用多少大唐兒郎的性命去填。

李恪雖不想開罪魏徵,不想做出頭鳥,更不想過早地在這朝堂之上發聲,叫旁人注意到自己,但現在已經由不得他了。

李恪突然站了出來,對着李世民俯身拜道:“啓稟父皇,兒臣以爲魏少監之言矯枉過正,恐怕不妥。”

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二章 老奴
第一章 接風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五十八章 所謂風流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一章 朝覲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八十五章 沙匪第十五章 拒婚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十七章 威逼侯君集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五章 射花燈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十三章 召見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二十七章 三策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一章 留命第五十一章 有苦難言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七章 持節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九章 李元昌受責第五十九章 入宮釋疑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十八章 請旨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四章 揚威右驍衛第八章 惡陽嶺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一章 議封可汗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六十二章 刺客第二十九章 灞橋再會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十五章 鐵山大捷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八章 不讓寸步第三十一章 涼州隱患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七十一章 裡衣第六十九章 暴露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十三章 拔灼身死第三章 結好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十九章 太子側妃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六章 石室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四十九章 放糧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六十章 密信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八十二章 老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