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尋機

“當初拉攏薛延陀乃是兒臣之意,此番薛延陀復叛,兒臣難辭其咎,兒臣願統兵北上,解定襄城之危,將功贖過,還望父皇允准。”

李恪之言在大殿之中迴響,殿中衆人的臉色,已經陰晴不一,但其中還是覺着頗有趣味的居多。

北結薛延陀,已破突厥,這確是李恪的意思,當初突厥強盛,大唐獨與之敵難言必勝,李恪建議拉攏薛延陀,由鐵勒九部自磧北出兵,襲擾頡利背後,斷其糧,擾其兵,前後至少幫大唐牽制了三成突厥士卒,爲大唐平滅突厥出力甚多。

李恪建議李世民北結薛延陀,無論什麼時候,怎麼看,都是有功無過,但李恪卻偏偏在此事以此事爲罪,請求統兵北戰,殿中的羣臣也大多知道李恪的心思。

恐怕李恪請罪是假,想統兵北上纔是真。

唐軍好戰,朝中將領更是如此,薛延陀北犯,朝中諸將中躍躍欲試的不知多少,只待李世民出言相詢,便要即刻請戰了。

可他們哪裡想得到,李恪的動作竟這般快,李恪不過開口問李恪的看法,李恪便就順勢請戰,着實出乎衆將意料。

不過這北定薛延陀的戰功不知多少都在眼巴巴地看着,李恪雖先開了口,可旁人又豈會坐視,李恪話音不過才落,一旁的宿國公、左領軍大將軍程知節出列道:“當初北平突厥,楚王有功無罪,又何來戴罪立功之說,更何況區區薛延陀,豈勞楚王大駕,末將願領兵北上,還望陛下準允。”

今歲初,大唐以西海道總管段志玄爲帥,率樊興、契苾何力、薛萬均等衆,統軍三萬西征吐谷渾,那時的程知節便因身子不適未能從行,現在的程知節身子轉好,早就憋了大半載了,如今得此良機自然急於請戰。

有程知節帶了頭,朝中衆將又紛紛站了出來,請戰薛延陀,纔剛剛安靜下來的大殿又紛擾了起來。

其實關於統兵人選,李世民早有屬意,李世民壓了壓手,示意衆人靜下,而後又對長孫無忌問道:“輔機,你是兵部尚書,你可有人選?”

大唐朝中重臣,最不懂李世民心意的是侍中魏徵,而最懂李世民的心意的便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乃李世民內兄,少年相識,相交二十餘載,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的時間最長,自然也最善揣度李世民的心思。

有時李世民在朝堂上詢問長孫無忌的意思,未必是真的在問長孫無忌的意思,而是想借長孫無忌之口說出自己的心思。

而且長孫無忌和李恪不和,薛延陀又不是非李恪不可定,故而長孫無忌也不願李恪北上,立下此功,於公於私,長孫無忌都要另舉旁人。

況且定襄城乃陰山要塞,薛延陀兵圍定襄城,李世民豈能不知其中之危,可李世民卻不先提退敵之事,而是先問退敵後如何處置薛延陀,自然是已經有了主帥人選。

正所謂兵貴神速,李世民行伍出身,亦是當世名帥豈能不知這個道理,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坐得住,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李世民中意的主帥已經到了北線,或者說他本來就在那邊。

長孫無忌想到了這些,於是開口道:“回稟陛下,我大唐幅員廣闊,良將如雲,薛延陀大度設不過小患,若要退敵,又何必自京中遣將,北線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襄州都督張公瑾、朔州都督蘇定方,俱是良將,可敗大度設。”

長孫無忌的話正和李世民的心思,李世民聞言,點了點頭,笑道:“輔機之言甚是,如此便依輔機所諫,以李績爲定襄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爲金河道行軍總管,張公瑾爲通漠道行軍總管,三路齊出,各領本部人馬北上,解定襄城之圍,誅大度設賊軍。”

李世民口中所用不是退字,而是一個誅字,顯然也是動了怒意,無論薛延陀何意,李世民都要殺一儆百,讓已經安寧數載,漸漸有些忘乎所以的草原部族見見血,讓他們知道誰纔是他們的主子。

隨着李世民一聲令下,北征的將領已然敲定,李恪的心中多少有幾分失望。

其實李恪此次請命領軍北上,倒也不是爲了這退敵之功。李恪本就有大功在身,多了還是少了這一份退敵的功勞於他所礙不大,李恪圖的就是北上之機。

揚州雖是富庶,但遠在東南,非但距天子千里之遙,而且軍備不興,若是尋常親王居之,榮華富貴,自是極好,可李恪志在儲位,久居揚州總歸不是辦法。

李恪此番自請北上不過是個藉口,李恪相中的不是軍功,相中的是幷州,是幷州治所太原。

眼下北邊的局勢李恪很清楚,自大唐北伐突厥大勝後,大唐於外的局勢便由守轉攻,從貞觀四年至今,大唐境內雖是國泰民安,但大唐邊線卻戰禍四起。大唐兒郎南征北戰,突厥、吐谷渾、吐蕃、西域諸胡、遼東各部,短短三載有餘,大唐的邊線外拓千里,兵威凌於天下。

大唐外戰,雖說是勝多敗少,遠揚國威,但大唐畢竟立國不過十餘載,又是自亂世中得的天下,根底尚淺,縱是大唐男兒好戰尚武,但連年征戰,大唐的糧草和軍備終究是吃不消的。

李恪知道,以大唐眼下的家底,支持段志玄在西北和吐谷渾相爭尚可,但薛延陀雄踞漠北,非吐谷渾可比,大唐要滅薛延陀,非十萬大軍不可,而動輒十餘萬大軍的滅國之戰,眼下大唐的國庫是撐不起的,所以此次北上,絕不會是大唐和薛延陀間的決戰。

李恪若是此次能掛帥北上,便可擇機留於幷州,以謀劃薛延陀之名經略河東,以太原爲基,觸及東西兩都。

幷州和揚州軍事首官雖都是掛大都督銜,品級不相上下,但幷州大都督坐鎮太原,太原乃大唐北都,龍興之地,非是揚州可比,且幷州距離關中頗近,快馬加鞭不需兩日便可至,若是京中有變,李恪也能速至。

李恪雖人還在殿中,但他已經下定了決心,如此難得的良機,無論如何,李恪都要想個法子,先去了幷州再說。

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章 圈套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
第十三章 召見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三十章 圈套第九章 拒親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十三章 歸寧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三十九章 司空府第六十一章 蘇瀟生怒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四十章 周家幼子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十三章 盛會第二十一章 自請爲質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十三章 拜師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四十二章 定襄公主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四章 祿東贊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一章 高陽護兄第四章 陰山下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五十章 相爭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五十六章 劫糧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八章 夜擷明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三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六章 漠北再遇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一章 再入東宮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十一章 唐儉爲使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五十五章 禁中奏對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七十一章 文水縣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四十一章 鳳求凰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四十五章 三席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五十一章 大雨滂沱第六章 岑長倩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三十九章 太子選馬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