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

隨着李恪的一聲令下,幷州大都督府以下爲之風動,不過短短半日,便在雲州城外集結了三萬大軍,開拔北上。

這三萬大軍還只是前部,隨着李恪大軍開拔,李恪的帥令也送到了定襄城,請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領軍助戰。

李恪雖是幷州大都督,楚親王,論及官位、爵位和聖眷,都遠在阿史那思摩之上,絕非阿史那思摩可比,但阿史那思摩直奉皇命駐守定襄城,鎮守漠南,不在李恪麾下,若非大度設佔了諾真水,是爲阿史那思摩失職,李恪也調不動他。

只不過這也只是名義上的關係而已,阿史那思摩本就和李恪相熟,如今他坐守漠南,獨木難支,李恪的幷州大都督府便是他身後最大的底氣,李恪之命,阿史那思摩怎敢不遵。

次日,定襄城外,李恪率領幷州大都督府三萬邊軍才至,阿史那思摩率兩萬胡騎早已在定襄城外等候。

“大都督,末將嘗聞,降唐的突厥諸將,以執失思力及阿史那思摩兩人之能爲最,執失思力與末將相熟,也確堪爲名將,只是這阿史那思摩何德何能,竟也能同執失思力齊稱,號爲名將?”李恪正行於衆軍之前,蘇定方也緊隨李恪之後,統帥中軍,蘇定方看着遠處的阿史那思摩,笑道。

蘇定方乃李恪心腹,身旁又無旁人,說話行事自然隨意些,倒也不必太多顧忌。

不過李恪聽了蘇定方的話,看着定襄城下的阿史那思摩和軍容尚算整肅的突厥胡騎,不解地問道:“定方何出此言?”

蘇定方回道:“眼下正是戰時,定襄城又是塞外孤城,殿下人還爲至,阿史那思摩已大開城門迎候,若是大度設出奇兵,趁此時奇襲定襄城,定襄城豈不就拱手讓人了?”

蘇定方的話聽着雖似是有些在挑阿史那思摩的刺,但說的卻也不無道理,定襄城孤立於塞外,依山而立,若是大度設折頭重返,趁着阿史那思摩出城之機率輕騎突襲定襄城,突厥胡騎不是薛延陀的對手,定襄城必失。

李恪道:“阿史那思摩降唐數載,心氣早已被磨平了,他不是周亞夫,他麾下的突厥胡騎更不是細柳精銳,怎敢將本王據於門外。”

蘇定方擔憂道:“阿史那思摩行事如此,將他放在關外,獨鎮漠南是否會有些不妥,畢竟定襄城控扼陰山南道,若是丟了,危及河東啊。”

李恪笑道:“阿史那思摩雖不強項,但也是行伍多年,頗知軍事,攻或不足,守則有餘,若非如此,定方以爲突厥阿史那汗室人數之衆,父皇何以專封阿史那思摩爲汗,駐守漠南?”

蘇定方爲將,所思只在疆場,甚少顧忌朝堂,他聽着李恪所言,起初還有些不明,但思慮了片刻後,便明白了過來。

阿史那思摩雖也是阿史那氏所出,但卻非突厥汗室嫡系,貞觀四年頡利可汗被擒,連帶着降唐的阿史那氏子弟還有許多,比阿史那思摩更有資格做這個突厥可汗的也大有人在,但李世民偏生要封阿史那思摩爲汗,看重的便是阿史那思摩的性子和他在突厥汗室中的地位。

其一,阿史那思摩非是野心之輩,反而行事謹慎,有阿史那思摩坐鎮漠南,李世民不必擔憂阿史那思摩有叛唐的可能;其二,就算阿史那思摩叛唐,以他在突厥各族中的名望,也不足叫各部首領冒着身死之危,隨他作亂,如此一來,有阿史那思摩在漠南,李世民自然放心。

蘇定方道:“如此說來,阿史那思摩倒是陛下布在漠南的一步妙棋了。”

李恪道:“不止是對父皇,對本王而言也是如此,父皇命本王經略河東,圖謀北事,有這樣一個聽話的突厥可汗在,本王行事也會便宜上許多。”

李恪和蘇定方正在說着,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定襄城下。

“末將阿史那思摩拜見大都督。”李恪近前,阿史那思摩連忙上前拜道。

李恪翻身下馬,緩緩地走到阿史那思摩的身前,並未將他扶起,反倒是從身旁定北揹負的革袋中取出了一卷聖旨,擡手舉起了聖旨,朗聲道:“本王乃幷州大都督、楚王恪,本王奉父皇聖喻傳旨,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並突厥部衆接旨!”

李世民詔封阿史那思摩爲突厥可汗之事所知之人不多,定襄城消息閉塞,更無從知曉,阿史那思摩原只當李恪此來只是爲統軍北上,奪回諾真水,沒想到竟還兼着封詔傳旨。

李恪是何等人物,皇帝愛子,坐鎮河東的幷州大都督,若只是尋常詔令,何以勞煩李恪親自來一趟?

“莫不是漠南戰敗,連失諾真水和白道川,定襄城被圍之事觸怒了李世民,特命李恪問罪來了?”阿史那思摩的心裡頓時“咯噔”了一下,自己在心中暗自思忖了起來。

阿史那思摩所思,也不無道理,畢竟阿史那思摩奉旨駐守漠南,可他到漠南不過數月,便受薛延陀入侵,甚至險些丟了定襄城。

不過待李恪展開手中聖旨,接下來的話卻叫阿史那思摩大爲意外。

“門下:於戲!突厥部衆,代居沙漠,元戎才舉,龍城克定。三部種類,十角酋渠,鹹襲冠帶,俱爲臣妾。朕光宅六合,亭育萬品,爰降大造,存其亡國。既復故庭,乃樹君長。惟爾右武候大將軍、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器量明遠,識用宏通,忠孝之節,簡於朕心,明智之材,重於蕃落。朕用是命爾爲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傳之子孫,爲唐藩屏...”

隨着李恪的聲音一字一句地傳入阿史那思摩的耳中,阿史那思摩臉上的訝色越發地重了,他沒想到,他等來的竟然不是李世民問罪的詔書,而是冊封他爲突厥可汗的聖旨。

其實關於漠南之地的安置,朝中一直爭議頗多,不過大多數朝臣都是持一個意見,那就是劃漠南之地爲都護府,納入唐治。阿史那思摩從未想過,他身爲突厥降將,有朝一日李世民竟會冊封他爲可汗,將他封於突厥故土。

阿史那思摩聽着李恪的話,一時間反應不及,竟有些愣住了,還是李恪看着阿史那思摩有些出神,親自將阿史那思摩扶起,把手中的聖旨交到了阿史那思摩的手中,對阿史那思摩笑道:“父皇恩旨,憐突厥百信思故國之情,特下旨復突厥舊國,冊你爲可汗,號乙彌泥孰俟利苾。”

阿史那思摩連忙起身,自李恪的手中接過聖旨,謝恩道:“臣阿史那思摩謝陛下恩賞。”

李恪對阿史那思摩道:“父皇冊你爲可汗,鎮守漠南,日後你我相鄰,可要多守望相助啊。”

阿史那思摩想來謹慎,忙道:“大都督嚴重了,阿史那思摩自唯以大都督之命是從。”

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章 拉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
第三十三章 求情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三十章 事定第五十五章 武順登門第五十章 負荊請罪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二章 將行第七十一章 亡故和新生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十章 拉攏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二十章 賢內助第二十六章 疑兵之計第十九章 夏乏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八十四章 夷男籌聘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八十三章 將向荊州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十四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三十二章 隴西李氏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三十一章 春獵第七十九章 巧取第六十七章 流放第五十七章 又見趙德言第十一章 弘農楊氏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一章 朝覲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章 加註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八章 揚州策第二十七章 破敵第二十章 王妃有孕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十三章 盛會第五十八章 磧北大寨第三十八章 自作主張第四十四章 凌煙閣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七章 賠罪第五十六章 長孫父子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八章 月下心事第四十六章 送歸第二十章 尋人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七十章 雍王第五十三章 父子三人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五章 玄都觀第四十九章 宴後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九十章 揚州三漕第六十二章 東宮始亂第二章 上元燈會第三十五章 誅首惡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五十一章 還京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十六章 揚州之論第三十五章 李泰遭拒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一章 定帥第三十七章 訴情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四十七章 武威倉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