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做戲

隨着城中的一場行刺,一枝毫不起眼的弩箭,整個廬州城都變得風聲鶴唳,彷彿一張無形的大網,籠罩在廬州城的天空之上,天色都變得晦暗了。

大唐三皇子,提調東南一應軍務的楚王李恪竟然在大庭廣衆之下遭人行刺,此事叫人咋舌的程度甚至還在李恪被擄之上,更何況,還有那支在行刺現場被發現的禁軍弩箭。

廬州城東,刺史府。

李恪遇刺後,廬州城內最好的外傷大夫便被朱琮請進了刺史府,爲李恪治傷。

廬州刺史府內,李恪正躺在主院內室的牀榻之上,面色蒼白,而爲李恪治傷的大夫,則坐在李恪的身前,手中正拿着剪刀,緩緩地剪開了李恪的衣袖。

襲殺李恪的那支見與尋常箭矢不同,非但銳利非常,而且泛着藍光,顯然是被淬了毒的,果然就在大夫剪開了李恪的衣袖後,李恪手臂的傷口四周,已是淡黑色的一片。

“大夫,殿下的傷勢如何?”一旁的朱琮見狀,心中一驚,連忙對大夫問道。

大夫頓了段,並未回答朱琮的話,而是對朱琮道道:“殿下的傷口中了毒,且先將射傷殿下的暗箭與我一觀。”

一旁站着的秦懷道聞言,連忙取來了那支短箭,親手交到了大夫的手中。

大夫自秦懷道手中接過短箭,細細地端詳了片刻,而後置於鼻頭聞了聞,回道:“果然不出所料,箭上之毒名爲烏頭,屬藥亦屬毒,可閉人心脈,叫人失律而亡。”

大夫之言一出,衆人只當李恪垂危,不止是朱琮,一旁的秦懷道的臉色也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不過好在須臾之後,大夫便又接着道:“然殿下福德深厚,此箭並未射中殿下心口,而在手臂,若非如此,恐怕神仙難救。”

聽了大夫的話,衆人這才送了口氣,大夫既有此言,自然是李恪性命無憂了。

李恪也坐起身子,一邊由大夫爲自己療傷,一邊對朱琮道:“多謝刺史相救,若非方纔刺史推開本王,叫這暗箭射中了本王心窩,恐怕本王已下黃泉,去見我李家先祖了。”

朱琮忙道:“殿下在我廬州之內遇刺,臣已是失職,愧疚萬分,豈敢當殿下謝意。”

李恪聞言,卻搖了搖頭道:“那刺客本就是衝着本王而來,幸得在廬州城中爲刺史所救,又得良醫診治,若是在什麼荒郊野外,本王休矣。本王之意已定,待本王傷愈之後,便當親自上書父皇,爲刺史請功。”

李恪之言倒也有道理,他在廬州城內遇刺,至少診治還要便利上許多,若非在城外,求醫不便,這傷恐怕真的會要了李恪的性命。

有了李恪這句話,朱琮便徹底寬了心,李恪在大庭廣衆之下,在廬州城內遇刺,他身爲廬州刺史,自然難逃其咎。李恪若是有意爲他請功,待他請功的摺子進京,他最差的結果也是功過相抵。

朱琮聞言,俯身拜道:“臣願爲殿下效死,豈敢當功。”

李恪的傷本就不在要害處,再加上只是劃傷的皮肉,大夫爲李恪開了服藥,包紮了一番,囑咐多加休養後,便領賞離去了。

大夫走後,朱琮也隨即告退,親自前往城中,率衆抓捕刺客,刺史府的內院之中便只剩下李恪和秦懷道兩人。

“行刺之人可已安頓好了?不會出什麼紕漏吧。”朱琮走後,李恪便掙扎着起了身,對秦懷道問道。

秦懷道見李恪欲起身,連忙上前扶起李恪,對李恪道:“殿下放心,行刺殿下的是衛內兄弟,跟了殿下多年的心腹,絕對信得過。”

李恪接着問道:“此人現在何處?”

秦懷道回道:“現已潛回了府內,無人發現。”

李恪點了點頭回道:“如此便好。”

若是此刻有旁人在此,必回大爲震驚,因爲聽的李恪與秦懷道之言,方纔的刺客竟是李恪麾下,行刺之事便是李恪自己一手安排的,是李恪自己安排人刺殺了自己。

楚王李恪遇刺,整個廬州城都是一片凝重,但誰又能想到,今日這樣危機萬分的刺殺,竟然只是一場戲。

秦懷道扶起李恪,看着李恪剛剛包紮好的傷口,對李恪道:“殿下內襯軟甲,又帶了護心鏡,本該萬無一失,只可惜朱琮多事,推了殿下一把,若非如此,殿下手臂上的傷也免了。”

李恪在安排今日刺殺之事時,早已在裡衣內套上了軟甲,爲防萬一,李恪又帶上了護心鏡,而行刺李恪的刺客所用的弓弩又是軟弩,決然穿不透李恪所着的軟甲,若是那支箭當真射向了李恪的心窩,李恪反倒無礙。

可不巧朱琮眼尖,看到了隱在暗處的弓弩,竟推開了李恪,以致弓弩射中了軟件未能覆蓋的手臂,這才受了傷。

李恪笑了笑,對秦懷道道:“無妨,如此倒也好,本王受了傷,見了血,反倒越發地叫人信服了,這樣長安那邊的動靜纔會更大些。”

李恪甘冒受傷的危險,自導自演了這麼一出大戲,自然不會是無的放矢。

正如武媚娘在江陵城外所言,如今的李恪難得有如此良機給長安城中的那些人下個絆子,李恪怎能錯過。

秦懷道道:“殿下之計雖好,但所用弓弩乃是禁軍樣式,非但是太子的東宮六率,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中也均有此弓弩,所牽扯的是不是太廣了些。”

李恪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儲位,他這麼做,目標是誰,自然不言自喻,可光憑着一支短弩便想要牽連到東宮,實在是不易。

李恪聞言,卻笑道:“如此足以,若是刺殺現場再留下什麼東宮的腰牌,那便有些牽強了,父皇也必會多疑。”

李世民的皇位從何而來,李恪清楚地很,這些兄弟內爭的事情,若是做的太過明顯了,叫李世民覺察出來,那李恪今日之舉便是在作繭自縛。

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禪位,乃有今日帝位,他自己既這麼做了,那他便絕不會允許自己的親子再重蹈覆轍,一來他自己不願成爲第二個李淵,二來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也不願眼看着骨肉相殘。

李恪不會忘記唐史之上的李泰是如何在儲位之爭中失利,貶謫他鄉的。

李恪也很期待,當李恪剛剛東歸,便在歸途遇刺的消息傳入長安,會引起怎樣的風暴。

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二章 夷男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
第五十三章 進退兩難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五十九章 棄子立侄第三章 奏對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五十三章 加賦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十二章 谷外埋伏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四十八章 所謂降封第四十章 換帥之議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章 端午第二十四章 轉醒第十一章 大軍凱旋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五十五章 再臨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五章 接風宴第二章 蘇烈拜主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十六章 欽陵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三十一章 不過芻狗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二十八章 頡利病危第五十八章 水急破堤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八章 小公爺之志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二章 夷男第七十章 段璀殉公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五章 杜如晦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十章 落雕弓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五十五章 山陽倉第六十一章 還京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六章 加註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一章 議親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二章 夷男第四十章 定儲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九章 “忠勇”趙德言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四章 長孫兄弟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三十二章 比試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章 墜馬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二十三章 改觀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