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加賦

草原上的大雪突如其來,沒有絲毫的先兆,沒日沒夜地便降了下來,打地突厥上下一個措手不及。

在這個節骨眼上,無論頡利多麼好戰,,他都得收起他的野心,將整個汗庭的重心放在如何應付雪災上,而在這個節骨眼上,頡利突然要見李恪,爲的是什麼,李恪倒也不難猜到。

連日的大雪已經將整個突厥淹沒,遠方的高聳的金山也已經是雪白的一片,彷彿裹上了一層白衣。

而在山腳之下,原本深綠的草地還未來得及褪色,便被瞬間染作了白色,白茫茫的一片

李恪得了頡利的傳見後,穿好冬襖,披上了狐皮大氅,帶上王玄策與蘇定方兩人便頂着刺人如刀割般的風雪出了大帳,往汗帳的方向而去。

“頡利詔地急,想必這是要病急亂投醫了。”李恪踩着鬆軟的雪地,聽着耳邊踩在雪上“咯吱、咯吱”的聲音,對王玄策道。

王玄策點了點頭,對李恪道:“我等居於汗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那些遊牧在外的突厥百姓,這場大雪來的突然,也不知早先那些外出遊牧的牧民還能回來幾成。”

金山雖大,但金山腳下的草場依舊有限,這附近肥沃的草場大多爲汗庭所有,亦或是那些突厥貴族,而普通的突厥百姓要想牧羊,要麼選擇成爲貴族們的奴隸,要麼只能是跟着風吹的方向,趕着自己的牛羊,帶着自家的帳篷遠行遊牧。

而這些牧民大多春日離去,等到了秋末便回,所以他們大多會備些秋日的厚衣裳,但卻未必會早早地備上過冬用的皮襖,所以在這場突入起來的大雪之下,被凍死的突厥牧民絕對不在少數,當然,還有那些來不及回到山下的牛羊。

一場風雪,幾乎將整個突厥大半年的積攢吹地乾乾淨淨,不只是普通話人家,就連汗庭之中的用度都變地緊張了起來,這也是李恪親身能夠感受到的。

突厥的雪一旦下了,便幾乎不會再有回暖的可能,可以預見地,從此時到來年的春天,這樣窘境都不會得到緩解,頡利終於坐不住,動了向大唐借糧的心思。

而向大唐借糧,沒有誰開口會比李恪這個三皇子來地更好了,頡利這次找來李恪,多半就是爲了此事。

李恪擡頭看了看天上,漫天的大雪依舊沒有半分要停下來的意思。

李恪對王玄策道:“人難勝天,更何況是在這貧瘠的漠北,面對這場大雪,頡利必定也是無計可施了。”

王玄策問道:“那殿下的意思呢?”

王玄策問的自然不會是如何幫助突厥走出眼下的困境,而是李恪對頡利向大唐借糧的態度。

李恪想了想回道:“且管這些作甚,本王且先一口應下便是。本王借與不借在本王,但父皇的意思卻不是本王能夠左右的了。”

聽李恪的意思,自然就是準備敷衍頡利,而後在重新計議了。

畢竟李恪此時身在突厥,他若是此時貿然拒絕了頡利借糧的要求,頡利一定不會放過他,李恪大可以先應下來,不過當李恪的書信到了長安,借與不借就與李恪無關了。

王玄策道:“殿下之言極是,殿下身在突厥沒有必要爲一時意氣,將自己陷於困境。”

王玄策知道李恪的性子,也相信李恪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身爲李恪身邊的謀臣,王玄策還是做了他該做的事情。

當李恪來到汗帳中時,汗帳中竟出奇地安靜,沒有李恪想象中人聲鼎沸的樣子,反而顯得很是冷清。

偌大的汗帳中除了可汗頡利,便只有帕夏趙德言一人。

“李恪參加可汗。”李恪走到大帳中,對頡利俯身道。

“三皇子來了,坐。”頡利今日的態度倒是比以往要和藹上一些,指着他身旁的胡凳對李恪道。

李恪順着李恪所指的胡凳坐了下去,與頡利還有趙德言圍着火堆坐成了一圈。

“三皇子在此,可還住的慣?”頡利烤着火,對李恪問道。

頡利方一開口,李恪便猜到了頡利的意思,李恪識趣地回道:“除了冷了些,其他倒是還好。”

頡利見李恪接了自己的話頭,於是出言嘆道:“三皇子來突厥尚未滿一年,恐怕不知,今歲不只是三皇子覺得冷,就連突厥的百姓也覺得冷啊,今歲的雪,來地比去歲早了許多,若是擱在去歲,現在還是牧羊放馬的時候啊。”

李恪看着頡利一副故作感嘆的樣子,心中不禁暗自發笑。

今歲大雪來地早,李恪自然是知道的,若是去歲也是如此,他哪來的精力南下侵唐,李恪也就不會出現在這裡了。

自然了,李恪心裡雖是這麼想,但還應景地搓了搓手,回道:“我道是爲何,便是這短短數日,氣候竟冷地這般快。”

這時,一旁趙德言適時地插嘴道:“三皇子有所不知,這短短几日內氣候驟變,受凍的又何止是三皇子一人,我突厥百姓凍死凍傷已近三成,放牧在外的牛羊馬匹更是損失無數,今年突厥百姓的冬天怕是難過了。”

李恪聞言,皺了皺眉道:“這場雪竟如此嚴重?”

趙德言道:“突厥不比大唐,突厥百姓家中本就存糧不多,過冬所靠的無非就是那些牛羊,可眼下這些牛羊尚未餵養長成,便盡數凍死,突厥的百姓恐怕連果腹都成難題了。”

李恪聽着趙德言的話,心中竟也猛地一沉,趙德言的話雖是別有用心,但說的卻是事情。

兩國對敵,是兩國君臣與將士之間的爭鬥,尋常的百姓終歸是無辜的,百姓凍死餓死,李恪的心裡也不會太好受。

李恪幽幽嘆道:“天公無情,向來如此。我大唐雖無風雪之災,但旱澇爲患也是有的,我雖非突厥人,卻也能感同身受。”

頡利對李恪道:“趙先生方纔與本汗有言,提及唐若是關中遇災,便會自地方多加稅賦,以供養中樞,不知可有此事?”

李恪不知頡利爲何會突然這麼問,但還是如實回道:“確有此事,如是我大唐關中欠收,便會自淮南、河北、山南等地加賦,多徵糧稅,以緩解關中缺糧之危。”

李恪說着,突然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可汗突然這麼問,莫非也有此意?”

頡利點頭道:“不錯,本汗也欲納趙先生之言,自突厥各部雙倍徵賦,已解汗庭危急。”

頡利竟想自各部加賦?李恪聽了頡利的話,心中微微一震。

可還沒等李恪緩過來,一旁的趙德言便已經開口道:“可汗仁愛百姓,欲自各部加徵稅賦,已救汗庭百姓,只是各地徵收尚需時日,恐怕難解眼下燃眉之急。不知殿下否則書信一封,待可汗前往唐庭借糧,已全兩國盟誼?”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章 佯攻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將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
第三十一章 校場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九章 鹽行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十二章 夜襲第八章 新皇登基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五章 侯君集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六十章 太子還京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二十三章 豪賭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一章 擇師第三十二章 阿史那社爾第二十章 蜀王求見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五十五章 借糧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二十六章 請帖第十四章 權萬紀之死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三十二章 李承乾之憂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七章 楚王大婚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六章 佯攻第二章 將行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二十章 初定第六十七章 父子紛議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五十一章 緩緩歸矣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六十章 密信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六十三章 擅退者死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將行第四十九章 家書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七章 稱心入宮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五十章 相爭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三章 奏對第三十五章 敗亡在即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五章 曬鹽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三十七章 漢王入套第二十五章 長安少年第五十九章 共存亡第六章 分封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六章 媚娘抵京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五十三章 林遠圖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四十章 子罪連父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六章 拜府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