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

一百年前,南北朝時,天下三分,東魏坐擁中原、西魏虎踞關隴、而南樑則劃江而治,本是三足鼎立之勢,相互間雖多有徵戰,但也是各有長短勝負,難定強弱。

可隨着東魏叛將、羯人侯景復叛南樑,八千叛軍南下,勢如破竹,破粱都建康城,而後劫掠三吳,亂江南之地四載,使死傷無數。

侯景之亂,付出慘痛代價的不只是狂妄而不知兵的梁武帝蕭衍及其宗室,還有南朝子民和那些盤踞江南的世家門閥。

侯景本就爲胡人,與世家門閥不和,侯景破建康,得三吳後,便命麾下將士大肆屠殺南朝世家子弟,原爲天下世家之冠的王謝袁蕭四姓中除了蘭陵蕭氏底子尚存外,餘者三家都已元氣大傷,死於屠刀之下十之八九,不復輝煌。

可以說,如今的天下世家名門,早已是北族的天下,名傳天下的七宗五姓更是無一南族在列,若是蕭瑀死後,蕭氏再衰,南族便真的徹底成了北族的陪襯了,李恪的話正好便刺到了蕭瑀心中最痛的地方。

蕭瑀不爭權位,不爭名望,但他爭的卻是一口氣,蕭瑀不得不承認,他被李恪說動了。

蕭瑀和李恪交道不多,但他和岑文本卻很是熟稔。

蕭瑀早先爲中書令,岑文本爲中書舍人,岑文本是幹臣,賢臣,他的眼光與才幹,蕭瑀自是信得過的。

於是乎,次日清早,蕭瑀的一封奏疏入宮,便彷彿一顆丟人平靜湖面的一塊石子,整個大唐官場都爲之漣漪四起。

午後,太極宮,甘露殿,書房。

李世民正在書房中問政,而在書房中答政的正是輪值中書舍人岑文本。

“去歲刑部奉朕之命,準各地犯案之死囚返家探視,一載後赴京行刑,如今一載之期已到,他們可曾如期抵京?”李世民手中拿着奏本,突然想起了此事,對案前的岑文本問道。

岑文本做事向來滴水不流,既知今日是他輪值答政,便早已問詢清楚。

岑文本回道:“去歲依陛下之名放還探親之人合計三百九十人整,其間無人督領,今歲返京三百九十人整,無一人擅離。”

李世民聽了岑文本的話,臉上露出了一絲笑意,這些放還鄉探親的都是犯了事的死囚,此番回鄉探親之後竟又能依約回京受刑,可見今日大唐之民治,已遠勝過往。

李世民道:“傳旨刑部,這些返鄉回京的死囚俱有悔過之心,亦是善事,可命刑部重新量刑,罪輕一等。”

“諾。”岑文呢應了一聲,拱手領命。

李世民問道:“今日午間可有各省、部、寺、監可有新上的奏本?”

岑文本想了想回道:“今日午時京中各部院共有新上奏本三十七道。”

李世民接着問道:“可有加急之事?”

岑文本如實回道:“少傅蕭瑀的奏疏特加了紅批,想必是緊要之事。”

李世民笑道:“哦?此前時文(蕭瑀表字)因彈劾藥師之事爲朕所罷相,便對朕生了埋怨,已經少有奏本遞上,怎的今日竟怎的還上了紅本,快將時文的奏疏拿來。”

“諾。”岑文本應了一聲,從堆在一旁的奏疏最上拿出了那本系了紅綢的奏疏,遞到了李世民的手邊。

李世民自岑文呢手中接過結果蕭瑀的奏疏,不過簡單地掃視了幾眼,臉上先是一陣凝重,緊接着便露出了滿臉笑意。

“陛下聖啓,臣蕭瑀敬奏:臣觀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長久者,類封建諸侯以爲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絕。漢分王子弟,享國四百年。魏、晉廢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今大唐立國未久,天下雖安,然爲保無虞,當效兩漢故事,循昨日楚王之先例,冊諸王於天下,分封而治...”

這大唐君臣上下,有兩個人是最倡分封制的,一個是蕭瑀,而另一個便是皇帝李世民,李世民看着蕭瑀的奏疏,說的正是他心中之事,豈能不悅。

而因李恪外鎮揚州之事政事堂和朝中已然廷議通過,百官已開其首例,眼下正是下詔分封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蕭瑀一封奏疏進宮,豈非正中李世民下懷。

“所見略同,所見略同,果然還是時文知我。”李世民揚着手中的奏疏,對岑文本笑道。

岑文本早知蕭瑀所奏何事,但還是故作出一副不解之色,對李世民問道:“不知蕭少傅所言何事,竟使陛下如此欣悅。”

李世民道:“時文欲以楚王外鎮揚州之事爲契機,藉此定論分封之事,你以爲如何?”

岑文本聞言,先是沉思了片刻,而後搖頭道:“臣以爲此事恐怕不妥。”

李世民皺了皺眉,問道:“岑卿這是何意?”

岑文本回道:“楚王就藩揚州,鎮於淮南本已不和朝例,陛下又怎可再以此爲機,推行分封之制呢。”

李世民道:“楚王亦是你之弟子,難道楚王就藩揚州,非你所望不成。”

岑文本當即回道:“楚王就藩揚州,乃陛下特恩,本就於朝制不和,已是出格,至於分封之事便更是如此。陛下此時若提分封之事,豈不是脅迫臣下,叫滿朝文武兩難嗎?”

岑文本之言聽着是義正辭言,力勸李世民勿動分封的心思,但他哪裡不知,李世民對分封之事一直念念不忘,他這是變着法子告訴李世民,楚王李恪外鎮揚州,設藩揚州之事已過朝議,眼下正是推行分封的最好時機。

岑文本之言雖有引導李世民的意思,但這也是眼下的實情,李世民聞言,堅持道:“此事朕心意已決,岑卿不必多言,只管擬旨便是,朕自有區處。”

侍駕的中書舍人,本就有草擬聖旨之職,李世民下令,岑文本斷無抗旨之理。

“臣遵旨。”

李世民之言而言,岑文本的臉上似乎露出了一絲難色,但片刻之後,才提起了筆,依李世民之言草擬下了聖旨。

岑文本雖是遵李世民之名草擬了聖旨,但岑文本很清楚,李世民的這道聖旨斷不會一帆風順地下發至朝堂,莫說是尚書省了,就連門下省那關都過不得。

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章 面聖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自求彈劾
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四十七章 中秋大宴第五章 將欲南下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十四章 拉攏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十章 落雕弓第七十章 武順登門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二章 魏王之憂第三十章 爭執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二章 敲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四章 面聖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二十章 敲打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四十章 定儲第四十一章 女兒謀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四章 涼州信使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八十四章 江陵尋人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七章 反常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九章 醉客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十二章 夷男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四十八章 淮南將亂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二十七章 認人的兕子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六章 質子第十章 請辭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二十一章 搏殺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二十八章 媚娘善道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章 面聖第七章 考較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五章 夜襲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十五章 兵議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四十章 墜馬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十章 拉攏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四十章 定儲第二十六章 東宮偶遇第十一章 欲用曳莽第八章 自求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